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李茂贞墓中修了座“防盗门”机关,为啥没发挥作用?

在陕西省大唐秦王陵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座八层楼高的“防盗门”,它设计华丽精巧,堪称是一代绝品。可是谁也没有想,陵墓中如此精巧的陷阱设计,最终还是没能防住盗墓贼。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

晚唐五代时期天下大乱,在黄巢义军的打击下,唐王朝耗尽元气名存实亡。各地藩镇趁此良机,纷纷拥兵自重割据一方,形成了多股强大的势力,凤翔李茂贞便是其中一位。李茂贞原名宋文通,曾经在镇州博野军充当队长,后升任为神策军指挥使。在光启二年,李茂贞又因护送唐僖宗之功,被接连晋升为凤翔陇右地区节度使,成为岐王,割据陇右数年之久。李茂贞一生虽野心勃勃,但是其本人对篡唐的朱温极其痛恨,一直奉大唐为正朔与后梁势不两立。

在唐朝灭亡之后,李茂贞也并未向后梁投降,直至后唐建立,李茂贞才向李存勖称臣,被奉为秦王。至公元924年,李茂贞因病而死,享年69岁,谥号曰“忠敬”。李茂贞去世后,与其妻子合葬于陕西宝鸡市近郊金台区北原陵原村,陵墓被称为大唐秦王陵。至2001年时,由于陕西文物研究所接到群众举报,称该座墓葬被盗墓贼盗掘,请求给予高度重视。考古专家对李茂贞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但令人遗憾的是,此时的大唐秦王陵已经被盗掘一空,并且其被盗年代,可以直接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宋朝。

但凡事无绝对,除了墓中的金银珠宝被盗取外,墓内还存有不少的宝贝,诸如保存完好的壁画、石俑等等,这些文物无疑是对此次发掘过程的一种重要弥补。

据考古专家们称,在大唐秦王陵墓室之内,最具有文化价值的文物,当属地宫门前的端楼。顾名思义,“端”即是“开端”,因为地宫的开端是地宫门,而该楼宇建筑就位于地宫门之后,因此得名。李茂贞墓中的端楼,属于典型的唐朝建筑风格,为青砖仿木、歇山双重飞檐建筑,整体高8米,宽度为4米,门洞为窖式圆口,用数千条青石封门。

显而易见,该座墓中的端楼样式,仿若神话中玉皇大帝的南天门,象征着墓主人升天得道,从此与神仙在一起生活。

读到这里,如果您为端楼的宏伟壮观而感到惊讶,您可就大错特错了,因为端楼并非是墓主人刻意修建的“面子工程”,反而是一项防止盗墓的“神兵利器”。考古专家对端楼进行了整体的考量,发现其建筑特点十分鲜明,完美应用了力学中的“支撑点”,每一块青石之间都相互契合,但又十分脆弱。一旦其中一块青石被暴力抽取,则整座端楼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瞬间全部倒塌下来。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盗墓贼侥幸找到秦王陵地宫,在满心欢喜下抽取端楼青石条后,整座倒塌的端楼会立即垮塌,将盗墓者活活砸死,达到了防止盗掘的目的。

如果按照常理而言,只要墓内端楼完好无损,则墓内财宝也必然不会有失。可是事实就摆在眼前,早在1000多年前,大唐秦王陵就已经被盗掘一空,而端楼却仍保存完好,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难道盗墓贼可以绕过端楼,直接到达墓主人的主墓室?没错,这就是盗墓贼的高明之处。

考古专家在李茂贞夫人墓室的券顶上,找到了一个小型盗洞,该盗洞仅能容纳一人通过。也正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盗洞,完美绕过了端楼“防盗门”,成为了大唐秦王陵的“死穴”。墓室内所有的贵重宝贝,也都是从这里被偷运搬走的。

俗话说得好,“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古代达官贵人们在下葬之后,往往都会陪葬大量的金银珠宝,并绞尽脑汁想出防盗措施。可最后的结果,往往都是“人财两空”,死后不得安生。正是因为如此,有一些聪明的古人才意识到,防止盗墓最好的办法,便是实行薄葬制度,从根本上打消盗墓贼贪婪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