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发文,中小学生要学种菜、煮饭、修家电
热搜第一!
教育部:中小学生要学煮饭
9月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独立课程
不少70后80后网友直呼
多年前的劳动课,如今又回来啦!
什么是“劳动课程”?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重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劳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用于活动策划、技能指导、练习实践、总结交流等。同时,这门课程注重评价内容多维、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元。
劳动课程有哪些内容?
劳动课程内容共设置十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由若干项目组成。
日常生活劳动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四个任务群。
生产劳动包括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四个任务群。
服务性劳动包括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两个任务群。
学校可结合实际,在不同学段自主选择确定任务群学习数量。
比如,在烹饪方面:
第一学段(1~2年级),要参与简单的家庭烹饪劳动,如择菜、洗菜等;
第二学段(3~4年级),学会做凉拌菜、拼盘,学会蒸、煮的方法,如加热馒头、包子,煮鸡蛋、水饺等;
第三学段(5~6年级),做2~3道家常菜,如西红柿炒鸡蛋、煎鸡蛋、炖骨头汤等,还要会设计一顿营养食谱;
第四学段(7~9年级),能设计一日三餐的食谱,独立制作午餐或晚餐中的3~4道菜等。
在农业生产劳动方面:
第一学段(1~2年级),种植和养护1~2种植物或饲养1~2种小动物;
第二学段(3~4年级),体验种植蔬菜、饲养家禽等;
第三学段(5~6年级),种植与养护1~2种当地常见的蔬菜、盆栽花草、果树等,或根据区域相关规定,合法合规饲养1~2种常见家畜,如兔、羊等;
第四学段(7~9年级),体验当地常见的种植、养殖等生产劳动,开展组合盆栽、农副产品保鲜与加工、水产养殖、稻田养殖等劳动实践等。
此外,《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还对每个学段设置了不同的目标↓
↓滑动查看详情↓
对此,不少网友表示支持:“这些都是生活技能,多实践以提高孩子们对生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网友表示:“这个政策不要太好了!下一代的问题可以自己解决了。”
是时候补补劳动课了
“双减”落地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教育孩子,减量之后还得有增质。教育部近日发布劳动课程标准,独立设置劳动课程,其中要求今年9月起,每个孩子都要学煮饭炖汤、修理家电、种菜养禽……
劳动课又回来了,不少网友如此惊呼。在不少“70、80后”的记忆中,读书之余干点活并不是新鲜事,在物质条件并不发达的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没灶台高的孩子帮父母打打下手再寻常不过,学校里每周一节的劳动课亦是标配。
但不知什么时候,劳动课从课堂消失了,也从“00、10后”的世界里不见了。即便在很多农村孩子眼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也只存在于课本之中。
或许是社会分工的极速发展,农业机械化、阿姨钟点工、去饭馆、点外卖……加上工作、课业繁忙,别说孩子,三四十岁的中年人下厨都是稀罕事。
诚然,与自然界的疏离,生存模式的变迁,是孩子们远离劳动的趋势性背景。但“德智体美劳”的育人标准没有变,我们常常惊呼体育运动远远不够,其实劳的份额更是微乎其微,除了“用不着做饭”的客观环境,不让孩子动手的主观取舍,只多不少。
“双减”之前,学生要么下了课就上网,要么继续去上辅导班,要么弹琴骑马练射箭。说好听一点是好好学习的“义务”和兴趣爱好的“丰富”,终变成了家长主导的教育内卷。而刷锅洗碗煲汤做饭,一点都不值得炫耀,也就彻底失去了存在感。
“双减”背后的道理谁都懂,教育绝不仅仅是做题考学,更包括人格的健全、心智的成熟。
具体到学校和家长应该怎么做呢?一边抱怨孩子课业压力大,一边揶揄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矛盾背后是能力问题吗?并不是。
除了极少数人,我们并不渴求孩子劳动一定成为厨师园艺师,就像跑步锻炼并非一定成为运动员,唱歌跳舞并非一定成为艺术家。
体育、美育、劳动的目的,是德智教育的必要补充,孩子们动动手、流流汗、吃点苦,方能切身体会“粒粒皆辛苦”,才能去一去“公主病”“巨婴症”。
人工智能是大势所趋,经济概念上愈加解放双手。但对于人类尤其是孩子而言,劳动是一门必修课。不过,它的回归并不容易。首先,劳动不像数理化那样标准,还能分高低,学校家长孩子都有驱动力。这就需要劳动课增加更多正向激励;其次,劳动失去了很多现实环境,作为课程的软硬件配套要跟上。学校和家长如何分工协作,避免又变成孩子负担,也尚需继续探索。
来源丨北京商报(评论员 张绪旺)、中国新闻网、教育部
图片来源丨视觉中国、教育部、微博截图、壹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