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相关产业链技术的快速突破性发展,产业链生态成为新能源汽车崛起的重要保障。然而,由于汽车产业链长、关联度高,“牵一发而动全身”,产业链任何环节的任何波动都会影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快速解决这个链条中出现的问题,成了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
近期以来,新能源汽车“涨”声一片。谈及为何涨价,动力电池成本上涨成为主要原因之一。记者调研发现,受供需错配等因素影响,包括碳酸锂、镍、钴、石墨等在内的动力电池原材料全线上涨,部分动力电池企业成本承压,传导至新能源汽车消费端。业内预计,年内原材料供应将持续偏紧,在主管部门调控下,部分原材料价格可能会逐步回归。
动力电池主要原材料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和电解液等,这些原材料受锂、镍、钴等大宗商品或化工原料价格影响较大。相关数据显示,动力电池成本中,原材料成本占比约为60%,原材料价格波动是影响动力电池成本的关键因素。
作为锂电池的主要正极材料,近一年来,碳酸锂涨幅超过7倍。动力电池制造企业国轩高科有关负责人介绍,至2022年3月,电池级碳酸锂均价已涨至50万元/吨大关,较去年年初价格涨了近10倍,且目前还在持续上涨中,对业内影响较大。
除此之外,三元锂电池的正极材料之一镍金属价格近期也出现大幅上涨。受俄乌局势以及国际资本逼空等因素影响,在短短的两个交易日内,镍期货价格从2.9万美元/吨暴涨250%,3月8日盘中甚至一度冲破10万美元/吨关口。虽然目前镍金属价格正在逐步回归市场基本面,但与去年相比,电池级硫酸镍的价格已经上涨超过40%。
天津斯科兰德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锂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研究开发及应用。该公司总经理李积刚介绍,企业主要以碳酸锂作为原材料,以前碳酸锂成本仅占企业成本的四分之一,现在占比已经超过80%,严重影响企业生产。一些有实力的企业还能撑下去,部分技术和资本实力较弱的同业已经停产,正极材料供应量进一步减少。
一家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制造企业有关负责人介绍,与去年相比,企业采购磷酸铁锂的价格上涨了一倍,采购负极材料石墨的价格上涨了30%左右。价格上涨的同时还面临部分原材料无法及时到位的问题,影响企业生产进度。好在企业提前锁定了供应订单,目前受到的影响有限。
据山西证券测算,1GWh的三元电池,相较于去年同期,各类电池原材料成本导致整车成本增加了约3.7万元。预计动力电池的价格波动将逐渐向下游传递,新能源车价格预计还将陆续上调。
业内人士分析,动力电池原材料大涨,虽然受到全球供应链不稳定等因素的影响,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新能源汽车和电化学储能对动力电池的需求激增,原材料供应难以满足持续上涨的需求。
面对市场需求增长,部分动力电池企业正在积极扩大产能。国轩高科南京三期、庐江材料、柳州二期等制造基地均在紧锣密鼓扩建中,此外宜春一期、肥东材料基地一期、合肥新站50GWh等新建项目正在紧张建设中。目前,公司产能达到50GWh,预计2022年底产能达到100GWh,2025年突破300GWh。
“随着新能源汽车赛道愈发火热,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需求量不断攀升,使得电池供应短缺问题越来越严峻,成本大幅度上涨,同时也链接到上游原材料及其矿产资源出现短缺,成为新能源发展的瓶颈。”奇瑞汽车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说。
锂资源成为全球产业竞争焦点。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表示,当前全球锂资源供需形势严峻,行业发展面临挑战。目前,欧盟已将锂列为14种关键原材料之一,美国将锂作为43种重要矿产资源之一,中国将锂定位为24种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之一。
目前,供给端镍盐、钴盐流通货源偏紧,锂矿资源供应依然紧俏,导致锂盐行情持续高涨。国泰君安证券研报指出,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快速上涨,主要是因为磷酸铁锂厂家对碳酸锂迫切的需求,尤其是海外储能电池领域需求激增。但是,全球目前80%的锂矿产能分布在海外,特别是澳大利亚和南美等国家和地区,而且扩产周期平均在3至5年,“远水不解近渴”。
此外,有业内人士指出,在行情高涨的背景下,一些原材料供应商家借机囤货,以停产检修等理由“捂盘惜售”,制造紧张气氛,哄抬物价。尤其锂资源属于小金属,资本市场推波助澜进一步推高了原材料价格。
部分业内人士预计,锂、镍等正极材料的矿产资源总量有限,石墨等材料新增产能不足,预计下半年动力电池原材料供应将持续偏紧。李积刚预计,电池原材料价格将拖累动力电池行业增速,市场将主要集中在续航里程300公里以内的小型、微型新能源车,600公里以上的纯电动汽车增速可能会下降。
思皓新能源乘用车公司技术专家阳斌认为,在国家主管部门的调控下,原材料价格应该会逐步回归。2022年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即将结束,新能源汽车市场对于动力电池的需求或将在今年呈现一个小高峰。“电池需求还是会很大,但碳酸锂的价格炒作可能被压制,价格会趋于平稳。”阳斌说。
尹同跃表示,制造动力电池所需的镍、钴、锂等核心材料为稀缺资源,严重依赖进口。部分国家因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逐渐对这些资源进行管控。他建议,将动力电池材料纳入国家战略储备资源管理,设置专项基金,支持和鼓励国内企业收购国外电池材料资源,以确保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安全。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重金属部主任段绍甫认为,随着新能源产业进入快车道,电池用镍的需求还会增加,须统筹谋划国家储备体系建设,政府和骨干企业探索建立统筹兼顾的、将战略储备和商业储备相结合的储备体系,进一步保障全产业链的供应链安全。
李积刚建议,进一步加大对哄抬物价行为的打击力度。同时,加大锂资源的国家储备,加快国内锂资源勘探开发。尤其是四川锂矿资源丰富,且国内的开采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建议适度加快资源开发力度,缩短开发时间。
曾毓群表示,加快国内锂资源勘探开发的同时,还应加强自主创新和科技攻关,提升资源循环高效利用水平,保障供应链安全。
针对当前锂价格以及动力电池原材料大幅上涨的现象,有关部门已经开始采取行动。日前,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将着眼于满足动力电池等生产需要,适度加快国内锂、镍等资源的开发进度,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部分企业人士认为,可以通过提前锁定供应量和供应价格的方式,保障供应链稳定。此外,不少企业正在不断向产业上游布局,缓解原材料供应压力。例如,为降低原材料价格及供应风险,宁德时代已建立及时追踪重要原材料市场供求和价格变动的信息系统,通过提前采购等措施,有效控制成本。另外,公司已采取战略合作、投资入股及签署长协订单等措施加强供应链布局和管理。
“购车时厂家宣传续航里程是420公里,销售说最少也能开到350公里,但实际最多只能开到300公里。”2020年购买了一台新能源汽车的北京陈女士说,冬季的时候这个问题尤为明显,也就开200多公里,几乎是打了“五折”。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新能源汽车厂商都打出了“超长续航”的广告,但消费者购车后发现续航里程往往会缩水,有的只有标称里程的一半,关于纯电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打折问题的投诉早已屡见不鲜。
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表现亮眼,产销双双突破350万辆,同比均增长1.6倍。在产销量突飞猛进的同时,汽车厂商宣传的续航里程也在不断增长,但普遍存在不实的问题。
2021年12月,有机构对41款新能源汽车在冬季严寒情况下的续航里程表现进行了测试,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多款知名品牌汽车普遍存在50%左右的里程折扣,很多车辆续航里程不足标称的一半,有的甚至只能跑到标称续航里程的30%到40%。
同济大学汽车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汽车学院教授朱西产表示,测试虽然不一定十分严谨,但是新能源汽车低温表现差是不争的事实。
3月初,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消协发布了电动汽车低温续航里程比较试验。北京市消协报告显示,所测试的10款样车,均存在低温“掉电”续航里程“打折”的情况,“里程焦虑”一直是阻碍消费者选购新能源车的最大问题之一。
今年年初,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21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显示,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逐步推广和保有量不断增加,相关投诉逐渐增多。其中,续航里程缩水是消费者投诉主要问题之一,特别是冬季低温下续航折损快。
市场研究咨询机构君迪和懂车帝的用户调查显示,半数以上受访车主从未实际体验到厂家告知的续航里程。其中,纯电新能源车行驶里程低于官方公布的续航里程,续航估值不准确和续航里程突然下降,是车主产生焦虑的主要原因。
中消协公布的案例显示,2021年9月,湖北消费者张先生投诉,称其花费20万元购买了某品牌新能源汽车,销售人员推销时称充一次电续航能达到510公里,但实际使用时的续航里程只有300公里。
专家指出,目前汽车厂商公布的续航里程普遍使用NEDC(新欧洲循环测试)或CLTC(中国轻型汽车行驶工况)等综合工况标准来测试。君迪中国区汽车产品事业部总监姜澎说,传统燃油车公布的综合工况油耗虽然和消费者实际体验也有所差距,但差距相比新能源汽车要小得多。按照现有标准,目前厂家公布的续航里程结果是在相对理想的温度、驾驶习惯等条件下测试的,很难真实反映用户的实际体验。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车企在宣传时往往使用的是理想条件下的续航里程。记者登录多家知名新能源汽车官方网站发现,各大网站对于车辆续航里程描述普遍“理想化”,比如,有的大幅展示现实综合工况续航里程1000公里,而在屏幕最下方很不起眼的小字中,解释了综合工况续航里程是采用了尚未量产的电池包等附加条件。
在网络搜索中发现,各大车企均在搜索页的显要位置打出了“超长续航”等吸引眼球的宣传语,但对于续航里程公里数的解释说明,只用小字在边缘位置展示,让消费者不易察觉。
记者走访多家新能源汽车展示门店,销售顾问普遍按照理想续航里程或者略微打折的里程向顾客推荐产品。在记者反复追问下,一家知名新能源车企的销售人员承认,目前该企业主打一款续航670公里的车型,实际夏天也就跑500多公里,冬天只有400多公里。“续航里程打折是普遍现象,因为测试时是理想状态,真实情况下肯定跑不到。”该销售人员说。
某知名品牌新能源车的一位车主表示,自己2020年购车,车辆续航里程远不能达到厂家标称的里程,也达不到购车时销售人员宣称的实际能够行驶的里程。
北京市律师协会消费者权益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芦云认为,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是消费者选购车辆的重要考量因素,属于消费者知情权范畴,在宣传时厂商和经销商需要向消费者明确并以显著方式告知相关信息,如果采取虚构里程数或者误导消费者的方式,则涉嫌消费欺诈。
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许浩说,从目前判例来看,由于新能源汽车是新生事物,对相关问题的解释存在差异,消费者维权难度较大。
朱西产说,续航里程是消费者购买的重要依据,也可以说是新能源汽车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命门”。让消费者了解实际使用公里数,是厂商的基本义务,也是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底线。车企应如实宣传,同时也需要各方合力,通过更新标准、丰富数据等多种方式,更科学地呈现这类新产品的特性。
“用户不可能对新能源车相关的磷酸铁锂、三元锂、工况标准等了解得非常清楚,当前的标准还可以进一步细化。”朱西产说,针对现有的里程测试,可以综合考虑地域、温度、道路情况等因素,划分不同的参考值。“可以按照不同地区、不同季节,设定不同的里程参考数,公布上下阈值,让消费者清晰了解续航情况。”
“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程度很高,可以采用大数据统计、公布现有用户平均续航里程等方式,让续航里程回归真实,不再以虚标的形象出现在消费者面前。”姜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