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人民城市”幸福样本,成都“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出炉,信息量很大!

10年新增近600万人,公共服务如何承接持续扩大的人口规模?人民群众追求物质、精神生活双重提升,公共服务如何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城乡、区域间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基础设施差异明显,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如何互通共享机制?

日前,《成都市“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出炉,提出了打造与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相适应的人民城市“幸福样本”,到2025年全面建成均衡、普惠、公平、便捷的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目标。

《规划》提出30项“十四五”公共服务主要发展指标(约束性指标16项、预期性指标14项),其中,依据国家、省、市“十四五”规划纲要中的民生目标,形成了人均预期寿命、平均受教育年限等6项总体指标,根据国家、省公共服务专项规划,结合成都实际,形成了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等18项基本公共服务指标和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等6项普惠性公共服务指标。

成都将通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推进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紧扣城市发展战略导向,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兜住底线、普惠性公共服务改善民生、生活性服务满足高品质需求,加快推动托育、教育、卫生、养老、就业、住房、困难群体、拥军、文体、大众健身、社区、休闲服务、法律服务13个公共服务重点领域发展。

▲成都金融城双塔开启灯光秀,为幸福成都打CALL 资料图

关注“一老一小”:

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招收2~3岁幼儿

《规划》在“一老一小”的公共服务上着墨颇多。

为提升优生优育服务水平,《规划》中的幼有善育工程将推动婴幼儿照护服务提质扩容。

成都将健全家庭婴幼儿照护体系,积极发展家庭邻里式、小区嵌入式、职工福利式等婴幼儿照护服务。《规划》明确,加强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统筹建设与改造,新建居住区实现每千人口不少于10个托位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区通过购置、置换、租赁以及旧城改造等方式建设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实现每千人口不少于8个托位

加快补齐成都婴幼儿照护托位不足短板,《规划》创新提出推进托幼一体化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招收2~3岁的幼儿,并鼓励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产业园区、大型企业设立托育园所

健全“三孩”配套措施上,《规划》提出全面落实产假、配偶陪产假等育儿休假制度,鼓励用人单位为有婴幼儿照料需求的员工实行弹性灵活工作时间

针对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规划》提出以“应养尽养、应补尽补、应扶尽扶”为原则,充分发挥公办和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兜底保障作用,加快推进现有床位改造升级,提高养老机构长期照护能力,重点为特困老年人、低收入老年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无偿或低偿的托养、护理服务。

普惠养老服务将提质扩面。《规划》提出加快社区养老模式探索,推进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嵌入式社区养老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助餐服务点建设,构建以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为枢纽,“一院一中心多站点”为支撑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加快健全居家、社区、机构融合照护服务模式,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标准,分区分级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打造社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

为了让老年人有更宜居的生活环境,成都还将推进适老公共设施改造,对城镇老旧小区、老旧楼房以及生活服务、医疗卫生和文化体育社会设施进行适老化改造,加快建设和完善既有社区道路设施、休憩设施、公园、绿道、社区服务场所以及超市、银行、医院等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领域的无障碍设施。《规划》还提出开展智慧健康养老试点示范,完善全市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绘制养老服务需求、养老资源布局等于一体的养老“关爱地图”,为老年人提供“菜单式”就近便捷养老服务。

▲成都市成华区,小朋友和家长在社区公共游乐设施草坪上休息玩耍。

关注教育医疗:

支持区(市)县探索开展幼儿园延时服务

发展公平优质现代教育,成都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形成以公办园为主、以普惠性民办园为重要组成部分、其他民办园为有益补充的学前教育供给模式,全域建成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支持区(市)县探索开展幼儿园延时服务

成都还将鼓励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规划》提出,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考试评价等关键领域进行积极探索,完善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模式,逐步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

推进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成都将实施残疾儿童少年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的15年免费教育

在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成都提出增强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能力。

具体而言,围绕有效应对国内外疫情形势变化带来的长期挑战,成都将加快建设“长期、中期、短期”有效衔接的集中隔离场所,推进天府国际健康服务中心等大型集中隔离场所建设,规划构建市、区(市)县两级方舱医院设置体系。加快推动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三期等项目建设。

围绕提供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成都将全力构建以市级医院为牵引的区域危急重症和疑难杂症诊疗服务体系,支持市属医院建设综合、癌症、心血管、骨科等专业类别省级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打造一批高水平、特色化、国际化的专病诊疗示范中心,积极创建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到2025年,按照国家级水平打造10个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

推进智慧医保建设,成都将加强医保电子凭证和电子健康卡的协同性,实现医疗保障服务流程融合应用。《规划》提出大力提升定点医药机构医保基金预算,服务过程管理,医保支付改革,基金结算方式等智慧化水平。

关注文体和消费:

加大公共体育场馆公益开放力度,推动社会体育场馆提供免费或低收费服务

打造人文友好的公共文化服务,《规划》提出推进城市文化空间建设,建成一批体现成都文化特质、蕴涵城市精神的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群落和文化景观公园,打造天府文化中心、天府艺术中心等十大城市文化新地标。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方面,《规划》提出打造友好型公共文化服务,推动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鼓励文化场馆实行错时、延时服务和24小时全时自助服务,完善文化场馆无障碍设施,实行特定人群门票优惠政策,积极推出更多适宜特殊群体的服务项目、服务空间、服务机制。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培育一批有影响力、代表性的文化产品和企业品牌,形成一批展示成都形象、面向国际市场的文创精品。

扩大全民健身服务供给,《规划》提出建设市民身边的运动空间。“十四五”时期成都将发布《成都市家门口运动空间设置导则》,聚焦群众就近健身需要,分级分类建设都市运动中心、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青少年户外体育营地及健身步道、登山步道,高质量构建15分钟健身圈。一个亮点是,成都将加大公共体育场馆公益开放力度,推动社会体育场馆提供免费或低收费服务。

▲成都锦绣公园里的体育空间

满足多元休闲消费服务需求,《规划》提出的休闲消费工程值得期待。成都将推动文殊坊、太古里等5条街区争创国家旅游休闲街区试点,加快建设春熙路、交子公园2个都市级商圈和西博城、双流空港、成都蓉北等12个城市级商圈,规划建设天府国际空港、亚蓉欧国家(商品)馆跨境电商O2O体验展示中心、免税购物中心和市内免税店。

社区综合服务水平也被写入了《规划》。成都提出健全各类服务设施,完善“社区综合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小区党群服务站”三级社区服务载体设施,集成社区养老、社区医疗、社区教育等基本生活服务功能,大力发展快递配送、生活维修、个人护理等高频生活服务,构建15分钟社区便民生活服务圈。依托社区商业中心和街区商业空间,加快完善维修缝补、洗衣理发、家政服务、生鲜菜市等14项刚需高频业态和物业居家、夜间生活、时尚购物等11类品质提升型业态,构建“基础便民型+品质提升型”社区服务业态体系。

关注公共服务:

推动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涨船高”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明确将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以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为基本依据,加强全域统筹,围绕完善15分钟公共服务圈,细化完善公共服务资源与常住人口挂钩、与服务半径挂钩的制度安排,逐步完善精准服务、主动响应的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实现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的转变。还将根据国家、省公共服务政策调整、财政保障能力,动态调整基本公共服务、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与高品质多样化生活性服务业之间的界限范围,将群众迫切服务需求纳入基本、普惠服务保障范畴,推动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涨船高”

同时,成都将推动公共服务布局结构调整。《规划》要求,充分考虑中心城区、城市新区、郊区新城发展需求,促进主要服务功能就近满足、优质均衡,重点服务设施各展所长、互为支撑。中心城区重点围绕城市有机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和产业重构,推动公共服务在人口、产业密集区域同步配置、紧跟需求,整体提升人口经济承载能力。城市新区重点围绕更好发挥国家赋能重大平台作用,超前谋划配置优质公共服务资源,提升新区竞争力、人才吸引力。郊区新城重点围绕乡村全面振兴、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用好用活镇村“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红利,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规划》还提出了推进成德眉资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包括大力实施成德眉资同城便捷生活十大行动,健全都市圈医疗救治和医疗保障机制等;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推进户口迁移便利化,加快实现户籍信息共享、居住证互通互认、户口迁移迁入地“一站式”办理,推进人才跨区域流动,推进养老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社会保险协同认证。

红星新闻记者 钟茜妮

编辑 向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