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分别于2001年、2011年制定颁布。课程改革走过20年,在解决一些问题的同时,还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当大多数一线教师实现了课改认知升级的时候,表现在教学实践层面,“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却一直陷于“失落”。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是对教育教学现存问题的回应,也是下一个10年乃至20年课程教学改革的风向标。
以核心素养为纲,让核心素养落地是这次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的显著特征。这一素养导向意味着课程教学更注重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强调学科实践,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这一概念从2016年提出直到今天一直是一个热词。那么,核心素养的培养如何落实在日常的课程教学中?
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必然要求一线教师提高教学站位,不仅要能设计出超越教材、超越学科的学习方案,还要能设计出体现核心素养的作业,这也是当前落实“双减”政策的关键所在。
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离不开跨学科学习。新课标要求“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这是新课标的刚性要求。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然要加强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整合课程内容设计“大主题、大项目、大任务”,引导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让学生的学习从碎片化的学科知识学习中解放出来,走向有关联、有挑战、有真实情境的跨学科实践。
“跨学科主题学习,不是几个学科简单相加或轮番上场,也不是各自学科独立的信息和知识碎片,而是在解决真实问题或任务过程中所需要的综合知识,包括综合运用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以及团队协作等能力。”国家督学、北京市中关村第三小学原校长刘可钦曾撰文分析,“组织教师开展跨学科教学,是学校课程改革的一个新任务。这涉及教师教学方式,更涉及学校治理方式。”
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面临的挑战是,教师教育教学的专业技能是否与新课标的要求相匹配。理论引领实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伴随着新课标培训工作的逐步启动,一线教师需要通过学习不断用课改新知武装头脑,但是一线教师能理解到何种程度,在教学实践中能转化多少,可以说,从认识理念到转化为具体的实践之间还隔着千山万水。
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不仅需要教师准备好热情、共识、理念,还需要准备好具体的技术,不仅需要从少数人的研究走向多数人的实践,还需要学校和区域从点到面的推进策略护航。对于新一轮的课程教学改革而言,“一朵具体的花,远胜于一千种道理”。好在无论“教、学、评一体化”还是“跨学科学习”都并不陌生,在一些地区和学校都有不同程度的实践,都已经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
当然,挑战远不止这些,课改中的问题从来都不是线性存在的,过去出现过的问题在新一轮改革中可能依然会出现。所以,在拥抱新理念、新经验的同时,更要拥抱问题。拥抱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才能走向教学新常态,育人方式的整体变革才能实现。
《中国教师报》2022年05月04日第6版
作者:褚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