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教育综合改革的持续深入,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已经居于历史高位,其整体发展水平目前已经跃居世界中高收入国家行列。此种背景下,义务教育的系统性发展不仅要做好“加法”,通过“查缺补漏”的方式切实增强教育发展的连续性与实效性,而且还要进一步做好“减法”,不断梳理有违教育规律的具体举措,切实减少教育负担与运行成本,强化教育发展的韧性。相比“加法”而言,义务教育发展的当下状况亟需做好“减法”。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这一意见是针对当下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实践样态提出的重要教育举措。从本质上看,“双减”政策既是彰显学校教育主渠道、还原立德树人初心本质的必然要求,也是遵循新时代教育发展规律之策,更能够为面向2035的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赋予变革的强大动能。
教育在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的过程中,理应更加注重自身的合理性变革,即究竟能够为人民群众提供什么样的教育?教育在供给过程中是否真正做到了公益性与普惠性?是否真正关注到了受教育者的权利需求?对于这些问题的有力回应,是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发展必须要面对的现实。实际上,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教育自身的结构性问题,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双减”政策着眼于当下学校教育发展的现实样态,即学校内的作业问题以及学校外的培训问题。这两项难题直接关涉到新时代义务教育向何处去、怎么办等一系列关键性的民生问题,亟需从政策供给角度进行结构性调整。
一方面,要科学定位学校作业的低质问题。作业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质量高低的外在表现。但对现实教育情况的不满却常常出现在一些自媒体平台上:有些学生难以有效完成学校留下的作业,而很多家长也对这些留给孩子的“家庭作业”束手无策。这些作业,无论从数量、时长、难度还是考核基准,在很多维度上都超越了小学生能够承受的能力。很多打着“超前规划”名义而留下的作业却总是加大了作业难度,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成长。虽然对这种现象的关注与破解已经存在很长一段时间,但始终缺乏强有力的针对性政策制度,作业问题逐渐演变为学校教育管理领域中的“老大难”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双减”政策从“统筹作业管理”“控制作业总量”“加强作业设计指导”以及“用好课余时间”四个方面对学校作业进行了精准治理,是我国专门针对新时期义务教育学校作业问题实行的精准施策,从而从学校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角度为学生有效减轻过重的作业负担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另一方面,要切实反思校外培训的低质问题。面对长期以来分数至上、唯成绩是从的教育现象,很多校外培训机构利用这种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开展了许多学科教育培训,形成规模日益庞大的教育培训市场。而在校外培训机构大规模兴起的背后,正是教育培训乱象丛生的事实:很多校外培训机构的资质并不健全,收取高额学费,缺少必要的师资配备,并从授课内容、时间等多个方面对正规学校教育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威胁,已经严重冲击到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为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带来了较大的隐患。同时,一些校外培训机构刻意放大了家长、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教育焦虑,深刻影响着教育公平的有效实现,也在无形中争夺着义务教育学校的育人主导权。治理校外培训机构,实际上涉及到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教育产业化等一系列问题,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重新审视校外培训市场的发展问题,以严格落实的“双减”政策弥补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的政策短板。
本质上,“双减”政策不仅仅针对学生校内作业以及校外培训机构的,而是在更深层面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的一场综合性改革。习总书记曾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对于身处成长关键时期的广大中小学生来说,迫切需要高质量学校教育的悉心引导,而这就需要教育政策的充分赋能。
在现实的教育生活中,过重的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直接影响到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使学生难以抽出时间围绕自身的兴趣爱好等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学习,从而在人生最美好的时期缺乏了对自身全面发展的关注,进一步弱化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例如,作业总量过大,时长超负荷,往往将学生束缚在有限的作业之中,在题海战术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技巧、方法,从而容易失去更多的创新能力提升空间。“双减”政策将学生从过重的作业负担和繁杂的校外培训负担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真正意识到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价值,在发挥学生特长和兴趣爱好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的个性化,增强自身发展的可能性,使学生切实体会到美好的校园、有趣的学习以及幸福的童年。
虽然学生负担过重不是一个新问题,但这一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双减”政策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育评价方式变革等多个维度夯实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制度之基,进一步保障了学生成长的制度举措。“双减”政策提出,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好课后服务时间,同时也鼓励学校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科普、文体、劳动、阅读等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很多学校也切实尊重了学生选择课后服务内容、时间等多个方面的自主性,制订了较为丰富的“课程菜单”。例如,有的学校结合国家关于学校美育的有关规定,在课后服务中特别关注学生在音乐、舞蹈、美术等多个方面的美育引导,让学生在影视作品欣赏、绘画写生、形体等课程得到拓展性体验,从而将课内学习与课外拓展有效衔接起来。
“双减”政策明确提出,“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锚定教育目标的同时,“双减”政策更关注如何将这些目标具体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育行动。正如习总书记在2021年两会期间曾深刻指出的那样:“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对打着教育旗号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紧盯不放,坚决改到位、改彻底”。“双减”政策的出台,正是党和国家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教育关切的生动体现。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正需要充分统筹学校、家庭、社会多方教育力量,积极构建相互支持、日趋协调的育人格局,进一步彰显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的坚定决心。
对于学校教育而言,要想真正减轻中小学生作业负担,首要任务就是要切实强化学校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教育定位,不断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以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为学生设计作业,从而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同时,学校还要提供高质量的课后服务,从政策的角度调整学生的日常教育生活,寻求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教育的针对性支持,填补一些器材、场地、图书等资源性不足,逐渐推动学生回归校园。
对于社会教育而言,要全面清理那些不合理的学科类校外培训乱象,不断强化教育行政部门在校外培训市场治理过程中的主体责任,逐渐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教育培训行为,为学生全面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教育环境。同时,还要加强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研学基地等学生校外学习空间的建设与管理,为中小学生积极拓展、投身社会实践搭建良好平台。
对于家庭教育而言,要为孩子打造温馨、幸福的成长平台。中小学生自从步入校园之后,面对繁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往往失去了来自家庭的教育帮助,从而在客观上弱化了家庭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教育功能。因此,“双减”政策事实上为学生回归家庭、为家庭重新担起教育责任提供了重要契机,也为新时代家庭教育赋予了新的发展动能。对此,家长应主动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围绕孩子自身成长所需要的核心素养提供必备的教育保障,进一步主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
虽然“双减”政策已经为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积极的政策导引,赋予了充分的改革动能,但彻底解决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问题仍任重而道远。为此,只有全社会从党之大计、国之大计的高度充分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主动破解制约义务教育学校发展的制度性障碍,教育行政部门分工协作、主动担责,才能以“双减”政策为契机最终形成惠利于学生成长的教育道路。
本文系2019年度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教师负担治理背景下小学班主任工作负荷及其负担转化的实证研究”(2019B103)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聪,教育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德育、教育基本理论以及教育哲学的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