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是保障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省级教研团队作为统筹全省教研工作的组织者、引领者、推动者,肩负引领和指导基层教研工作的重要职责。省级教研团队如何赋能市、县、校教研团队,实现上下联动、聚能共生,以合力助推教育质量提升?吉林省教育学院在实践中摸索出“四个赋能”的行动方案。
开好“两会”,以会展能。吉林省拥有完整的省、市、县、校四级教研体系。教研工作由省教育学院统筹,通过市(州)教育学院和县(区)教师进修学校逐级传导落实。基于“四级一体”的教研联动体系,本着专业共进、资源共建、使命共担、成果共享的原则,每年春季学期初,省教研部门都要组织召开“两会”。第一个会是做好新一年教研工作的顶层设计及部署,并选择十几个教研工作优秀团队分享和展示经验;第二个会是以学科为单位召开的教研工作系列会议,包括语文、数学等多个学科,省教研员结合各自学科特点部署新一年教研工作重点。“两会”充分展现了省、市、县、校四级教研团队的教研能力,既为“学科省长”(省学科教研员)和“学科网格长”(市县学科教研员)提供了同台亮相、各展才华的空间,也对一线教师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精准培训,以培蓄能。教师员是开展高质量教研工作的核心,接受培训是教研员实现职后专业成长和终身学习的有效途径。国家明确提出省、市、县级教研员每年应接受不少于72课时的培训。如何实现因材施教、按需培训,改“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把优质培训资源的“好钢”用在刀刃上?这是做好教研员培训由“量”到“质”转变的关键。为了确保培训的精准性,省教育学院初中教研培训部对全省初中9个学科700余名专职教研员进行摸底普查,包括工作年限、学历背景、参培经历及职业期待等信息,通过建档式管理、数字化存储和动态化跟踪,分层分类为教研员量身定制培训方案。
如在调研中了解到,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员对“思政课大中小一体化建设”行动方案普遍认同,但苦于没有抓手,期盼通过培训了解高校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研究的前沿动态,以便更好指导初中学段思政育人实践。针对这一需求,省教育学院初中部道德与法治学科在2020年和2021年的国培、省培项目中特别安排了“一体化建设”方面的培训内容,探索将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融入“思政课大中小一体化建设”中,接地气的方案设计受到教研员的认可与欢迎。
优化资源,以网输能。教研员通过对教研信息的选择、收集、加工、分析和使用,为基层教师提供精准、有效的学习资源,是教研工作高质量开展的保障。借助互联网平台,省级各学科教研员建成内容丰富、信息适切的“学习资源包”及时提供给市(州)、县(区)教研员和一线教师,为专业成长建好“资源库”。如初中英语学科创建的“吉林省初中英语教学与研究”微信公众号,内含名师微课、集体教研活动、网络教学实例等栏目,目前已推文200余篇(例),关注人数近7万人;初中历史学科将6册教材的微课及课件上传至“吉林历史沙龙”微信公众号,供全省教师下载学习。与此同时,9个学科各自组建的全省学科微信群,更是各级教研员、学科教师公布教学信息、共享课例资源、研讨专业问题的信息交互枢纽。
扎根课堂,以课提能。课程改革的核心在课堂,课堂是连接教研员与师生的载体。教研员应当与课在一起,通过改变教师的教进而改变学生的学是教研员的责任。基于以课为本的工作思路,确立学生立场的好课价值,省教育学院将工作重心下移到市(州)、县(区),重点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倾斜,携手联合基层教研员进课堂,与教师一起磨课、研课,寻找并打造“乡村好课”。同时,开展面向教研员的教学案例设计征集活动,评选优秀教学案例,将教研员研究、指导、服务的职能与“课”融为一体,在赋能一线教师的同时促进教研员的素养不断提升。
(作者系吉林省教育学院初中教研培训部主任)
《中国教师报》2022年05月04日第15版
作者:张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