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既是特殊教育的重要理念和时代命题,也是特殊教育乃至整个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全面推进融合教育”。2022年初,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融合教育全面推进,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医疗康复、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进一步深度融合。”
那么,在推进融合教育改革进程中,特殊教育学校应该承担什么样的任务?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是重庆市唯一的视障教育学校,作为全国特殊教育的示范窗口,学校坚守“为每一个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的教育初心,以“开发潜能、补偿缺陷”为重点,进行了历时18年的生态融合教育实践探索。
我们认为,在融合教育中,特殊教育学校不应该作为弱势群体被动等待接纳,而应该主动有所作为,有所担当。特殊教育学校的培养目标应当从培养自食其力“适应社会”的人,逐渐向培养自信自强“被社会需要”的人转变,让残疾孩子挺起胸膛朝前走,有能力主动融入社会,选择最适合的方式生存,创造价值,贡献社会,从而获得完整的人格尊严。
围绕这一目标,学校在课程建设上下狠功夫,把立德树人作为贯穿课程的统领思想,在全面执行《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基础上,根据视障儿童少年听觉、触觉相对比较灵敏的特点,以音乐、体育、美术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发掘潜能,补偿缺陷,努力构建“提升学习品质、发展核心素养、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生态融合课程体系,让残缺的生命绽放别样精彩。
做优学科课程,用音乐点亮心中梦想
音乐是视障教育学校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丰富的精神生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全国首位盲人特级音乐教师张治平的影响下,学校于2011年成立了扬帆师生管乐团,以此为契机带动音乐学科课程改革。
在用好全国统编盲校音乐教材的基础上,学校在音乐教材、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大胆重组与创新。组织教师研发了盲校音乐校本课程读本,弥补统编教材器乐板块内容的不足。一、二年级从节奏训练入手,从三年级起,音乐课采取“走班教学+社团”的方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实际情况,选择器乐或者声乐作为主修方向,形成了管乐团、合唱团、电声乐队、竖笛队等艺术社团。在此基础上,以班级为单位开展选修课,学生自主选择乐器,形成“人人会乐器、班班有特色”的格局。
学校音乐课程的改革,不仅进一步发展了视障学生的听觉、触觉,同时还很好地发挥了矫正与康复功能,促进视障学生间的合作、交往、欣赏和尊重。音乐的学习、熏陶让视障学生增长了才艺,更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包容品质得以进一步形成,锻炼和发展了其融入社会生活的能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努力终有收获。学校扬帆合唱团先后获得第九届“中华文化小天使”文化艺术展示合唱类全国总展示活动一等奖、第十届全国残疾人联合汇演一等奖;扬帆管乐团在2012年、2014年两次参加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管乐艺术节演出,中国盲人登上国际管乐舞台,产生了巨大影响;扬帆管乐团在全国第八届非职业优秀管乐团队展演中获得银奖,并携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中国国家交响乐团等国内顶尖艺术团队,先后登上国家大剧院、北京音乐厅、解放军军乐厅举办专场音乐会;2022年3月4日,在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上,扬帆管乐团奏响国际残奥委会会歌,惊艳了全世界。
做强特色运动项目,用体育奠基未来生活
视障教育体育课程是国家残疾人体育运动的基础,是培养残而不废有用人才的基本要素。学校高度重视体育运动的开展,不仅把体育课程作为视障学生增强体质、补偿缺陷、矫正盲相、掌握技能的课程,更作为陶冶情操、培养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学校配备了5名专职体育教师,组织研发了《盲校体育》校本教材,形成“课程+大课间+社团”的模式,每个班级每周开设3—4节体育课,每个学生每天有30分钟晨练、20分钟大课间、20分钟课后练,确保每天运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
根据视障学生竞技运动能力相对较弱的特点,学校在全校学生中普及开展群众性阳光体育运动,如跑步、跳绳、花球啦啦操等。在此基础上,充实拓展以兴趣为中心的分项体育教学,创造性地增设花样跳绳、技巧啦啦操等项目,为参加各级体育竞赛储备、选拔人才。同时,学校成立盲人门球、盲人足球、盲人棒球、盲人乒乓球、盲人游泳等体育兴趣社团,发展个性特长,帮助视障学生有效克服生理、心理上的障碍,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在运动中磨炼意志,挖掘潜力,为自立自强奠定基础。
学校跳绳队在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获得7块金牌,啦啦操队赴美国参加2019年世界啦啦操锦标赛获得亚军,刷新了中国啦啦操在该项赛事上的最好成绩;2021年,学校田径队学生站上了重庆市中学生田径锦标赛的赛场,与普通学生一起参加同等级别的大赛,真正实现了平等、参与、共享;学校获得“全国残疾人啦啦操推广特殊贡献奖”,被评为“全国残疾人体育先进单位”。
做精美工教学体系,用双手绘制儿童生命色彩
盲校美工课程对于补偿学生视觉缺陷、发展思维、丰富情感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看不见色彩,但视障孩子的心中是五彩斑斓的。针对全国盲校无统一教材的困境,学校组织教师研发并出版了《盲校美工》校本教材,从折纸、串珠、泥塑、陶艺等方面将课程系统化。孩子们通过动手动脑,锻炼了手部肌肉和精细动作能力,培养了空间感,发展了想象力,进一步增强了触觉的灵敏度和听觉的专注度。
在教师们的带领下,孩子们研发的衍纸画、棍贴画、钉子画独具特色。用串珠编织的红苹果、工艺包作为学校传统纪念品广泛赠送,客人赞不绝口、爱不释手。一件件美轮美奂的手工作品,用来装扮教室、寝室、会议室、走廊、过道,部分作品还参加了公益展览,给予视障学生莫大的鼓励。2020年,学校被重庆市教委授予“重庆市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称号,成为全国为数不多设在中小学校园里的社会实践教育基地。
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18年的探索实践布满了艰辛与硕果。学校音乐、体育、美工特色课程的研发建设,让视障学生提高了审美修养,增强了体质,促进了核心素养发展,让残缺的生命开出了绚丽的花朵,绽放出缤纷的色彩。
多年来,学校为特殊教育高等院校培养了330多名盲人大学生,圆了残疾孩子的大学梦;把一大批原本需要社会救助的盲人培养成为合格的按摩技师,获得了有尊严的生活。良好生态的创建,推动学校在融合教育中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实现了视障学生从到普通学校就读的“单向融合”,向普通教育、视障教育、社会环境的“多向融合”转变;二是实现了视障学生从受限制、被安排的“被动融合”,向本人自愿、态度积极的“主动融合”转变;三是实现了从视障学生无差别、模式化的“共性融合”,向尊重差异、因材施教的“个性融合”转变。我们将始终扎根特殊教育,用担当与责任,在推进教育公平、实现融合教育的道路上继续前行,为每一个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让残缺的生命绽放精彩。
(作者系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2年05月06日第5版
作者:李龙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