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科技惠农线上知识讲堂”第七讲:马铃薯湿腐病、黑痣病的防治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整合文化惠民活动资源,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推进农民阅读,是提升乡风文明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让广大农民认识到阅读的益处,文化单位应以相应方式激发起广大农民投身阅读的积极性。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恰逢世界读书日,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开展“科技惠农线上知识讲堂”全民阅读推广活动,为读者推荐适农图书,并提供有声书免费阅读资源,大力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引导广大农民在阅读中提升科学文化素养、道德文明素养,让广大农民更好地投身于乡村全面振兴的大潮,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今天给大家推荐《东北区域马铃薯病虫草害图谱鉴定及综合防治》,这本书入选了2020年黑龙江省精品图书出版工程、2021年黑龙江省优秀科普图书作品。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第七讲“马铃薯湿腐病、黑痣病的防治”吧。

  马铃薯湿腐病又称多水的伤疤腐烂和壳腐烂,主要是土壤中的真菌性病害,终极腐霉、德氏腐霉和华丽腐霉引起的马铃薯块茎性腐烂,最初症状易与晚疫病症状混淆,后期易与粉腐病和细菌性软腐病混淆,可以在任何种植马铃薯的地方发生。

  马铃薯湿腐病病原菌只侵染块茎。最初在碰伤的块茎表皮周围出现变色、水浸状凹陷区域。当病害发展时,块茎出现肿大,表皮是湿的。

  马铃薯黑痣病是以带病种薯和土壤传播的土传病害。病菌主要由立枯丝核菌引起,又称立枯丝核菌病、茎基腐病、丝核菌溃疡病、褐色粗皮病,主要为害幼芽、茎基部及块茎。

  马铃薯黑痣病以菌核在块茎上或土壤里越冬,或菌丝体在土壤里的植株残体上越冬,它的存活结构主要在植株残体上,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2~3年。第二年春季,当温度、湿度条件适合时,菌核萌发侵入马铃薯幼芽、幼苗,特别是有伤口时侵入更多更快。在生长季节又可侵入根、地下茎、匍匐茎、块茎。新块茎上形成的菌核,或在土壤里越冬的菌核,下一年根据环境条件又可发生侵染。带病种薯是第二年初侵染来源,也是远距离传播的最主要途径。

  最适宜病害发展的土壤温度是18℃,而病害随着温度的提高而减少。结薯后土壤湿度太大,特别是排水不良,新薯块上的菌核(黑痣)形成会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