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的小朋友们,作为少先队员,我把生日礼物换成了200本书送给你们,希望你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加油!”
这是志愿者李闻的儿子写下的祝福。当他得知妈妈要作为中国牙病防治基金会“山中雏菊 筑梦同行”关爱儿童口腔健康公益项目的志愿者前往青海省囊谦县时,特意委托妈妈把他的祝福和礼物带给当地的小朋友。
据中国牙病防治基金会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儿童乳牙的患龋率较高,治疗比例较低,农村5岁孩子有早晚刷牙、使用含氟牙膏等习惯的比例也不高。农村地区口腔医疗机构不足城市的30%,山区口腔健康服务能力更为薄弱。
为提升贫困地区儿童口腔健康意识和行为能力,解决儿童口腔健康问题,基金会于2019年发起“山中雏菊 筑梦同行”关爱儿童口腔健康公益项目,在青海、甘肃、山西、云南、四川等地为孩子提供免费口腔健康服务。
中国牙病防治基金会理事长葛立宏介绍:“项目在执行过程中整合了口腔专业人员、口腔治疗机构、爱心企业、公众等多方力量,为当地开展专业口腔服务。一方面弥补了农村地区口腔服务力量不足的短板,扩大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覆盖范围和受益人群;另一方面,通过‘手把手’带教方式,有效提升了当地口腔健康服务能力水平。”
几年来,项目通过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和预防措施,提升了农村地区儿童口腔健康水平,促进儿童形成科学有效刷牙、使用含氟牙膏等口腔卫生习惯,有效降低儿童口腔疾病患病风险。
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乡村振兴成为今后“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基金会项目接下来该怎么做?服务如何转型升级?
面对这些问题,基金会及时调研,将项目重点地区调整为山区和农村,精准对接乡村振兴服务需求,从供方单一的“端菜服务”转型到供需双方合作的“点菜服务”。
一是搭平台,整合多方资源。一方面,基金会借助口腔展会发出公益倡议,引起了专业领域的强烈反响,仅在北京国际口腔展期间就收到360笔个人捐款;另一方面,发挥“互联网+公益”优势,向社会大众发起募捐,呼吁更多人关注农村地区孩子的口腔健康,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是强服务,明确工作重点。根据全国口腔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和当地口腔卫生服务能力,组织口腔专家、地方代表开展调研讨论,确定干预策略和重点措施,做到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在服务能力相对较好的地区,成立联合工作队,以口腔健康检查和预防措施为工作重点。在能力相对匮乏的地区,组织专业志愿者,以健康教育、疾病筛查和干预治疗为重点,提升当地儿童口腔健康水平。
三是重赋能,培养健康行为。通过爱牙课堂、示范刷牙等方式,培养孩子养成健康文明的口腔卫生习惯。组织专家对当地的口腔专业人员开展技术培训,以“手把手”教技术、学管理的方式,着力提升当地的口腔健康服务水平。2020年,囊谦县第二完全小学的孩子刷牙比例仅为12%,通过项目实施,2021年孩子刷牙比例显著提升。
四是建机制,形成良性循环。基金会通过强化宣传倡导、申请政府支持、反馈项目成果、发挥示范效应等方式,建立多元参与、相互促进、多方共赢的长效机制。针对孤残儿童的口腔疾病综合防治活动,先后4次获得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示范项目立项,带动了更多的企业、机构参与到项目中来。
2021年,基金会组织300余名志愿者在云南省祥云县、青海省囊谦县、四川省康定市、山西省永和县等地开展项目,志愿者克服高原反应和设备不足等困难,累计开展口腔检查、健康教育和局部用氟1.4万人,窝沟封闭4513颗牙齿,龋齿充填治疗3418颗牙齿,赠送口腔保健用品1.4万套。
基于项目的实施,基金会作为首批社会组织分别参加了第三次全国民政系统对口支援西藏工作推进会议和对口支援新疆工作推进会议,各捐赠100万元。
“接下来,项目计划在甘肃、湖南、青海、广西等省份的山区开展以‘一堂爱牙健康课’‘一次口腔健康检查’‘一层牙齿健康保护衣’‘一次口腔专业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四个一’活动。编写儿童口腔健康教育材料,开展学校儿童口腔健康检查等预防龋齿适宜技术,扩大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覆盖范围和受益人群。针对山区口腔卫生薄弱的情况,开展技术培训,提升当地口腔健康服务能力水平。”葛立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