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刘辛军教授:人类毫无节制的科技创新要警惕被科技“报复”

  5G一定能够大放异彩,但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阻碍了该技术的全球应用推进,这是我国面临的一种巨大挑战。

  人类不能提倡毫无节制的科技创新,我们需警惕,是不是有一天,人类发明的科技也会对人类进行“报复”。

  只要我国的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不是全球领先的,我们就没法说或者没有底气说我们是全球制造业强国。

清华大学刘辛军教授:人类毫无节制的科技创新要警惕被科技“报复”

  “虽然我们有17年前的SARS防控经验,但我觉得我们仍然对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来袭有点措手不及。”

  疫情可以说是过去一段时间科技发展的一场大考,智能无人化和5G等新兴概念最受关注。刘辛军教授一直全身心投入其中,尽最大努力实现科技防控。

  刘辛军教授告诉《网易科技5G访谈》,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非接触式测温暴露出了三个“痛点”:①额温枪用于室外测温,准确性难以保证,经常出现“离谱”的体温;②室内测温,会导致被感染人将病原体带到室内,增加了感染风险和疫情防控难度;③人工操作测温,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缺乏安全感,且有感染的可能性。

  他带领团队在疫情期间紧急攻关,从核心算法和无人化作业入手,研制了“荼与机器人”体温无人化快速筛查系统,准确度在室内、室外环境均可达0.2℃;流动车辆20秒内筛查完毕,行人可2秒内通行。

  刘辛军是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德国“洪堡”学者。现任精密超精密制造装备及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机械系)-西门子先进工业机器人联合研究中心主任。

  团队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机构学与机器人、先进与智能制造装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发明类)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

  对于近来热门的5G技术,刘辛军教授坦言,5G是我国通信领域的骄傲,技术世界领先。随着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国家战略领域的推进,5G一定能够大放异彩。但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阻碍了该技术的全球应用推进,这可能是我国未来发展中技术进步不得不面对的一种巨大挑战。

  “中国在全球能够占据领先地位的技术不多,中国的桥梁技术、高铁技术、航空航天航海技术等都在国际上有优势,希望通过我们的自主创新和努力,能有更多的技术领先全球,也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望的推进,让中国技术服务全球。“

  刘辛军教授提醒,虽然“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但我们也需要清醒的认识到,有很多技术有待攻克,很多不确定因素在前面等着。尤其是,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全球的经济和合作模式已经和将要产生巨大的影响,这就是不确定因素的典型代表。我们除了需要对自然界有畏惧心之外,我们也需要对科技存在畏惧心。

  他指出,我们需警惕,是不是有一天,人类发明的科技也会对人类进行“报复”。至今,我们好像仍然不清楚这个“报复”是什么以及对人类意味着什么。

  在访谈中,刘辛军教授还告诉《网易科技5G访谈》,在新一轮的技术变革中,中国的优势是有的,我们部分技术世界领先,但我们更需要看到劣势,在制造业这个领域,我们在基础理论、关键核心技术、基础部件或元器件、基础材料、工业软件和技术标准等基础性方面存在很大差距,这是真正的“卡脖子”。

  这就突出了人才梯队的重要性,刘辛军教授给出的建议是,谈及人才,大家往往只会想到高端人才或者带头人,而忽略了“梯队”。事实上,人才是不能用高端、中端和低端或者是其他形式来区分的,这种“等级”划分是有歧视性的,对协同发展是很不利的!的确,人才一定是未来技术比拼的硬核实力,但我们的人才布局要形成梯队化,要有年龄、学科、背景和能力差异化,而且最关键的是要形成“体面”文化,让每一个人都有归属感、价值感和成就感。

  刘辛军教授:我和我的团队(现代机构学与机器人化装备实验室)主要从事机构学与机器人学方面的科研工作,在机构学领域从事机构构型设计、性能分析与评价以及机构参数优化方面的基础理论工作,然后把这些理论工作结合标定、感知、控制等关键技术应用于机器人的研发中,研制了高速并联机器人、多轴联动与移动加工机器人、多功能自主移动机器人、协作机器人、软体机器人、体温自动筛查机器人等多种机器人。

  尤其最近,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当前非接触式测温暴露出了三个“痛点”:①额温枪用于室外测温,准确性难以保证,经常出现“离谱”的体温;②室内测温,会导致被感染人将病原体带到室内,增加了感染风险和疫情防控难度;③人工操作测温,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缺乏安全感,且有感染的可能性。

  针对这些“痛点”,我们团队联合烟台清科嘉机器人联合研究院有限公司,从核心算法和无人化作业入手,研制了“荼与机器人”体温无人化快速筛查系统,测温准确度高:室内、室外环境均可达0.2℃;效率高:流动车辆20秒内筛查完毕,行人可2秒内通行。该系统可应用于学校、医院、银行、机场、车站、饭店、展馆、小区、超市、宾馆等场所入口处对流动车辆司乘人员和行人进行体温快速自动筛查。用于行人体温自动筛查的系统----“阿荼机器人”已经在北京协和医院、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北京华信医院的门诊处以及烟台一中、烟台开发区高级中学、龙口一中、招远一中和烟台外国语实验学校的食堂、教室、宿舍等门口进行人员的体温自动筛查,用户一致认为阿荼机器人测温“稳定、快速、便捷、精准”。

  网易科技:5G概念近来非常火,但其实还处于初级阶段,您如何理解5G技术现在的发展状况,如何看待中国技术在全球范围的位置。

  刘辛军教授:5G是我国通信领域的骄傲,技术世界领先。随着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国家战略领域的推进,5G一定能够大放异彩。但,目前看,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阻碍了该技术的全球应用推进,这可能是我国未来发展中技术进步不得不面对的一种巨大挑战。中国在全球能够占据领先地位的技术不多,中国的桥梁技术、高铁技术、航空航天航海技术等都在国际上有优势,希望通过我们的自主创新和努力,能有更多的技术领先全球,也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望的推进,让中国技术服务全球。

  网易科技:我国已经是全球制造业强国,有着最完备的制造业供应链,请您谈谈对中国制造业的看法,以及对这个领域的下一步发展壮大的建议。

  刘辛军教授:我个人对我国是不是制造业强国把握不好,我国的制造业确实在某些方面实力很强、技术过硬,但是我觉得只要我国的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不是全球领先的,我们就没法说或者没有底气说我们是全球制造业强国。我国的制造业确实拥有全球最全的产业和供应链,但是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在基础理论、关键核心技术、基础部件或元器件、基础材料、工业软件和技术标准等基础性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短板,处于真正的“卡脖子”状态,希望我国能够在这些基础性问题上多投资金、多聚人才、多下功夫,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

  网易科技:新的技术和方向在这次疫情当中进行了大规模的练兵,您比较看好哪些技术在这次疫情中的表现?

  刘辛军教授:虽然我们有17年前的SARS防控经验,但我觉得我们仍然对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来袭有点措手不及。至今,通过3个多月来与这个新冠病毒的较量,我国有了很多宝贵的认识和经验,但应该来说仍然是不充分的。我不是学医的,但从媒体的报道可以看出,中医在此次防控中发挥了很关键的作用,中西医在某些方面的有效结合来共同应对疫情危机是大趋势,西医在疫苗和治疗方面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疫情防控,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尽快确诊和治疗被感染患者,使其康复;二是抑制病原体的进一步传播,包括对疑似患者进行隔离、避免患者与其他人员交叉感染等,其中疑似和确诊患者与医护人员的交叉感染是防控的关键和难点;三是对疑似和感染患者的情感交流和心理疏导,避免或消除患者心理焦躁和恐慌。

  在防控中,最关键的还是要切断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因此,可以实现无人化作业的机器人被寄予了厚望,在本次疫情防控中,机器人在送餐送药、消毒、测温、巡查、配送与物流、分拣生产等方面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与2003年的SARS期间相比,机器人技术及应用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也可以发现,在某些方面,例如基本的体温筛查的测温环节也暴露出了技术的不足,测温装置难以应用到室外环境,而且经常给出离谱的体温,这里面的核心还是测温准确性和稳定性,针对这个测温痛点,我们团队紧急研发的“荼与机器人”体温自动快速筛查系统,从核心算法和自动作业入手,既解决了室外环境测温的高准确性(精度是0.2°)和稳定性,又实现了无人化快速测温。

  另外,在此次疫情防控中,机器人在采样、检测、医治、救助、护理等急需无人化作业方面的表现是严重不足的,这体现出我们在医工交叉方面的研发存在较大不足,相关成熟技术的储备还不够,医工交叉需要多加努力。

  网易科技:国家提出新基建的战略,对中国来说是巨大的机会,您认为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发展,对于学界和企业界,您觉得大家应该做好哪些工作,共同发力新基建?

  刘辛军教授:新形势下,中国有很多机会,也有很多挑战,可以说机会无时不有,挑战也无时不在。中国有中国的体制优点,但中国的历史和国情决定了我们在现代科技方面存在着不足,我们要更好的发挥“政产学研”合作机制的作用,遵守科技发展和事物发展规律,从中国国情出发制定适用于我国的科技和政绩评价机制,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发力,实现民族振兴的目标。

  网易科技:5G不仅是技术的变革,更是数字经济的“入场券”,5G对于整个产业的影响可能比4G更广阔,您看好哪些应用赛道?

  刘辛军教授:有一句话说的好,“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因此,5G被给予了厚望去实现随时随地的人与人、人与世界的连接,形成一个万物互联的有机整体,期望极大地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社会的运作效率。这将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我们的生活、工作和社交方式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包括制造业这个领域也会发生极大的变化,这些都是可以期待的。

  但,我们也需要清醒的认识到,我们人类距离这个目标还是有一定距离的,有很多技术有待攻克,包括意识形态方面也存在共识问题,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在前面等着。尤其是,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全球的经济和合作模式已经和将要产生巨大的影响,这就是不确定因素的典型代表。

  此外,除了需要对自然界有畏惧心之外,我们也需要对科技存在畏惧心。牛顿告诉我们,自然界存在着规律,而且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但,显然,正像我们不要陶醉于对自然界的征服一样,我们人类同样也不能提倡毫无节制的科技创新。我们需警惕,是不是有一天,人类发明的科技也会对人类进行“报复”。至今,我们好像仍然不清楚这个“报复”是什么以及对人类意味着什么。

  网易科技:在这一轮的技术变革之中,中国有着独特的优势,您觉得目前来看,我们和西方有哪些方面的差距?

  刘辛军教授:在新一轮的技术变革中,中国的优势是有的,我们部分技术世界领先,我们有大量的人员储备,我们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机制和愿望,我们有巨大的市场,等等。但我们更需要看到劣势,在制造业这个领域,我们在基础理论、关键核心技术、基础部件或元器件、基础材料、工业软件和技术标准等基础性方面存在很大差距,这是真正的“卡脖子”,这也是我们需要着重努力的方向。不仅如此,我们还需要培养大家对基础学科、理论、科技以及工程崇拜的潜意识形态,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刘辛军教授:这个问题很好!谈及人才,大家往往只会想到高端人才或者带头人,而忽略了“梯队”。事实上,人才是不能用高端、中端和低端或者是其他形式来区分的,这种“等级”划分是有歧视性的,对协同发展是很不利的!的确,人才一定是未来技术比拼的硬核实力,但我们的人才布局要形成梯队化,要有年龄、学科、背景和能力的差异化,而且最关键的是要形成“体面”文化,让每一个人都有归属感、价值感和成就感。

  比如,就以制造业为例,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对技术、工艺人员和工程师这个职业没有足够的尊重,我们曾经把大专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侧面带动了这种歧视,从而间接造成我国制造业技能人才的缺乏。另外,人才的培养也需要加强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的教育与实践,有才无德,在关键时刻仍然是起不了作用的。就以此次疫情防控期间我们团队研发体温筛查机器人为例,除了团队中老师的作用外,在从方案论证、技术攻关、制造调试、室外测试到用户安装使用等各个环节,团队的宫昭、姜淞文、、叶彦雷、孟齐志、于超(在清华自动化系读博士)、梅斌、李子豪、崇增辉、黄晨晖、毕伟尧等每一位研究生的作用均是无可替代的,烟台清科嘉的吕春哲董事长,张兴升、刘建辉、苏洪雨、郑佳凯、刘魁、于富强、刘斌、王金斗、于正坤等工程师的配合是天衣无缝的,宫昭和孟齐志因此而延期博士毕业,谢福贵老师的夫人吴宛蔚大夫亲自进行不同场景的测温体验以发现和总结问题、6岁的儿子每天跟着跑试验场地,赵慧婵老师带上丈夫李睿豪一起投入到现场的安装和调试中,我在北京市中关村中学读高一的儿子刘若渊同学也参与了方案的讨论中,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正是有各位老师、研究生和工程师甚至是家属的积极参与和强烈的责任心,才有了“荼与机器人”体温自动筛查系统从2月7号启动到3月12日首次试用再到4月13日在多家医院和学校的使用,并获得好评。随着需求的增加,4月18日,在滨州、枣庄的东旭光和邵琦也准备赶到烟台去支援研发和生产。

  我们应该回归人才发展规律、营造人才结构生态、构建人才梯队战略、形成人才价值文化,为我国的科技创新与应用形成良性的循环发展态势。

  万物智联的5G时代即将到来,2019年5月开始,网易科技重磅打造“5G+访谈”,邀请行业内大咖共话5G,探讨“5G+”时代的机遇和挑战。网易科技将通过专业视角持续为大家带来5G最前沿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