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教育是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去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高效课堂无纸化,探究互动零距离的创新教学模式。
它是一种相对于面授教育、师生分离、非面对面组织的教学活动,它是一种跨学校、跨地区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是未来教育的新趋势。
经过几十年发展,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手段先后应用于教育,我国教育信息化经历了从1.0到2.0的升级,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又跃跃欲试,准备向教育进军。
2021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 年)》,明确了“5G+智慧教育”的重点应用领域,提出“加大5G在智慧课堂、全息教学、校园安防、教育管理、学生综合评价等场景的推广”。
尤为重要的是2021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这部文件提出,教育新型基础设施聚焦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可信安全等方面。将不同时期的教育信息技术概念糅合使用,体现了体系化综合化思路。
可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将在各种政策、技术和趋势发展的加持下成为教育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
疫情期间,我国数字资源建设方面取得了突破进展。为了稳定支持全国1.8亿中小学生正常上学的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已完成制作并上线课时的课程资源,截至2021年12月17日,云平台浏览次数59.73亿,访问人次34.55亿。
然而进入疫情常态化防控后,师生返回线下课堂,国家及各地资源平台访问量断崖式下降,疫情期间产生的大量资源面临新数字废墟的风险。好的内容和丰富的资源却没有得到更好的利用,说明这些资源平台的手段、效果等配套不够完善,教育数字化生态尚未形成。
2020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电信联盟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发布了《教育数字化转型:学校联通,学生赋能》,关注教育的数字化连通。
同年,欧盟发布了《数字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7年)》,明确了欧盟层面未来需要推进“促进高性能的数字教育生态系统的发展”和“提高数字技能和能力以实现数字化转型”两大战略事项。
可见,用数字技术推动教育发展,通过教育培养数字人才,已成为全球大趋势,在国际人才竞争进入大变局之际,中国的教育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
而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许多层次的互动。提供互动、交流的学习环境非常重要。在网络环境下,同步的交流互动受到网络、设备的限制,交互性不如面对面的教学环境直接有效。
从理论上来说,课堂控制与教学的质量和有效性相关。在线下课堂,老师控制的学生数量和课堂规模在一个范围内进行。在线学习中,老师做出的学习指导等控制行为后,无法有效得知控制是否触达到学生,课堂的控制性受到限制。
所以教育数字化转型必须坚守教育的育人目标。信息技术的应用可能使学校与人工智能之间出现数字鸿沟,一定程度上偏离教育的内在逻辑和育人初心,需以“系统活动方法”为理论框架,分析人类活动实践和学生建构主义范式实践之间的对应关系,以确定21世纪人类社会最普遍,最卓有成效的活动模式,并将这些模式反映在中小学教育目标,学生活动,教育标准和教师培训中,最终确定21世纪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育人目标。
教学技术面临的挑战是怎样选择和使用数字技术来提高教学。从广播、电视到电脑,在教育中应用的新技术层出不穷。对于教育而言,选择和使用什么样的技术为教育教学带来怎样的价值,远比技术本身的先进性更有挑战。
在技术强化的学习环境中,老师和学生是否完全参与也是一项挑战。对老师来说,在本就繁忙的工作中,还要学习和应用新技术本身就有难度和压力,有些老师还会产生抗拒和不信任的情绪。这个时候,需要在学校管理者、教员人员和老师之间达成协作,提供相关的培训和实操支持,帮助老师和学生积极参与新技术的使用。
获取指的是学校接入、使用和维护新技术的难易程度。随着5G网络(高速率、大宽频、低时延)和教育专有云(运维极简、数据安全)的发展,可以为远程、在线学习提供支持,AI视频实时分析、AR、VR等在校园和课堂应用也将更加便利。
2021年8月,教育部同意将上海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区。上海将在长宁区、徐汇区和宝山区进行试点。
如今,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考虑从试点到铺开。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教授祝智庭近日撰文称,建议开展全国性的教育数字化就绪行动,在全面启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旅程之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以满足转型变革的基本条件。
祝智庭建议的教育数字化就绪行动涉及的方面,基本包含在上海市试点方案中,比如生态、资源、评价、教育教学模式、能力等。
从互联网+教育到教育信息化,从教育信息化1.0到2.0,从教育新基建到教育数字化行动战略,未来五年的教育方向是数字化。这也向所有企业释放了信号,正如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准确识变、主动求变、积极应变,抓住重大机遇,开创教育新局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