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8年,教育政策频发,国家对教育行业加强了规范和监管。对于教育行业来说,政策是2018年最大的影响因素,也将会成为2019年最大的影响因素。
本文从K12公办教育、民办教育、高等教育、学前教育、教师、农村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教育标准化几个维度盘点了2018年教育行业50条相关政策,对2019年趋势做出预判。
政策、科技、资本是影响教育的三大因素。虽然政策应用到教育上的反射弧相对较长,但往往会起决定性作用。
“减负”“新民促法送审稿”“双一流”“师德师风”“教育脱贫”……梳理2018年的教育政策,各赛道都有着自己的关键词,教育市场也在受其影响。
说到“政策”二字,大家的感情总是复杂的,有期待,有惶恐,有尘埃落地的踏实,也有隔靴搔痒的吐槽。
高中学段的热门线年与新高考相配合的是“新课标”、“新教材”的相继发布(即《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17年版)》、《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两份文件)。
修订后的“新课标”强调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语文课标要求学生背诵72篇经典作品。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课标分别加入了机器人、STEAM、人工智能初步等内容。
“新教材”提出,高考改革试点省份从2019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起实施新课标、使用新教材。从2022年秋季开始,新课标新教材在全国内启动实施。
如何应对新高考、新课标、新教材共同作用下的挑战,如何与高等教育科学衔接,将是高中教育2019年关注的焦点。
“减负”是2018年中小学教育政策的主旋律。2月26日,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简称《四部委通知》),以“减负”为目的,矛头直指中小学校和培训机构。
其中针对中小学校,《通知》指出,要坚决查处中小学校“非零起点教学”行为,以及教师课上不讲课后到校外培训机构讲,诱导或逼迫学生参加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等行为。
8月30日,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在家庭作业、考试次数、使用电子产品等方面提出硬性要求:
1.家庭作业: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家庭作业完成时间不得超过60分钟,初中不得超过90分钟。
2.考试管理:小学一二年级每学期不得超过1次,其他年级每学期不得超过2次。严禁以任何形式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和排名;严禁以各类竞赛获奖证书、学科竞赛成绩或考级证明等作为招生入学依据。
3.电子产品: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品带入课堂。使用电子产品开展教学时长原则上不超过教学总时长的30%,原则上采用纸质作业。
据悉,目前多个省份已经下发了防控近视实施方案的省级文件,但学校如何落地实施、对涉及到的教育信息化公司、作业类公司产生怎样的影响,2019年将持续关注。
除了校外培训、防控近视,12月25日,教育部还发布了《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提出要严查所有进校APP,对包含色情暴力、网络游戏、商业广告等内容及链接,或利用抄作业、搞题海、公布成绩排名等应试教育手段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APP,要立即停止使用。同时要求,今后凡未经备案审查的学习类APP一律禁止在校园内使用,这大大提高了APP进校的门槛。
从培训机构到教育信息化公司,再到学习类APP,在政策趋严的背景下,凡是涉及公立校业务的教育企业均会受到影响。从企业资质到产品内容,再到进校后的服务,教育部对教育产品的监管也逐渐趋严。
2018年年末,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关于印发中小学减负措施的通知》(简称《减负30条》),将一年的话题落到“减负”上。
芥末堆统计,如果算上对培训机构摸排整改情况的通报,2018年教育部共发布了近10份与校外培训机构相关的通知,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有两份。
一个是2月份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它打响了整治培训机构的第一炮。另一个是8月份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规范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对校外培训机构的设置标准、审批登记、培训行为、日常监管等作出具体规定。
2018年对竞赛的监管可以说是史无前例,教育部先后发布了多份文件,从竞赛的主办方、收费、竞赛结果等方面提出严厉要求。
而经批准组织实施的活动,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条件强行要求学校或学生参加此类活动,不得收取活动费、报名费和其它各种名目的费用,不得组织培训,不得推销或变相推销相关资料、书籍或商品。
素质教育领域,足球教育、冰雪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提及较多。总体趋势上,国家政策层面对素质教育较为利好。
2018年关于高等教育的政策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大力推进人工智能、“双一流”建设,二是严查论文造假问题。
4月10日,教育部发布《高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从科研、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三方面对高校做出要求。其中包括加快建设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基地,完善学科布局,加强专业建设、教材建设。
关于论文造假,7月18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严厉查处高等学校学位论文买卖、代写行为的通知》,提出要修订完善本科毕业生论文(设计)管理制度,强化指导教师责任,加强对选题、开题、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要严格实行论文查重和抽检制度,建立健全盲审制度,严肃处理抄袭、伪造、篡改、代写、买卖毕业论文等违纪问题,确保本科毕业生论文(设计)质量。
近几年来,国家对教师群体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2018年1月3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简称《中央4号文件》),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作出顶层设计,使得教师教育成为政策关注的焦点。
11月16日,面向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幼儿园教师,教育部印发《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对教师的日常授课、师风师德、学术规范、谋取利益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
与其他学段的民办教育一样,民办学前教育也同样受到了政策影响。2017年9月,新《民促法》正式实施;2018年8月,《民促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新《民促法》允许学前教育举办者自主选择设立非营利性或营利性的学校和机构,并允许营利性民办学校从办学活动中获得收益。
与此同时,有关发展普惠园的政策从另一个维度影响民办学前教育的格局。2017年5月,教育部等四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国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要达到80%左右。这意味着现有很多中低端民办幼儿园的生存空间将被压缩,转型成为普惠园或者被学前教育资本收购或成为两种常见的出路。
11月15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民办园一律不准单独或作为一部分资产打包上市。上市公司不得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投资营利性幼儿园,不得通过发行股份或支付现金等方式购买营利性幼儿园资产。然而对于如何处置已上市的民办幼儿园资产还不得而知,《意见》对资本市场的触动依然巨大。
在学前教育的教学上,教育部发布文件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提出要严禁教授小学课程内容、纠正“小学化”教育方式、整治“小学化”教育环境、解决教师资质能力不合格等问题。
从2016年开始,教育部关于教育扶贫的文件越来越多,2018年最为密集,国家对教育公平的重视越来越高。
教育信息化方面,4月13日,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要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三全”指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两高”指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一大指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教育信息化从1.0时代进入2.0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