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旅游景点同质化”引发的思考

  前段时间微博热搜有一个话题,提到了旅游景点同质化的问题,举个例子,好像很多旅游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xx古镇”、“xx街”,尽管名字叫法各不相同,但是内容却大差不差,各种小吃,里面不乏臭豆腐、椰子球这些种子选手,还有民族服装店,靓丽的色彩和夸张的线条,说不出来是什么民族的哪种风情,但是感觉好像都是从同一个地方进的货,对了,还有银饰店,从手镯戒指到水杯水壶……还有那些装修极具特色的咖啡店、书店,然后还有一条酒吧街。或许到这里,很多朋友都能联想到几个自己去过的古镇。

  其实偶尔打卡一下这样的景点,是有乐趣的,感受游客熙熙攘攘,每个人都充满热情,一些朋友还能在这时候穿上平时自己根本不会尝试的衣服,街巷当中找到一个可口的当地餐馆,也像是在繁华古镇的万千小店中寻到了宝藏一样惊喜。旅行,快乐是其中一层重要的意义。

  萝卜青菜,口味各不相同,有的朋友又会觉得这样相似度极高的地方对自己没有吸引力,更愿意去一些有意义的地方,有人喜欢去古建筑,感受历史的厚重感,有人喜欢体验田园生活,有人喜欢看自然风光……或许正是大家多元的审美和爱好,能够催生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的景点开发和旅游项目的创新。

  熟悉攻略君的朋友都知道我们的线路,简单来说就是大西北,更进一步就是,哪里人少、惊奇、有趣、与众不同,我们就去哪里,但对我们来说也有“同质化”的困扰,并不是说一夜之间冒出了很多个三江源或者五江源,也不是建造了好几个罗布泊,而是同类型的路线。

  君君的同事,每年都需要去踩线,一般都是两个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男同事,一去个把月才回来,出去久了再回家,刚满周岁的孩子总要愣愣神,过两天才能和他再熟络起来,这是份“好工作”,虽不是走过那些无名路,看过那些无名花的第一人,但总是尝了尝鲜,辛苦和危险都抛开不谈,零下一二十度修车拖车的时候,三四十度嘴干裂起皮还毫无预兆遇到沙尘暴洪水的时候,想给家人打个视频看看孩子的时候……这些时候都随着荒漠中的月亮,雪山前的风雪散了去,留下的是上架的产品。网络太快了,比四驱越野的轮子快多了,上架一年半年的产品,自己才带着队员走了几期,同类型的路线像是雨后春笋,这也是好事,起码证明这线路做得好,客人喜欢,同行也喜欢。

  其实这事很正常,大家都习以为常了,除非有人能拿出垄断的能力和魄力,这显然不可能,“同质化”这事我们作为从业者,早就不难过了,难过的是此起彼伏的疫情,是油价飙升,是快要发霉的车轱辘,还有一些没坚持住的同行朋友。例如前些天说的那位转行去开早餐店的大哥。13年到现在,经历了三年疫情,三江源两三年没涨价……苟活到现在,靠的可能也是大家的支持和心中的热爱,还有对每一个“匆匆过客”负责任的心意。

  希望疫情早点结束,希望大家还能赶上藏区的花季,希望罗布泊、三江源、哈拉湖……这些地方能早点等来向往的游人。不然某一天,可能我们的账号也要改名了,说不定就叫早餐攻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