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不打算再写耳机测评了

我是T哥,动漫区的up主,但也经常会分享一些耳机的文章,写耳机测评。前端时间公众号有朋友私信催更耳机测评,我很高兴。但其实我数码全般都敢兴趣,包括数码相机、智能手机、电视机甚至播放机、电视盒、智能手表,把玩的都不少,但为什么唯独写耳机测评?门槛相对低啊……有人抨击我的耳机心得:全靠一张嘴。可不是吗?在我玩耳机的时代,耳机评测确实是只靠一张嘴啊,所以很多人觉得耳机是玄学……

为什么不写手机、相机之类的测评,很多朋友问过我,答案很简单——不够专业。本身手机测评就是数码测评的重头戏,内卷很厉害,而且绝大多大数的手机、相机测评都以视频形式展开……对于参数、技术的描述必须非常准确,容不得过度主观的见解……而且需要做大量的测试,需要投入很多精力,那么我工作重点必定会转移……而电视机之类的产品更是需要专业的知识积累甚至需要更多专业的测试仪器才能确定它的实际表现……

相对来说,耳机更加小众,结构也相对简单,测评也是形容听感为主……然而时代也在变化,耳机测评也在发生重大的变化。看看鬼斧神工之类的耳机测评,大谈耳机的技术参数,如今的耳机测评也变得越来越专业化,我还停留在分享听感的层次,显然是跟不上时代的脚步的……我本身就是文科生的思路……对于那些硬核的参数、指标,比如频响曲线的解读,什么“3k峰”本身是不感兴趣也没有深入了解的,更不会把“哈曼曲线”当做指标来判断耳机声音好坏。我更多是从自己的听感入手,看起来确实会更加“玄学”一些……

而就算是主观派,也越做越科学,例如我喜欢看的木谚的耳机评测,也有自己的打分体系去评价自己评测的耳机。我完全还是说到哪是哪的风格……

所以我的耳机评测比起来,既不够专业,也和时代脱节,仅仅是一种心得的分享而已,如果我要写新的耳机测评,估计会启用上图的那种评判方式,让人对于耳机的声音趋向一目了然。

不过有一说一,耳机这个东西,最后都是“自己的耳朵收货”,无论是给你说参数,告诉你有没有3K峰,告诉你曲线如何,甚至设计者告诉你调音的思路和目标是如何,甚至给你视频云视听一波,最后和你戴上耳朵上听到的还是会有差距,评测最后也只有一定程度的参考价值,节目是否“足够科学”,也仅仅是增加节目效果,如果有条件,还是应该先试听,最好是借去安静的条件,听熟悉的歌曲,陌生的歌曲,你也难以一口气听出个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