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师已找到 相聚诉真情

5月3日,本报《寻找》栏目刊登《 恩师,曾像一束光照进她心底 》一文,报道了71岁的市民刘举和同学们寻找恩师——四十九中学英语老师张金君的故事。消息见报当天,《寻找》栏目就为他们搭起沟通的桥梁。5月5日,刘举和其他四名学生代表与老师张金君团聚。在这位只比她们大5岁的老师面前,几名年过七旬的老人仿佛回到了少女时代。她们深情回忆过往,不禁感慨万千。

图中戴帽子的是张金君老师

想念53年的恩师找到了

人到暮年,难免有遗憾,但得偿夙愿,可谓一大幸事。“张老师给我来电话了!我真的没有想到,想念了53年的恩师终于找到了!感谢今晚报《寻找》栏目帮我和同学们圆梦!”刘举在电话里激动地向记者报告好消息。

寻找恩师的报道见报当天,刘举就接到张老师打来的电话。电话接通的一瞬间,张老师熟悉的声音让刘举忍不住流下眼泪,她和张老师定下了相聚的日子。

5日上午,刘举早早买了鲜花,和昔日的四名同学代表赶到相约地点,没想到还是晚了一步,张金君老师已在此等候多时。张老师面容慈祥,虽然脸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但仍然神采奕奕。刘举和同学们虽已年逾七旬,但在老师面前,她们变得活泼起来,搂着老师又说又笑,高兴得像一群孩子。

图为刘举和同学们与张金君老师相聚。

师恩难忘 影响深远

张金君老师告诉记者,《今晚报》的寻人报道见报后,她不停接到同事的来电,说有学生要找她。张老师坦言,起初并没有想起来是哪一届学生,因为她“教过的学生太多了”。后来老人慢慢回忆,终于想起刘举是她任教后带的第二届学生。当时情况特殊,只给她们当了一年班主任,学生们就都离开了校园。

“回秀兰变化不大,能看出小时候的模样;我记得刘会珍当时梳着两根大辫子,特别漂亮……”当张老师记忆的闸门打开后,刘举和同学们在她眼里似乎又回到了14岁时的青春模样。当年的11班是女生班,一共54名同学,时年19岁的班主任张金君像姐姐一样照顾着大家。一句轻柔的话语、一个关心的眼神、一次暖心的鼓励,都让学生们念念不忘,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杨锡敏得了脑膜炎,每次劳动张老师都不让她参加,到现在说起来杨锡敏还感动不已。受老师影响,刘举非常重视英语学习,儿子在她的培养下也获得了英语专业八级证书。陈文兰因为张老师爱上了英语,在她的培养下,女儿的英语成绩非常好,独自游历了十多个国家。

听学生们说起各自的近况,张老师欣慰地点头微笑。学生们问起张老师这些年的经历,她却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张金君一直在英语教师的岗位上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常年带初三毕业班,因为劳累导致左眼视力突然丧失才退休。此后,她不幸患上乳腺癌,做过5次大手术。“虽然身体大不如前,但我心态很好。看到你们儿孙绕膝,我更加高兴!”张老师笑着说。

“19岁的张老师是我们的榜样,现在我们更要向坚强、乐观的张老师学习!”刘举含着眼泪说。

相聚虽短暂,情谊却绵长。刘举和同学们唱着当年张老师教的英文歌曲《新年好》,仿佛时光悄悄倒流……张金君老师笑着红了眼眶。

寻找信息汇总

寻找陈绍红

女,1965年生,天津人,因父母到内蒙古赤峰市辽河工程局工作,1978年进入赤峰市第二中学读书,初二下学期随父母回到天津。

寻找同学谢铁生、王玉芬、顾维敏

谢铁生,男,1956年在中营小学就读,爱好集邮。王玉芬,女,女三中高中同学,个子不高,曾一起去过重庆渣滓洞白公馆。顾维敏,女,女三中初、高中同学,当时是副班长,家住老城里鼓楼西,后来可能去了河北省上山下乡。

寻找同学张洁

1970年毕业于河北区二十六中,毕业后分配到运输七厂工作。

寻找同学赵清发、夏中海

均毕业于滨江道小学六年四班,初中都在第一中学就读,1969年初中毕业。赵清发原在和平区万全道与新兴路交口处土场附近居住,初中毕业后入伍,退伍后在天津3526军工厂锅炉房工作。夏中海原在和平区西宁道与贵阳路交口处胡同居住,初中毕业后入伍,退伍后在天津重型机械厂段压机车间工作。

本报寻找热线(微信):18602216901,如果您有线索或有想要寻找的老师、同学、朋友等,可以随时与我们联系。

您还可以通过收听广播“听萧然”节目分享您的故事,节目播出时间:每周四、周五22:00-00:00。电话:23511386(每周一至周五22:00-00:00)。

海河传媒中心出品

今晚报记者 狄慧 文并摄

编辑:杨佳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