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长三角地区上海、南京、杭州、宁波、合肥5家直属海关联合发布通告称,将统筹长三角地区产业链供应链重点企业名单,实现“白名单”企业的“五关”互认,全力保障长三角地区集成电路、汽车等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畅通。
这是全国保障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电视电话会议自4月中旬召开以来,又一项针对跨区域保通保畅的改革举措。此前,针对物流货运受阻等问题,有关部门提出了货运司乘“白名单”管理措施;上海、吉林、深圳等地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发展态势,陆续建立了复工复产“白名单”制度,并对名单实行动态更新。
从“白名单”制度的实施效果看,一些受疫情影响较大的重点地区、重点产业链供应链正在加快恢复。以备受关注的物流业为例,受疫情管控对口岸集疏运能力形成制约的影响,截至4月中旬,上海空运口岸货物提离率仅为49.1%,而海运口岸货物提离率只有三成。随着“白名单”制度的实施,重点物资在口岸堆场和仓库中的积压比例在持续下降。
产业链是工业经济的筋骨,供应链是工业经济的血脉。近期,一系列保障供应链产业链畅通政策的密集出台,彰显了从中央到地方全力以赴保通保畅、稳定产业链大循环的决心和信心。特别是“白名单”制度的建立,对于保障重点企业稳定生产、着力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卡点堵点,更加精准地实现疫情防控与稳增长之间的对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于“白名单”这一概念,市场各方并不陌生。通常情况下,一些市场信用好、生产经营规范的企业会被纳入“白名单”中,可以获得优先进入市场的便利。此次中央出于统筹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运行的需要,把“白名单”制度运用到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与稳定中来,既是对当前局部疫情导致产业链供应链冲击的应时之举,也是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应对市场失灵的一次积极探索。
考虑到当前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与疫情冲击相伴而生的特点,在强调一手抓动态清零、一手抓复工复产的前提下,对于“白名单”的设置需找到一个多重约束下的最优解。对此,中央明确“白名单”面向汽车、集成电路、消费电子、装备制造、农用物资、食品、医药等重点产业和外贸企业,正是对稳增长“民生要托底、货运要畅通、产业要循环”要求的回应。值得注意的是,设置“白名单”只是第一步,未来“白名单”制度能否加快落到实处,对于保障重点地区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至关重要。对此,笔者建议,不妨以此次疫情防控为契机,推动“白名单”制度的常态化运行。
前不久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明确提出通过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卡点,促进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但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刀切”式地齐头并进。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以产业链供应链“白名单”设置为突破口,将“白名单”制度拓展到资金、人力、数据等要素市场,既可增强供需对接的有效性,也可进一步畅通国民经济大循环,有助于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需要提出的是,当前“白名单”设定主要由地方政府完成,但各地疫情防控进展不同,防控的政策措施也有差异,相关“白名单”能否在地方及部门之间实现互认,还需进一步细化实化。此外,在推行“白名单”制度常态化的基础上,有关部门还应对“白名单”实行动态调整,以适应市场供需的变化,最大限度地将“断链”冲击降到最低。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顾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