1.2亿年前的“九佛堂传夔兽”露真容!能否揭开哺乳动物听觉系统演化奥秘?

央广网北京5月7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最近,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元青团队联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与美国同行,在中国辽宁热河生物群的化石研究中发现距今约1.2亿年的早期真兽类新物种,命名为“九佛堂传夔兽”。

除了发现新物种,这次研究的另一项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填补了哺乳动物听觉演进过程中的一个空白。相关发现及研究成果论文,近期已经在国际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

“九佛堂传夔兽”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为什么要研究它的听觉系统?哺乳动物听觉系统演化研究有哪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九佛堂传夔兽”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

“九佛堂传夔兽”属于哺乳动物里的真兽类,真兽类指的是现存的胎盘类哺乳类动物,人类也属于真兽类动物。

九佛堂传夔兽化石(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官网)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海冰介绍,“九佛堂”是一个种本名,代表这件化石发现于辽西早白垩世九佛堂组。“传夔”则是为了纪念中科院古脊椎所的李传夔老师。“九佛堂传夔兽”的名字由此而来。

九佛堂传夔兽的化石约一个手掌大小,保存的骨骼部分约为15厘米。学者们认为早期的中生代哺乳动物体型很小,与现在我们看到的鼠类相近。研究者们尝试着还原了九佛堂传夔兽的外形,王海冰认为,九佛堂传夔兽在外形上与松鼠有些相似。从目前的化学证据来看,九佛堂传夔兽能够在陆地上爬行,也可能拥有上树技能。

九佛堂传夔兽是最早期真兽类的一种。在整个生物演化的谱系中,它处于真兽类最基干的位置上,代表了真兽类的一个祖先支系。

九佛堂传夔兽生态复原图(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官网)

为什么把听觉系统作为研究重点之一?

哺乳动物的听觉系统可以大致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现代人类的中耳是一个完全游离在头骨里的结构,但哺乳动物祖先的中耳则是贴在下颌骨内侧。研究哺乳动物听觉系统的演化可以连接过去和现在,不仅可以追溯到原始的哺乳动物祖先,甚至可以连接到爬行类动物。

长期以来,有关哺乳动物听觉系统的研究非常缺乏。一方面,听觉系统的结构非常微细,能完好保存的化石少之又少;另外一方面,囿于技术,即使微细结构能够被保存下来,也很难开展研究。但幸运的是,此次九佛堂传夔兽的化石完整地保存了其听觉系统,加之还原技术也已是今非昔比,研究者们成功还原出了听觉系统的细微结构。

研究者对哺乳动物听觉系统的研究主要包括中耳的研究和内耳的研究。研究者们已经发现不同类群的中耳状态以及麦氏软骨有些许差别,但它们内耳形态的差别更为明显。内耳的结构及形态更能反映听力能力。在真兽中,传夔兽比同时期的其他哺乳动物拥有更好的听力能力。这是因为,一方面它的中耳进一步脱离了下颌,另外一方面,它的耳蜗卷曲程度接近360度,超过了同一时期大部分其他类群的哺乳类动物。

未来哺乳类动物听觉系统演化研究有哪些值得关注?

王海冰表示,目前在哺乳类动物听觉系统演化研究方面,学者们主要关心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在不同类型的动物中,中耳脱离下颌是一个怎样的过程;第二,不同类型动物中耳脱离下颌背后的机制是什么;第三,哺乳动物听觉系统的演化和它的生态适应性是否存在必然联系。

王海冰表示,目前哺乳动物听觉系统演化研究的一个热点是探究三块听小骨中的锤骨和砧骨的接触关系,以及在不同类型动物里,它们是如何演化的。王海冰期待研究能在未来取得进展,使哺乳动物听觉进化的链条更加清晰。

监制:白中华

记者:富赜 刘飞

编辑:潘雨薇 彭毓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