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重镇”产业持续恢复 小研发企业冀复工

资料图,睿刀医疗科技的产品主机生产区 受访企业 供图

中新网上海5月5日电 题:生物医药“重镇”产业持续恢复 小研发企业冀复工

中新网记者 郑莹莹

上海是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研发的“重镇”,有很多产品在全国领先,与全球保持同步。疫情冲击下,生物医药产业的研发与其他产业一样,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定影响。目前,上海正有序推进工业企业复工复产,其中,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也在持续恢复中。

申请复工的小研发企业

生物医药是上海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上海不仅吸引了诸多国际知名药企,也是小研发企业的“孵化热土”。用业内人士的话来说,上海生物医药的研发实力强,研发企业多,尤其是中小型研发企业非常多。

眼下,一些小的生物医药研发企业盼望着能早日复工复产。

上海睿刀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这是一家专注于“不可逆电穿孔技术”的医疗科技公司。其董事长孙卓告诉中新网记者,该公司正在申请复工复产,“已经申请了,看看下一批能不能下来。”

这家企业于2016年成立,目前员工近170人,聚焦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的国产医疗器械。

孙卓说,“我们是初创企业,每个月有几百万元(人民币,下同),乃至上千万元成本,融资就是血液、生命力。如果研发和临床不能按照既定的目标和阶段去完成,就会影响融资,贷款审批也会延后,可能会直接导致现金流的断裂。”

比如,该公司正在进行的某一适应症的临床试验,一共需要入组180个病人,2月底入组的最后5个病人还没有进行手术。“这5个病人的临床试验一旦脱落,花了两年时间的临床试验就失败了。本来我们在研发上有领先优势,试验一旦失败,我们可能会被追赶上。”孙卓说。

最近两年,在这个领域还有一个非常火的赛道——电生理房颤。孙卓说,国外的美敦力、强生、波科三巨头都已经进入了这个赛道,而且跑得非常快;该公司属于国产赛道里排在前列的。4月前,企业刚拿到了牵头单位的临床伦理批件,原本准备开始在全国12家医院组织临床试验。

孙卓说,企业盼着复工复产,也跟员工沟通好了,一旦可以复工复产,做好被派出去隔离“14+7”天的准备,“我们是跟国际巨头在竞争,在抢时间,竞争对手在加速跑。整个行业竞争的就是前面几位,前面几位只要把市场一占,后面的企业再想进去就很难了。”

小研发企业复工难在何处?

业内人士向中新网记者分析指出,生物医药领域的小研发公司,其共同的特点是:研发能力较强,但聚焦于特定的某一项技术或是某一个产品,整体团队小而精干,商业化团队偏弱,往往缺少强力且持久的资金支持,因此抗风险的能力较弱。

目前上海在复工复产上已经发布两批重点企业“白名单”。第一批666家,生物医药企业占190家;第二批1188家,生物医药企业占180多家。

该业内人士表示,上海复工复产的产业中,生物医药有其特殊性,“生物医药的复工复产跟别的行业还不太一样,像特斯拉等汽车企业,以及集成电路企业,其供应链很清晰,供应商也非常固定,‘白名单’很清楚。生物医药(的供应链)相对较散,上海的研发实力又很强,复工复产目前主要覆盖大企业,很多小企业研发尚处早期,享受不到政策的红利,(对政策的)需求很大。”

微境生物医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的创始人、首席执行官谢雨礼对小研发企业还没进入“白名单”表示理解,“我们也在努力争取中,这个阶段想太多没用,站在上海的角度,配合政府把这一关先过了再说。至于后面防疫政策怎么变化,很多专家都有一些好的意见,政府也会认真考虑。”

谢雨礼告诉中新网记者,企业已申请复工复产,正在积极准备各类防疫措施。公司主要研发抗肿瘤药品,有一些临床在研产品,“我们在研的药品已经在给病人用了,如果长期拖下去可能会断供,这也是我比较担心、想尽快复工复产的一个主要原因。”

“我们在研的产品针对的大多是一些无药可治的病人。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些在研的药物,对于参加临床的末期病人来说,很重要。”他说。

他表示,从样品的提供、寄送,到临床试验,如果不尽快恢复这些工作,企业剩下的弹性时间也越来越少。

在现金流方面,他说该企业目前还好,还没到断的程度,但对后续融资可能有影响,“连锁反应,研发进展慢,就会影响投资人的信心,也会影响后一阶段的融资进度。”

通和毓承资本是一家生物医药领域的投资公司,其管理合伙人陈连勇告诉中新网记者,所投资的上海生物医药公司大部分属于早期研发类企业,目前或多或少受到影响,“因为这些小企业自身的现金流不多,需要临床结果来提升企业价值,从而争取后续融资。现在这些小企业可能会在没有达到里程碑节点之前,就把钱花完了,这就很困难了。”

他介绍,行业规矩就是投过的企业下一轮不能再领投,如果别人又不肯投,这些企业处境就很难,“其实大家都一样,如果是别的基金投的企业,没按时达到里程碑节点,但钱花完了,到我这里来融资,我也不敢投。我们都需要看数据。”

推动更多企业入选“白名单”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总工程师张宏韬在5月5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劳动节,上海市已复工复产的企业保持着连续生产的状态,利用当前时间恢复生产。目前,上海市工业企业的复工复产有序推进,截至5月4日,全市1800多家重点企业的复工率超过70%,其中,首批660多家重点企业的复工率超过90%。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链持续恢复、提高产能,龙头企业继续保持稳定生产。总体来看,上海市工业企业的复工复产稳定向前推进,取得了一定进展。

在复工复产推进过程中,上海有关部门认真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建议,注重收集和解决企业反映的诉求问题。张宏韬表示,近期大家的关注点主要还是集中在复工申请、供应链协同复工、物流运输、人员返岗以及关键岗位人员复工等方面,“这些诉求问题,市里和区里正在研究,有些已有突破,我们要把各项政策措施传达到位、落实到位、执行到位,全力做好保障。”

生物医药是上海要重点复工复产的领域,因其在上海的产业版图中占有重要一席。根据上海在2021年发布的《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上海5年计划构建“3+6”新型产业体系,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以及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六大高端产业。资料显示,全球排名前20的药企和医疗器械企业分别有18家和17家落户上海,纷纷在沪设立中国区总部、研发中心或生产基地等。最新数据还显示,2021年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超过7000亿元,其中制造业产值达1712亿元。

但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是,生物医药的研发需要医院(特别是高水平医院)的参与,因此,当前疫情对上海生物医药研发的影响不容忽视。

业内人士指出,如何保持和维护上海生物医药企业在研发端的领先优势,把疫情的影响尽量降低到最小,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这既是企业发展的现实诉求,更是上海市政府推动实现产业持续良性发展的重要“卡点”。

前期,在上海市产业主管部门和其他业务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上海生物医药的疫情相关研发取得了积极的阶段性进展,比如在抗原试剂盒,mRNA疫苗和抗新冠病毒的小分子口服药物方面均有进展。具体而言,新冠治疗药物方面,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君实生物、旺实生物等联合研制的小分子药物VV116已于2021年12月在乌兹别克斯坦上市,上海正重点推进VV116与美国辉瑞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Paxlovid)“头对头”比较试验。新冠mRNA疫苗方面,斯微生物已获得国家药监局临床试验批准,康希诺新冠mRNA疫苗已获临床试验批件,中生复诺健、蓝鹊生物已递交临床试验申请,相关企业产业化基地正在抓紧投资建设中。

当前,着眼于上海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具有领先优势的重点领域和重点产品,上海市产业主管部门根据当下疫情防控的需求,联合相关部门,在此前《上海市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指引(第一版)》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第二版指引,内容更为细致。

记者从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了解到,上海持续鼓励生物医药企业在做好防疫的前提下,有序恢复研发生产。相关部门将加强“白名单”企业服务、复工证、跨省通行证等事项;疏通跨省市的产业链、供应链;以助力解决一批生物医药企业在复工复产中的“急难愁盼”事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