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长期封控在校内的师生如何进行专业心理援助?教育部回应

对长期封控在校内的师生如何进行专业心理援助?教育部回应

5月6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表示,在出现疫情的地区,特别是实施校园封闭管理的学校师生长期被封控,确实容易出现各种各样情绪上和心理上的问题。“当人面临着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工作环境重大调整的时候,一定会出现应对上的一些困难和问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更多的人会出现心理求助的需求,这是非常正常的。”

对此该如何应对呢?王登峰认为要做好以下六点:

第一,调整认知。不管是当事人、周围要提供帮助的人,还是社会公众,应该把这样一个现象看作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现象。

第二,要保障信息畅通。信息畅通时,大家就更容易接受和配合。

第三,要讲清楚差别。“要保障校园封控之后正常的生活秩序,需要有很多不同身份的人、不同职责的人,他们在进出校门的时候,一定是有一些差别化管理的,这种差别化的管理,也需要让我们所有的当事人清楚。”王登峰说,这种了解是有助于有效减缓心理上的压力和不良情绪反应的。

第四,要保障有力。“对于大学生来讲,毕业班有就业的需求。普通学生可能也有自己一些特别的需求。”王登峰说,在这些方面,教育系统要在严格落实封控措施的同时,给他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另外,也要为学生做好封控期间的生活保障。“当然,还包括我们提供的服务,不管是食物还是在线的课程品质问题,购买物品可能还有物价的问题,这些都容易引发心理上的困惑和困扰,我们在保障方面一定要做到位。”

第五,要真正做到心理健康服务到位。他认为在做好心理健康、心理辅导方面,除了专业人员之外,学校的辅导员、班主任也要发挥好作用。

第六,要尽快搭建和完善提供全方位心理健康服务的平台。他介绍,目前,国家智慧教育服务平台已经建成了心理援助热线平台,在这个平台已提供大学心理健康课程、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以及应对具体心理问题所录制的心理微课等。“这个平台上的正规课程和一些针对心理问题的专家解答,我想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大家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