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融合教育的发展、困境与对策

  推进融合教育发展亟需健全法规,建立标准化认证体系,建立专家委员会指导机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中贯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产业反哺需求,培养残障儿童的综合素养等,同时借助艺术教育搭建残障儿童与世界交流的平台,用艺术康复他们的身心,用艺术来挖掘他们的优长,努力为残障儿童开启一个公平、公正的教育新时代。

  摘要:融合教育是当今国际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文明社会充分体现自由、平等、互助理念的输出平台之一。我国重视融合教育发展,从顶层设计、政策法规、高校学术支持等方面加强管理,促进融合教育在全国各省市全面铺开,但目前我国融合教育发展仍面临教学质量差、严重缺乏具备特殊教育背景的师资、缺乏实施标准规范、重视程度不足以及柔性文化尚未建立等困境。推进融合教育发展亟需健全法规,建立标准化认证体系,建立专家委员会指导机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中贯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产业反哺需求,培养残障儿童的综合素养等,同时借助艺术教育搭建残障儿童与世界交流的平台,用艺术康复他们的身心,用艺术来挖掘他们的优长,努力为残障儿童开启一个公平、公正的教育新时代。

  基金资助: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资助项目“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影视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理念与路径研究”。

  作者简介:胡智锋,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樊小敏,北京师范大学美育中心大型活动部主任。

  融合教育是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发展融合教育对促进残障儿童的全面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融合教育,亦称全纳教育( InclusiveEducation),1994年在“世界特殊教育大会”所颁布的《萨拉曼卡宣言》中正式提出。所谓融合教育,是特殊教育的一种教育理念,指通过不同程度的教育设计与调整,使残障儿童顺利进入普通班进行无差异学习。

  我国融合教育的发展目标就是让残障儿童,包括听障、智障、学习障碍的儿童,与普通儿童共同学习生活,尽可能融入普通学校,获得平等的学习机会。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我国融合教育已经取得巨大成效。2017年我国普通小学、初中在校生30.40万人,其中有残障儿童5.66万人。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或在附设特教班上课的残障儿童,占我国特殊教育招生总数的百分之五十一。目前,我国对残障儿童教育已经形成在特殊学校就读和在普通学校特教班或随班就读两种教育格局。这样的成绩离不开国家政策法规的积极引导,也离不开社会、残障家庭、学校等方面的鼎力相助。我国融合教育能够落地生根,从无到有,主要来自于以下几方面的推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保障残障人士权利尤其是受教育权利。推动融合教育作为政府的人道目标,体现出我国努力建设现代文明社会的决心,更是我国发展公平公正教育的有力佐证。政府重视残障人士“上学难”的问题,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倡导残健共助的风气,创造融合教育良性发展的社会环境。政府从硬件、软件等各方面为残障人士提供生活便利,如政府拨款在公共场所设置安全扶手、残障人士专门通行坡道、无障碍厕所、无障碍垂直电梯、专用观众席、盲文标识等。2013年北京市出台《北京市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管理办法(试行)》对残障儿童进入普通班学习的招生范围、招生对象、入学能力评估等细节都做出明确规定,并要求各区县成立单独编制的特殊教育中心,负责对所属区域随班入学的整体情况进行备案管理、教学监督、师资培训、家长咨询等工作。北京市招收残障儿童的中小学正在逐步通过有力措施解决随班就读残障学生面临的一些问题,如部分学校为残障儿童配备生活老师、提供专业心理辅导、康复训练等。北京市还为特教学校的学生提供双学籍(特教学校学籍与普通学校学籍),并定期投入经费保障融合教育发展等。各省市也相继出台相关政策,如浙江省、山东省、贵州省等分别印发有关随班就读工作实施方案,各省对中央有关融合教育政策的推进落实,为我国加快实现教育公平、教育公正提供了有力支持与保障。

  1986 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实施义务教育法若干问题的意见》,首次提出我国将在普通小学或初中附设特殊教学班。《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教育条例》中都明确规定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备适应进校学习能力的残障儿童。推进融合教育,最为关键的是通过立法建立统一的教育政策,对学校进行制度管理,将人道服务贯穿于学校教育之中;用法律、法规保障适龄残障儿童能够合理、合法接受到普通教育,使残障儿童入学率大大提高,为残障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双向沟通创造机会,为日后残障儿童顺利进入社会打下基础;用法规引导全社会正确地接纳这个群体,消除排异,营造出更加和谐的社会气氛。

  融合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全社会的支持,相关社会公益组织和基金会从特殊扶持项目、社区生活、技能培训等多个方面参与建设,帮助残障儿童顺利过渡到普通学校,包括获得技能适应社会生活。如中国救助儿童会通过提供融合教育课程、进校试点等工作推进社会公众对残障儿童的关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分别与国内多所知名高校合作成立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院)或研究基地;2016年“衣恋集善融合教育”项目向北京师范大学融合教育研究中心资助经费,用于教学实践。

  2017年的相关数据显示,残障儿童人数占中国小学学生群体的三分之一。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机会,而融合教育就是为残障儿童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家长对融合教育理念的信任与支持,也促使残障儿童无差异化学习可以正常开展。如湖南株洲市在校1220多名残障儿童中,百分之六十八的残障儿童家庭选择随班就读模式。北京市1700多所中小学中,大部分学校接收残障儿童,全市8000多名适龄残障儿童,有百分之七十的学生在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选择无差异化学习。政府和社会督促建立公平、包容有利于残障儿童身心发展的外部学习环境,鼓励残障儿童家庭对融合教育充满信心,强化家庭教育在融合教育中发挥功用。融合教育不仅要在学校进行,残障儿童家庭也是重要实施场地。只有通过这样的综合性融合教育才能让残障儿童真正得到社会的正确接纳与服务,残障儿童才能通过普通的社会生活和与正常人的人际交往中得到融合性进步。

  高校是最早开展融合教育研究的,也是融合教育师资的主要输出方。北京师范大学1984年建立特殊教育研究所,两年后招收本科生、研究生,是我国第一个建立高等特殊教育师范专业的高校。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成立融合教育研究中心,主要进行融合教育师资培训,中心主任邓猛教授主编和组织出版多部关于融合教育的著作,如《融合教育实践指南》等,推进中国融合教育的学术化、理论化进程。一些高校以课题带项目,进一步开拓融合教育研发领域。如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实施“光明影院”项目,将多部口碑优良的国产大片制作成为无障碍影片,方便视障人群观看。

  越来越多的残障儿童选择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但因为实施中的诸多困难,导致大多随班就读残障学生的学习成效并不理想。可以说,随班就读模式在我国的发展是迅速的,但面临的困境也是显而易见的。

  目前,最为严重的问题是:大部分残障儿童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进”就等于“混”,教师对这些孩子的学习基本都做放任自流处理。家长只看重孩子在普通学校而不是特殊学校上学,不被贴标签,对孩子学习成绩并不看重。这样的“放任”,有悖于融合教育为残障儿童创造平等的学习环境的初衷。此外,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多种途径给予支持。

  由于我国的教育实情,大部分学校,包括二线、三线城市,一般教师不具备实施特殊需要儿童教育的知识和能力,这就很难让教师充分认识到残障儿童个体差异,无法进行定制教育,更无法给予这些孩子充分的理解与足够的尊严。此外,学校普遍缺乏康复师、职业技能教师、学科教师等,而且很少有学校聘请特殊教育教师来支持残障儿童的独特发展需求,残障儿童容易被孤立,导致学业成绩不佳。这样也暴露出目前融合教育发展与服务之间的不匹配,师资匮乏首当其冲。

  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资助项目“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影视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理念与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