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以军和哈马斯的大战中,“铁穹”大出风头,据说拦截了90%(一说85%)的哈马斯火箭弹,这当然是对预期能有效击中以色列目标的哈马斯火箭弹而言的,对于预计落到荒地里的火箭弹是有意不去拦截的。
哈马斯没有像样的工业基础和资源,只有这样粗陋的自制火箭弹,不可能有多少准头和可靠性(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收集)
以军在中东具有绝对优势。巴勒斯坦游击队在早年还发动越境攻击,沙龙的“101部队”就是为反游击队的报复攻击而组建的。在以军严密的边境巡逻和防守之下,巴勒斯坦游击队只得改为挖地道攻击、驾驶翼伞攻击等,逐渐地也越来越不可行了。
以法塔赫为主体的巴勒斯坦游击队在阿拉法特与拉宾签订奥斯陆协议之后,逐渐淡出武装斗争。但反以色列是一个民间的思潮,不是一个组织就能决定的。法塔赫淡出后,黎巴嫩北部的和加沙的哈马斯接过了反以色列的军事斗争,其中具有什叶派背景,哈马斯具有逊尼派背景。也就是说,反以色列在伊斯兰世界里,具有跨越教派的凝聚力。
在技术上,则转为用火箭弹发动远程攻击为主。由于缺乏工业基础和资源,也由于地域狭小,哈马斯的火箭弹在技术上十分粗糙,在战术上也只有快打快撤,否则立刻遭到以军反击。
哈马斯火箭弹的问题倒不在于射程,加沙顶着以色列的腹地,加沙到比尔西巴和阿西多德都只有30来公里,到特拉维夫也不过60公里。有人传哈马斯有射程200公里的火箭弹,从加沙打到戈兰高地都用不了那么多,要那么大的射程干什么?有那个功夫,不如加大战斗部的装药量,增加破坏力。
哈马斯火箭弹只能走简单的抛物线弹道,射程近导致弹道低、速度慢,加上弹道固定,拦截相对容易。因为射程近,弹道低,质量粗劣造成的乱跑也偏不了太远,所以拦截的雷达探测和弹道计算比较简单,有条件在起飞后不久就判断落点,然后发射拦截弹拦截。
加沙是很小的狭长地带,背后是地中海,没有纵深。埃及方面对哈马斯越境活动讳莫如深,哈马斯不可能退入西奈发射。以军有条件把“铁穹”逼近部署到加沙地带的边境,这是“铁穹”独特的有利部署条件。
火箭弹在发射时的速度较低,只有短暂加速,然后就是用速度换高度的过程,要从顶点降落后才逐渐加速。逼近部署的好处是可以在火箭弹速度、高度都不足的时候就拦截,因此“铁穹”的“塔米尔”拦截弹的速度只有音速的2.2倍,射程在4-15公里,射高在5-10000米,弹重90公斤,弹长3米,弹径160毫米,在防空导弹里属于小个子。
系统里的EL/M-2084有源相控阵雷达实质上是反炮兵雷达,适合捕获小型高速目标,可以每分钟处理200个目标,与战场管理和武器控制系统相配合,可在火箭弹发射5秒钟内确定目标弹道信息,然后根据威胁优先级自动引导和控制目标拦截,并自动忽略落到空地的无害火箭弹。
“塔米尔”拦截弹在技术上以逆弹道为主,顺着预计目标弹道逆行,拦截需要的横向机动最小。在有的图中可以看到,哈马斯火箭弹还在上升段,“塔米尔”拦截弹已经在逆弹道转向目标了。但这不是总有机会的,有时只有直接拦截的窗口,那就只有直接拦截了。还有的情况下,“塔米尔”只有在火箭弹的下降段才有拦截机会。
由于弹体小,动能低,“塔米尔”拦截弹在近距离上还有能量做大幅度机动和追踪,在射程尽头就没有这个能量了。所以“铁穹”是典型的末端防御系统,虽说极限射程有15公里,实际上只能覆盖6-7公里半径的地域。
“铁穹”在设计上很有特点。EL/M-2084雷达采用S波段,技术成熟,探测距离较大,精度不足则由“塔米尔”拦截弹的主动毫米波导引头补偿。毫米波导引头体积小,重量轻,特别适合对付高速目标,但探测距离有限,不过这对有引导的末端防御不是问题。
激光近炸引信则是现代防空导弹的标准配置,比无线电近炸引信更加适合超高速交会目标时的引爆,“爱国者”导弹在海湾战争里多次错过最佳引爆时机,部份原因就是频率过低的无线电近炸引信。
以色列有更加先进的技术,“铁穹”有可能达到更高的性能,但“铁穹”是以低成本为原则的,“塔米尔”拦截弹的单发成本据报道只有4万美元,全系统的成本也只有5000万美元。相比之下,“爱国者”仅导弹单发就是200万美元(一说300万美元),全系统就没谱了。波兰的60枚PAC-3(反导)、30枚PAC-2(防空)、9台发射系统和两部AN/MPQ-65雷达耗资25亿美元,据说还是对折的友谊价。
以廉价著称的俄罗斯“铠甲”弹炮防空系统也要1500万美元,“道尔”要2500万美元,而这些都是批量部署的野战防空系统,是比“铁穹”更加“点”的点防空系统。
即使不算以前的战绩,在当前的以巴冲突中,“铁穹”系统在实战中显示出骄人的战绩,对于突发密集射击的火箭弹,90%(一说85%)的有效率很高了。这和新冠疫苗一样,100%的有效率既不现实,也无必要。疫苗只要达到群体免疫就够用了,“铁穹”也只要达到不让哈马斯用以色列公众安全为政治要挟就达到目的了。
“铁穹”远不是完美无缺的,对于更高性能的火箭弹就不够用了,比如说射程在150公里以上的远火,末端速度远远超过了“塔米尔”的能量水平。对付有末端弹道修正能力的远火更是吃力。2.2倍音速对拦截高性能战术飞机也不够用,所以这不是“正宗”防空系统的替代。
每个发射架有20发的容量,这点“弹舱容量”对付哈马斯够用,因为哈马斯很难集中发射大量火箭弹而不遭到以军空中反击,但对正规军就不够用了。
再装填的时间太长,容易形成防御间隙,不仅难以有效保护战略目标,还有可能被对手趁虚而入,打开防空缺口。
有报道说台湾评估过“铁穹”,最后不了了之,这不奇怪。慢说以色列是不是敢趟台湾军售的浑水,解放军的远火大大超过了“铁穹”的拦截能力,尤其是台军不可能像以军那样把“铁穹”顶着哈马斯的脑门部署、打上升段。韩国据说也对“铁穹”有兴趣,用于保卫离三八线很近的首都圈,这里的问题在于朝军有足够的手段首先打掉“铁穹“保护圈。
但“铁穹”是针对哈马斯(还有)火箭弹而设计的,这些都不是关键性的缺点,因此是适合以色列需要的。更重要的是,“铁穹”指出了新的军事技术发展方向:C-RAM。C-RAM的全称是Counter Rocket Artillery Mortar,意指反火箭弹、炮弹、迫击炮弹,实际上还包括反巡航导弹和无人机。
现代军事技术最重要的特点是精确打击化和密集打击化。弹药末制导化后,命中精度大大提高,智能化后还有空爆、钻地爆、破墙爆等新型杀伤方式,传统的分散、隐蔽、机动、工事防护对于抗打击越来越不管用了。
另一方面,精确打击弹药的低成本化使得对手可以倾泻足够多的弹药,火箭炮从来就可以密集发射,榴弹炮也能用迅速改变射角和装药实现多发炮弹同时落地的“单炮齐射”,使得传统的防空理念受到巨大压力。巡航导弹、无人机的普遍使用进一步恶化了野战防空的战场环境。
C-RAM就是针对这样的新型威胁而产生的,目的是以简单、有效的拦截手段对低成本、精确制导、大量使用的弹药形成有效拦截。在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大国竞争战略里,高超音速导弹、下一代直升机都很重要,但C-RAM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因为这是分散、靠前部署的美军的生存保障。美国空军也对用C-RAM保卫基地有刚需。
对“铁穹”的指责大多来自于与常规防空导弹的比较,这是鸡同鸭比。C-RAM与防空导弹就像远火与战术弹道导弹的差别一样,或者说是末端弹道修正与导弹的差别,容易混淆,但有本质的不同。
导弹是全程具有机动飞行能力的,制导贯彻于整个射程之中,时刻修正导弹,直至击中目标。末端弹道修正也称末段制导,顾名思义,就是在弹道的大部分里按照发射时瞄准线决定的抛物线弹道飞行;或者按照预设的非简单弹道飞行,比如在预设位置转入逆弹道,弹道形状不再是抛物线了,但依然是发射前预装定的,在发射后就不再改变。只有在进入末段的时候,制导系统开机,可以是“塔米尔”那样的主动毫米波制导,也可以是远火或者HVP那样的卫星导航制导,还有SDB II那样的GPS-激光半主动-红外三模制导,修正弹道,消除瞄准误差,以便精确击中目标。
由于这样的机理上的差别,高性能战术飞机在防空导弹离架后,单靠激烈机动依然不能摆脱追踪。但在“塔米尔”拦截弹离架后和主动毫米波导引头开机前,激烈机动就很可能脱离主动毫米波导引头的捕获范围而甩掉追踪。所以,C-RAM天然就用来对付弹道相对固定或者可预测的目标。
导弹总是更精确,但在很多情况下,末端制导也足够精确了。比如说,固定的地面目标就无所谓导弹离架后的机动问题,只有在弹道瞄准精度太离谱以至于末端修正都无法纠正脱靶量的时候才有实质性差别。
另一方面,精确制导弹药绝大多数属于末段制导的类型,即使空对地导弹、反坦克导弹的弹道也接近末段制导弹药,而这些弹药对现代战场的威胁比飞机更大,毕竟飞机已经因为防空威胁太大而很少越顶攻击,改为距外攻击了,最终对目标造成威胁的还是精确制导弹药。
制导炸弹的速度很低,高度也在容易拦截的中空;制导炮弹、制导火箭弹的末段速度可超过音速,但弹道高,更加适合逆弹道拦截;巡航导弹、反舰导弹贴地飞行,但速度通常在0.5-0.7倍音速,接近目标时的末段弹道也相对固定;对于野战部队威胁最大的中空长航时无人机更是在C-RAM的射程之内。C-RAM大有可为。
从成本上,C-RAM也不亏。155毫米“神剑”制导炮弹的单价为11.3万美元;GMLRS制导火箭弹的单价为9万美元;SDB炸弹的单价为4万美元,但SDB II就是25万美元;JDAM套件比较便宜,只有25000美元,作为基体的铁炸弹另算;LRASM反舰导弹的单价达400万美元,JASSM-ER巡航导弹140万美元,“战斧”Block IV巡航导弹为180万美元。就连“地狱火”反坦克导弹的单价也要12-15万美元。所以4万美元的“塔米尔”拦截弹在成本上是划得来的,如果用16000美元的MHTK,成本效益就更高了。
“铁穹”并不完美,但新一代的微型空战反导弹已经出现,比如洛克希德MHTK微型硬杀伤导弹,采用主动毫米波制导,可能还有被动雷达制导,没有装药,采用直接撞击的硬杀伤,只有2.3公斤重,0.7米长,弹径41毫米,单价只有16000美元。这是战斗机用于拦截空空导弹和防空导弹的,也可从地面发射,可能需要加装助推级以取得足够的射程和射高。
泰利斯Martlet导弹稍大一点,也只有13公斤重,1.3米长,速度1.5倍音速,射程倒是有8公里。
以小口径高炮为基础的C-RAM也在大量涌现,老牌的“方阵”、76毫米舰炮上陆了,厄利空35毫米高炮更是用上了,中国则有730上陆。但以小高炮为基础的C-RAM有一些固有缺点:
末制导的小口径高炮弹现在还没有成功应用的记录,小口径高炮的射程也无法与拦截弹相比,用密集弹幕实现拦截的话,持续射击能力实际上不高于大容量多管巢式发射装置,还不便同时与多个目标交战。尽管弹药便宜,系统成本也低一些,但需要更多系统和多得多的弹药才能覆盖同样的面积,实际上并不便宜。所以采用火箭发动机的拦截弹还是有不可低估的优点。
另一方面,从末端制导的155毫米炮弹发展而来的HVP(全称为Hypervelocity Projectile,超高速弹药)也在成为C-RAM新军。HVP采用新颖的制导机制,弹上只有GPS和数据链接收装置,由防空指挥中心的火控雷达和计算机测定目标的实时位置和速度矢量,并通过数据链发送到弹上。弹上通过GPS测定本身的位置和速度矢量,与发送过来的目标信息相对照,决定弹道修正的控制量,在与目标最近的距离时引爆。
地面部队已经大量装备的155毫米榴弹炮都能发射HVP的话,对C-RAM火力的增强是不言而喻的
HVP的射程更远,还可以通过火箭助推、冲压助推或者滑翔来进一步增加射程。HVP原定为电磁轨道舰炮的主要弹药,但同样可用于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155毫米榴弹炮,使得本来只有对地面目标射击能力的重炮成为有用的兼职C-RAM平台,具有很大的战术价值和发展潜力。HVP的制导方式成本比常见的雷达、红外、激光更低,也可用在拦截弹反导上,进一步降低拦截弹的成本。
激光比小高炮的潜力更大。使用激光的以色列“铁光”还在研制中,美国也有多种激光武器快要进入实用阶段,首轮应用就包括C-RAM。但激光反导离实战还有距离。
“铁穹”实际上是用现有技术重新组合而成的新概念武器系统。拦截弹反导的C-RAM技术完全在中国的掌握范围之内。反炮兵雷达、毫米波制导、微型火箭发动机都有现成技术可以借鉴。
中国对C-RAM也有急迫的需求。中国倒不是担心有哈马斯火箭弹那样的威胁,但台军即将装备的HIMARS火箭炮对登陆的解放军是重大的威胁,还有各种巡航导弹、无人机、制导炸弹、制导炮弹。
在海上,主战舰艇的反导问题解决了,但还有大量辅助舰船也需要末端反导能力,以反制台军F-16发射的“鱼叉”反舰导弹和美国B-1发射的LRASM反舰导弹、JASSM-ER巡航导弹。C-RAM是很有用的补充。
久病成医,常年在征战之中的以色列对于军事技术的发展方向有特殊的敏感。差不多40年前,以军在贝卡谷地首先用无人机诱逼叙军防空雷达开机,然后打瞎雷达,使得在1973年十月战争中让以色列空军一筹莫展的防空导弹出师未捷身先死,取得贝卡谷地大捷。
以色列“侦察兵”无人机刚出现的时候,也是有缺陷的,但贝卡谷地大捷引起世界无人机热潮,成为军事技术的新方向,至今未艾
在技术上,以军当时的“侦察兵”无人机并不完美,防空压制也只是无人机的一种用法,但“侦察兵”揭示了军事技术发展的新方向,其影响至今犹在。
“铁穹”也是一样,其实战效果和技术完美性是次要的,重要之处在于揭示了军事技术的又一个重要发展方向。C-RAM值得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