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四章《修身》有言:天道五德,上德不德,春秋繁露
刘先银题写书名《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四章《修身》
善若水,水的七善研究与理解《道德经》
研究《道德经》,至少要过七个层面,由易到难依次是:第一层面:水的七善;第二层面:道纪;第三层面:天之道;第四层面:三宝;第五层面:修身;第六层面:域中四大;第七层面:五德。
尊道而贵德,读《道德经》第51章“道生之,德蓄之”
刘先银经典点说【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5235言81章道经全文译注全集
《道德经》有言:天道五德
道德经云: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由身修及天下,则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也是修天道的真髓。
1.德真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德一定先从身体上修养,这个德是真实的。修之于身,不是说炼丹,是在说无为。上士学道,修之于身;中士修道,索之于言,下是修道,求之于术。孔子说: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离开日常生活,便无真道。这个和大道至简有些相通。而修行人往往不知道,道就在身边,他们却求诸于远。有些南辕北辙了。
2.德余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道者,不应该独善其身,应推而广之。由我自身推之我家,有我家,推至其他一家,十家、百家。这个德比一身之德大了若干倍,所以称余。道无处不在,德也应该普及,此乃上德。
3.德长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一乡较一家为广,其德乃长久。余的本意是略有多,长则有久远不灭的意思。修德越多,升华越高。所以有“德感天地”之言。
4.德丰
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丰是丰满之意。一国人民之众,疆土之广,如能施以恩泽,则德丰矣。治国平天下在立德,应以修德为出发点,修行境界极高。所以,修道目的在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修的是为人民服务,服务越大,则所修之德越大。
5.德普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普是普遍之意,让浩然之气充满于宇宙之间。修德即修道,道不灭,德也不灭,所以修德实为生命的扩展。德越高,其生命之树越高。普及天下,也就是普度众生之意。
老子云: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可见,老子修德的积极,要自我的实践,由身乃至家国天下都是在实践其德。修道的基本精神在救世,方法是修五德。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缀。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善于建树的不可能拔除,善于抱持的不可以脱落,子孙能够遵循、守持这个道理,祖祖孙孙祭祀敬拜善者,永不停息。把这个善的道理付诸于自身,他的德性,他的恩德就会是真实纯正的;把这个善的道理付诸于自家,他的德性,他的恩德就会是丰盈有余的;一乡若这样,这一乡的恩德必深远流长;一国若这样,这一国的恩德必丰满兴隆。若以善的道理教化天下。
刘先银题写书名《黄帝内经》
刘先银书董仲舒著《春秋繁露》春秋繁露 是对前辈的报答 也是世代传承的寓意
刘先银书董仲舒著《春秋繁露》春秋繁露 是对前辈的报答 也是世代传承的寓意
刘先银书董仲舒著《春秋繁露》春秋繁露 是对前辈的报答 也是世代传承的寓意
刘先银书董仲舒著《春秋繁露》春秋繁露 是对前辈的报答 也是世代传承的寓意
《营养身心灵-春秋繁露》春秋繁露是对前辈的报答,也是世代传承的寓意。良好的心理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精神疾病。这意味着,或曰:亿万细菌细胞颗粒形成的你的国度的五脏六腑营养丰富阴阳平衡气血运行通畅悟真道理,处于一种幸福的状态,在这个世界上,你感觉良好并且运作良好。人和体内细菌的关系其实是内共生的一种。细菌随着亿万年的进化,演变成了线粒体。细胞生存和复制都需要能量,而线粒体正好让细菌得到了营养,又把营养变成了能量供应给细胞,这种关系就是:相爱相融,互惠互利。读经典,明理增信,崇德力行。还有比阅读更好的事,那就是重读。最令其快乐的是阅读,而“还有比阅读更好的事,那就是重读,深入到作品中去,丰富它,因为你已经读过它。深入到作品中去,丰富它,因为你已经读过它。
太阳,我的爱人,你是
我前世种入山阴的吗
每个清晨从东山头
露出明媚喜悦的笑脸
当我从梦中醒时
已是明媚灿烂的清晨
多情的阳光轻抚着我那优雅的峰体
喜悦地向我诉说着甜蜜情语
他金光满面亲吻着我那羞红的脸颊
幽静的卧室也被照得金壁辉煌……
无情的浮云将他和我隔开
对于他,我只能望穿秋水地等待......
——《营养身心灵·晓真篇》
年岁与阅历的增长,总会带来口味的变化,饮食如此,读书亦然。
重读,亦会带来某些触类旁通的想法。
当然,重读也不妨放松心态,以缓步而行徐徐涵养之。
一个有魅力的女人,
性感的女人,
有吸引力的女人是这样子的:
闻起来是香的
摸起来是滑的
用起来是水的
你的容颜我一赏而过
你的味道我记忆尤深
做极品香女人
—— 《营养身心灵·悟真篇》
初读如尝鲜,重读如忆旧,滋味不同,各居其分。就气息之浓重而言,后者大约要占去胜场。重读或为学术研究,或为闲闲温习,目的之各异,却也无所谓,因无论何种形式,内里不离相类。翻开纸页,旧相识舒展而来,总是一件好的事情。
总之:要学会在细碎的关于春天的记忆里重温、吞吐、平和。重温吞吐平和。
刘先银书董仲舒著《春秋繁露》春秋繁露 是对前辈的报答 也是世代传承的寓意
刘先银书董仲舒著《春秋繁露》春秋繁露 是对前辈的报答 也是世代传承的寓意
刘先银书董仲舒著《春秋繁露》春秋繁露 是对前辈的报答 也是世代传承的寓意
刘先银题写《含章可贞》
“德者,内也;得者,外也”这是韩非子阐述“上德不德”的一句话。
“德”是内部具有的品质。“得”则要从外部获取。韩非子认为,人更要注重内部的“得”,而不要注重外部的“得”。“得”到越多,失去也会越多。唯有坚守内部的“德”,放弃外面的“得”,才能“有德”。《老子》“上德不德”这句话,本质上是说具有上德的人的精神不要游离自身。精神不外露,自身就能保全。自身能够保全,也就叫做“德”。“德”即得到自身。凡是“德”,都是以“无为”来积聚,以“无欲”来成就,以不思虑来得到安定,以不使用来得到巩固的。如果“有为”“有欲”,“德”就无所归宿;“德”无所归宿,就不完整了。如果使用了,思虑了,“德”就不能牢固;不牢固,就没有功效;没有功效是由于自以为有德。自以为有德,就没有德;不自以为有德,就保全了德。所以《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刘先银经典点说:道德经65章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刘先银题写书名《经史子集》
刘先银:除了敬字再没学问
刘先银题写书名《诗经》
刘先银题写书名《诗经》
刘先银题写书名《学而时习之》
刘先银题写书名:浮云飘飘
刘先银题写书名:默守初心
刘先银题写书名:经史子集
刘先银题写书名:经史子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