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学校育人方式整体变革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作为我国义务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在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的热切期待中正式发布。新课程方案更加明确的培养目标、更加系统的课程设置和九年贯通的课程与学业标准,全面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体现了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深度融合,为中小学的教育实践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和路径。我们要研判校情,统筹谋划,锚定改进领域,研究策略方法,加强自我评估,以创造性落实新课程方案为契机,全面提升学校课程的整体育人能力。

“顶天立地”,加强学校课程一体化设计。义务教育面向所有适龄儿童,突出全纳性、全面性和基础性。新课程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育人目标,提出五大基本原则,聚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面向全体,面向未来,进行了课程系统化的设计。

当前教育实践还有一些需要克服的割裂现象,比如学段断层、三级课程设计系统性不够、面对不同的学生需求针对性不强等。学校课程建设要“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聚焦国家和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聚焦育人目标和课程标准的落实;“立地”就是要深入研究学校实际和回应学校每一个孩子的真实需求,强化针对性。学校课程建设既要充分发挥国家课程的主体性和基础性作用,又要发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补充拓展功能,进行一体化系统设计,要建立必修和选修机制,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最适合自己的课程组合。新课程方案为学校预留了充分的探索空间,为更好满足每一个学生需求提供了更多可能。

近年来,在北京十一学校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针对初中学段的特点,开展了积极探索,围绕育人目标,将国家主干课程、学科拓展课程、特长赋能课程三级体系整体设计。用丰富的课程尽量覆盖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孩子打开视野和边界;用多样性课程满足孩子多样化需求。

聚焦素养,推动学习方式变革。新课程方案强调要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落实因材施教,重视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双减”要求,转变讲授式的被动学习,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高阶思维与能力,必须从改变学习方式开始,特别是打破学科边界,打通学校与社会生活的链接,打破时间、地点束缚,提供更多元的资源支撑,用最适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学得更好。

跨学科任务式学习把真实的问题引进课堂,通过有意思、有意义、有可能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面对真实问题的挑战,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把紧扣课标的学习量规和成功标准贯穿其中,培养自我评估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开启深度学习,提升核心素养。比如,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数学建模课程的学习产品《校园监控系统改进建议》成为学校安全管理改进方案,不但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意义,而且让学生体会到用模型思想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从而提升思维品质。这种学习超出学科本身,能充分发挥学科实践活动的综合育人价值,让学生在做中学,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拓展思维视野。

育人为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新课程方案的实施,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要引导教师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成长规律的研究,提高全方位育人能力;帮助教师打破竖井式分科的边界,提升跨学科学习设计能力;抓住实施中的关键点,如作业设计、学习任务设计、考试与命题、多元评价方式等,通过项目研究进行突破。发挥校本研修作用,建立跨学科大教研机制,培育先锋学科,搭建分享平台,把教师培养成学习的领导者。

(作者系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校长)

《中国教师报》2022年05月04日第6版

作者:王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