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不一定要诗和远方,熟悉的城市一样有好的风景。清明假期,因常态化疫情防控管理,以京郊赏花、露营为代表的微旅游成为众多市民休闲度假的首选。多家在线旅游平台消费数据显示,“本地游”“周边游”资源丰富的城市在假期热度榜上领跑,尤其是受疫情影响较小的区域旅游热度持续攀升。
在文旅边界越来越模糊的今天,微旅游因具有近距离、短行程、高频率、慢休闲、高品质等特征,在满足游客反复消费、沉浸式体验的同时,也迎合了疫情防控下无法实现跨省游的管理要求,契合当下旅游迭代升级的现实需求。可以说,小而美的微旅游正成为当下旅游消费的新风尚。
作为微旅游的重要体验方式之一,露营活动在近两年备受关注。随着国内各类露营地的建设和开放,越来越多的年轻游客开始尝试这种新的出行方式,无论是城市公园还是郊外的乡村,露营渐成为周末亲朋休闲的佳选之一。
在疫情的倒逼之下,“微旅游”所伴随的“旅游+美食”“旅游+农业”“旅游+体育”“旅游+艺术”“旅游+节庆活动”等多业态融合性旅游产品层数不穷。一个沉浸式的多媒体数字展,一家独具特色的书店,一处充满国潮文化体验的购物中心,都有可能成为市民出行游玩的理由。
事实上,在此之前,对于“微旅行”,各地早有探索。2021年,上海旅游节首次推出“建筑可阅读、城市微旅行”年度主题;同年年底,北京专门发布了50条优秀微旅行线路,包括城市副中心微旅行精品线路、北京精彩夜游线路等十大主题;天津的“微旅游”品牌则是“杨柳青”。途牛、同程等在线旅游平台也适时推出Citywalk半日游、一日游、“周末请上车”等微旅行产品。
“微旅游”快速发展的背后,一面是供给端的政府、企业多措并举刺激文旅消费的大力之举,另一面则是需求端的游客对于高品质、本地化、深度游产品的迫切需求。有关业内人士表示,微旅游将旅游与市民的生活结合起来,打造了多元的特色消费场景,未来这个新业态将会以微促大。
当城市公园、城市微更新、文博展、创意市集、快闪店、文创园,以及最美公交线、精品旅游路线等成为人们寻求身心栖息的“新目的地”,绿色、健康、自然、人文、时尚、潮流、亲子等一系列关键词逐渐变成微旅行背后的美学真谛,客观上,也对城乡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提高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今年1月份国务院发印发的《“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就明确提出,要优化城乡旅游休闲空间,“推动更多城市将旅游休闲作为城市基本功能,充分考虑游客和当地居民的旅游休闲需要,科学设计布局旅游休闲街区,合理规划建设环城市休闲度假带,推进绿道、骑行道、游憩道、郊野公园等建设,提升游客体验,为城乡居民“微度假”、“微旅游”创造条件。”
乡村振兴背景下,一幅幅乡村美好新生活的画面正徐徐打开,“微旅游”同样正成为推动地方旅游消费复苏的新抓手。在美丽的乡村开展开展微旅游活动,不仅迎合了现代游客的休闲需求,还为村落复兴与崛起提供了新契机。日前,文旅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也提出,引导各类投资机构投资乡村文化和旅游项目。
在湖南永州大夫庙村,湖南科技学院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师生乡村振兴“微旅游”策划团队就协助村里开展了乡村旅游。在师生们的齐心策划之下,游客中心、旅游标识牌、旅游厕所、停车场、“农村味道”民宿等慢慢落成,一个像模像样的乡村旅游点呈现在游客面前。
正如隐居乡里创始人陈长春所说,“疫情给了游客一个契机,旅游的内涵从原来的境外游、长途游、知名景点打卡、五星级酒店、精品购物等,转向开始认识到乡村度假、生态旅游、户外休闲的价值”。
相关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城市休闲而言,重要的是在完善城市公园、购物中心、文娱场所等相关基础配套的同时,根据客群需求定制产品类型或是策划相关主题活动、节庆活动,丰富文旅休闲体验,提升配套服务质量和水平,延长消费时段。此外,还要注重改善生态环境,让市民的身心需求真正能够与城市文化休闲空间形成有效链接,最大限度释放城市人文魅力。
对于乡村度假而言,则要更好地留住乡愁,因地制宜地打造多种休闲度假、农事体验、水果采摘、创意餐饮等微旅游业态,丰富微旅游体验型产品,规划微旅游路线,让游客体验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感受原生态的乡土文化。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未来微旅游必然会成为常态,且将越来越注重精品化、体验化、社交化、情景化等特点,产业类型也将越发细分。对于从业者而言,则需顺势而为,根据游客在“行、食、住、游、娱、购”全链条下的多元化需求,结合当地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丰富产品内容,提高产品品质,积极适应旅游业升级转型。(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