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五年成都人的民生新期待

  央广网成都4月29日消息 时至今日,著名城市规划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一贯主张的人文城市理念仍然有可圈可点之处。在芒福德的人文城市中,城市还是“人”的城市,重视城市人文建设,才能更好地发展城市。

  对于 2300 余年名未改、址未迁的成都而言,其人文更为深邃,人与城在这里互相塑造、彼此成就。例如,李冰所创造的都江堰至今依然在发挥功用,“以人为本、惠泽四方”的理念启迪当下;再例如,杜甫写下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道尽山水之幽,“锦城丝管日纷纷”镌刻音乐之都的发展印记。

  千百年来,成都既传承着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又孕育出独具魅力的天府文化,成为城市发展进步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过去五年,成都以文化人,培根铸魂,城市软实力不断提升。城市音乐厅、天府艺术公园等文化地标相继建成。实体书店、博物馆数量分别位居全国第一、第二。入选国家首批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在《2020年全国公共服务质量监测情况通报》中,成都在公共文化领域满意度得分全国第一。

  在此基础上,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在今后五年的工作总体目标中科学谋划了“六新”奋斗目标,“世界文化名城彰显新魅力”被囊括其中。

  具体来看,坚持以文化人涵养城市时代精神。将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选树“成都榜样”,建设诚信社会,共同塑造“开明开放、创新创造”的城市品格,积极涵育“奋斗幸福、达观友善”的人文特质。

  同时,坚持以文润城塑造“三城三都”品牌。把天府文化元素融入“三城三都”建设,开发更多镌刻成都印记的“现象级IP”。坚持文商旅体融合发展,构建以创意设计、传媒影视、音乐艺术、现代文博等为支撑的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创意经济迈入全国第一方阵。深度开发三星堆-金沙遗址、都江堰-青城山、熊猫国际旅游度假区等旅游核心产品,打造国际范、中国味、天府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以举办第31届世界大会、2025年世界运动会等国际赛事为带动,培育赛事品牌,发展职业体育,建设体育强市。保护传承川菜、川茶、川酒等“老字号”文化和技艺,建设国家美食文化交流创新中心,打响“舌尖上的成都”美食品牌。建设音乐坊、东郊记忆等音乐产业聚集区,实施名展、名馆、名企、名业培育行动,办好202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2023年世界科幻大会、中国音乐金钟奖等活动,让天府文化走向世界。

  对于成都市民来说,未来五年,城乡一体、区域均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的推进,天府文化公园、川大博物馆群等文化地标的建成,城市音乐厅、东安湖体育公园等文体设施的高水平运营,都将促进公共生活的舒适性与完整性。

  《全球城市史》作者乔尔·科特金曾说:“哪里更宜居,知识分子就选择在哪里居住。”从“七普”数据来看,作为西部重镇,成都是西部最大的“人口赢家”。

  一方面,得益于创新推出人才新政,五年来,成都吸引超60万青年大学生落户,人才总量攀升至587.6万人。

  另一方面,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带来幸福感的不断提升。五年来,成都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大力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累计投入9100亿元实施重大民生项目649个。

  作为连续13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第一名的城市,未来五年,在幸福指数持续升级过程中,成都系统谋划,提出深入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开展高品质生活城市建设行动,推动政府、市场、社会同向发力,促进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和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同时,也从微观切入关注“家门口的好学校”、“家门口运动空间”的建设,放眼于深化长期护理保险国家试点、创建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

  《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在毕业生首选城市中,成都排名第四。事实上,未来五年,就业也是成都“有感”发展之举。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将坚持把就业作为最大民生,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成都以1334万的城区常住人口跻身超大城市行列。除了规模扩张,超大城市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也有赖于结构优化、内涵提升。

  为解决条块分割、资源分散等城乡社区治理长期存在的问题,成都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设立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早先两年,成都便获得“2018中国城市治理智慧化综合奖”,排名仅次于深杭广。

  如今,迈入超大城市序列,成都也需要面临在公共治理方面一系列的共性问题。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是关系城市发展的大问题,也是成都必须回答好的考题。

  这一“问号”如何拉直?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今后五年,成都将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径。

  在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方面,成都将深化“党建引领、双线融合”治理机制,构筑起社区发展治理的幸福高线和社会综合治理的安全底线;深化镇(街道)扩权赋能、村(社区)减负增效改革,做强街镇、做优社区、做精网格、做活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诉源治理、“三张清单”化解攻坚,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努力实现矛盾在治理末梢解决、共识在基层一线凝聚;发展枢纽型社会组织和品牌型社会企业,加强社区综合服务供给和社工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五社”联动,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体。

  在提升城市智慧治理水平方面,成都将坚持以“智慧蓉城”建设为牵引,全面推动城市经济、生活、治理数字化转型,让城市运转更聪明、更智慧;建设“数字孪生城市”,构建实时感知、全域覆盖的城市运行生命体征体系,做强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的“城市数据大脑”,加强数据安全审查和监管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数据归集整合、深度利用、安全保护水平。

  此外,成都还将建好“智慧蓉城”运行中心,统筹“天府蓉易办”、“天府市民云”、“12345”热线等平台功能,构建绿色生态、宜居生活、宜业环境、现代治理等智慧应用场景体系,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公共管理能力。

  对于2300 余年名未改、址未迁的成都而言,其人文更为深邃,人与城在这里互相塑造、彼此成就。例如,李冰所创造的都江堰至今依然在发挥功用,“以人为本、惠泽四方”的理念启迪当下;再例如,杜甫写下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道尽山水之幽,“锦城丝管日纷纷”镌刻音乐之都的发展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