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中午,烈日当空,最高气温超过30℃,朝阳区松榆西里社区东院小区核酸检测帐篷窗口处,医护人员为每一位居民提取咽拭子后,身着防护服、静立一旁的程西云就上前一步,喷几下消毒液。
从早晨不到7点开始检测,到午后1点收摊,这样的动作要重复八九百次。
100毫升装的乙醇消毒液,半小时用完一瓶,每次核酸检测,要用上10多瓶。
收摊后,程西云缓缓走出四五十米路,左转弯进了一个门洞,一步步走上四楼的家。
门虚掩着,客厅里,丈夫张兆俭已经把盒饭放在桌上。
程西云走进卫生间,脱下防护服。
房间里,没有人说话。
程西云远在西安的妹妹告诉记者,姐姐1959年出生,童年时她就听不到声音了,发烧用药导致的。
虽然听力不行,但程西云非常努力,“泼辣得很”。她的妹妹说,姐姐“心地善良,爱给人帮忙,从小就是这样”。
无声的世界里,程西云靠手语找到了爱情。在北京,她和同为聋哑人的张兆俭成家,生下一个健康的儿子。
5月3日中午,程西云、张兆俭夫妇在家中接受采访。新京报记者 刘婧瑜 摄
妹妹说,程西云细心得很,她回娘家时会把针线带上,给妈妈洗了洗、缝了缝,“想得可周到”。
20世纪90年代,张兆俭程西云夫妇搬到了朝阳区松榆西里社区东院小区。同一时期,他们开始在潘家园旧货市场工作。
程西云的妹妹说,自己去潘家园市场看过,那里的领导和同事很关心她。她不会说话,老觉得别人帮她多,她就希望多帮帮别人,“这就是爱心的传递”。
今年4月下旬,北京出现疫情,潘家园旧货市场在4月25日午后临时休市。
“我母亲闲不住,她觉得能帮助大家,就愿意去干。”程西云的儿子张军通过视频告诉记者,“她有自己的信仰,别人快乐了,她也快乐。”
身在外地的张军每天与程西云视频聊天,他嘱咐妈妈,喷完了消毒液,回家多洗几次手。妈妈告诉他:很累,晚上8点多就睡下了。早上5点起床,去帮着做核酸检测。
此轮疫情,朝阳区潘家园街道松榆西里社区出现多个病例,多栋楼被封控、管控。4月29日,社区被划为高风险区,随后整个社区被列为管控区。
为降低人员流动造成的风险,从4月27日当天的核酸检测开始,松榆西里社区东院小区居民不再到社区大院内参加检测,而是在小区门口和院内自行组织。
松榆西里社区东院小区自管会主任张红卫说,小区里有6栋楼,千余居民。4月27日6点多,程西云张兆俭夫妇遛弯儿时发现他们在准备核酸检测,就主动上来帮忙,随后4月29日,5月1日、3日、4日、5日,他们天天来。
5月3日,本轮疫情高风险地区朝阳区松榆西里社区东院小区内,居民正在做核酸检测。新京报记者 沙雪良 摄
张兆俭引导排队,程西云消毒。
由于无法言说,张兆俭会紧盯居民,一旦登记后没注意到队伍走错了,他就会用力张开手臂,做出请的手势,同时口中“嗯嗯”引起注意。
临近中午,人少了,张兆俭回家忙别的事,如果没有别的社区志愿者在旁边,程西云就会连引导排队带消毒一起做了。
5月3日中午,程西云在检测窗口前喷消毒液,引导居民来检测。新京报记者 沙雪良 摄
5月3日这天,午间气温超过30℃,身穿防护服的程西云从早晨6点半多上岗喷消毒液,一直到12点半才回家。中途,她不喝水、不去卫生间、不休息。
张红卫劝程西云歇一会儿,她摆摆手,仍然坚守岗位。
张军说,疫情之前,母亲打算去治一颗牙,疫情发生后,治疗搁置了。她希望疫情早点结束,自己能去治牙,去市场继续工作。
新京报记者 沙雪良
编辑 张磊 校对 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