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额打赏乱象下的诱惑、诈骗、软色情;虚假带货乱象下的假货、卖惨、以次充好;寄生流量乱象下的刷单、控评、买水军……
想要根除这种乱象,仅仅凭借个人力量的约束自觉并不够,强监管政策屡次落下的重锤背后,还需要站在中间的平台以及MCN机构去积极落实。
面对早已引起社会舆论争议的打赏直播间,据悉,近日抖音在平台直播间上线了一项礼物消费提醒功能,而它也成了目前行业内首家上线“打赏提醒”功能的直播平台。
此次功能上线后,用户可以在自己观看直播时,点击右下角的礼物消费管理,通过选择系统默认的固定金额来限制自己单日可消费的提醒额度,最高限额5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用户没有自主设置此功能,倘若其在观看直播的过程中“一时上头”,出现了“激情打赏”等倾向或行为,平台系统也会在其消费数额过大时弹出提示,引导用户前往设置。
或许也有人并不理解,所谓“打赏”不就是讲究个你情我愿,人家乐意用真金白银寻个开心也是人家的自由。倘若这项功能存在不合理,那为何不直接取消,反而是要设下限制门槛,一再扫兴呢?
就像是在不久前,“一位90后男出纳挪用公款近4800万打赏女主播”的消息引发众人热议。明明不是什么大款土豪,却敢在直播间为博美女一笑动辄上千、上万地打赏,甚至不惜冒着违法的风险去做这个“榜一大哥”,自己为何会走上这条不归路?
同样是挪用公款,同样是激起打赏、同样是坐上了那张硬邦邦的椅子,事实上这样听起来十分荒唐的事情早有先例,而且还不少。例如,2018年就曾有一名男会计为给女主播打赏侵吞公款930万,彼时回想起自己沉迷于此原因,只剩下一句“为了挽回面子”。
“那种被人追捧的感觉就跟吸毒上瘾一样”、“就当云恋爱了”、“当时管不了那么多了,先享受一下再说吧”……
就这样,一旦动起了疯狂沉沦的念头,原本稳固的理智大厦顷刻崩塌,有人为此误入歧途,有人为此倾家荡产,近年来不断涌现出的巨额打赏报道,也意味着有越来越多人因为激情打赏而毁了自己的人生。
更令人担忧的还有那些尚未形成辨别能力,理性消费意识淡薄的未成年人,从“小学生偷偷转走父母微信巨款去打赏主播”到“大学贫困生不惜借校园贷十几万激情打赏”,有时只是出于好奇,出于一时兴起,又或是被他人的言语刺激的一时冲动,却彻底断送了原本美好的未来。
疯狂背后,盲目之时,或许更需要被一盆来自现实的凉水泼醒。倘若在一次次按下那无可挽回的打赏按钮之前,能够看到一句提醒,受到一次阻拦,情况会不会更好一点呢?
据报道,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中以“直播+打赏”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截至2022年3月,与之相关的判决文书数量多达1373篇,其中“诈骗”、“借贷”、“非法挪用资金”等等都成了频频被提及的词语。
针对高额打赏、激情打赏、未成年打赏等种种乱象,早在去年7月,官方就已发布了《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规范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到要设置打赏冷静期及延时到账期、针对不同类别级别的网络主播账号在单场的受赏总额等等约束规范政策。
但正如自2016年“千播大战”时就已爆火的,以打赏为主要盈利模式的“秀场直播”如今在市场中依旧备受欢迎,即便面对直播市场上“带货直播”的迅猛攻势,它也始终占得一席之地,而昔日藏在秀场直播间的浮躁风气也如顽疾般难以散去。
一方面,是凭借部分用户本身的自制力,难以抗拒不断袭来的虚荣与贪婪等种种情绪;另一方面,更是在一夜暴富的鼓吹下,“来钱快”的打赏直播间反倒成了套路、骗局、软色情的聚集地。
例如,在今年央视“315”晚会上被重点点名的直播乱象,第一个就是某直播公司男运营冒充女主播陪聊“大哥”,借以诱骗其不断打赏的运营骗局。
从冒充主播陪聊,与粉丝互动到把控直播间氛围,请水军带节奏等等,据一位从事直播行业的业内人士介绍,现在的直播间里充斥着这种用以刺激用户打赏的专业的“托儿”,那些用也用不尽的套路与手段所要实现的核心目的只有一个,让用户多掏钱。
再例如,不久前有网友爆料,在陌陌社交平台上,出现了一种将“直播打赏”与“相亲交友”结合的直播新玩法。然而在美好噱头背后,却是打着交友相亲的旗号不断地诱导用户消费,想要沟通就得一关一关地刷礼物。
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疯狂捞金,也不知是从何时起,本是你情我愿的打赏模式,也成了一条被利益裹挟下的黑色产业链了。
走出激情打赏雷区,抖音直播选择上线礼物消费提醒功能,并针对未成年人充值打赏,建立事先预防、事中拦截、事后核实退款等机制,亦是作为平台释出的关键信号。
就在今年3月,官方明确表示今年的“清朗”系列专项行动要把治理网络直播、短视频领域等乱象作为重要任务,激情打赏、诱导打赏、高额打赏等乱象被重点点名。
还是在今年3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网络直播营利行为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
其中明确指出网络平台应当落实的管理主体责任,例如在税收方面,平台要每半年向相关部门报送存在直播营利行为的网络直播发布者个人身份、取酬账户等信息;此外,平台也应维护网络直播公平竞争环境,不得通过虚假营销、自我打赏等方式吸引流量,诱导消费者打赏与购买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