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政策密集出台成研究新热点

  2019年已经过去一半,过去的半年,我国教育政策出台的层级高、密度大。如中央深改委通过《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国务院层面,《关于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的通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意见都在陆续推出。政策搭建了教育体系的四梁八柱,执行情况最终决定了政策的成败利钝。教育政策也正成为教育研究新的热点。日前,中国教育政策评估研究中心举办“教育政策执行学术研讨会2019”,探讨教育政策执行中存在的情况及应对。

  2018年是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的“大年”。2月《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8月《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11月《关于健全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整改若干工作机制的通知》。在具体政策指向上,停办整改存在安全隐患的培训机构,整改证照不全的机构,查处在职教师在机构兼职、整改学科类培训“提前学”“超纲学”现象等都成为政策规定的任务。

  从各地具体执行情况的通报看,排除安全隐患、证照齐全合规等整改行动占据了绝大多数。而在区县教育局,主管民办教育的行政人员一般3人左右,落实到治理校外培训也就是1人。而据某市的数据,该市证照齐全的机构1049所,有照无证约4万所,无证无照的无法统计,粗估规模是学校数的10多倍。“没有那么多人,只好给培训机构下发文件、签订公约,学校也一样,老师签承诺书,不参加有偿补习,作出承诺了,检查就结束了。”一位教育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无论是选择性落实,走样落实,还是“以文件落实文件”,都涉及落实过程中的实际困难与利益博弈。在政策密集出台的大背景下,政策执行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瓶颈。

  教育政策在逐级执行过程中,细则也在明晰。以《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涉生活补助部分为例,《计划》提出“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的补助标准,中央财政继续给予综合奖补”。中央定下大原则,而各地则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补助。

  记者查阅对比了甘肃和吉林两省的补助政策。在甘肃,乡村教师在享受乡镇工作补贴200~600元基础上,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插花型贫困县教师,按每月不低于300元标准发放生活补助。依据边远程度和工作量,按每人每月不低于300元标准实行差别化班主任津贴和寄宿制学校双岗教师岗位补助。而在吉林,根据累计工作年限,对全省在编在岗乡村教师的乡镇工作分别给予180~360元的补贴。对连片特困地区在编在岗乡村教师给予生活补助,补助标准为乡镇每人每月300元,村小及教学点每人每月500元。

  “在政策落实过程中,各级政府根据财政、教情等因素,运用地方性知识对政策进行细化,制定区域性方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薛二勇指出,层级治理体系内,政策执行是一个相对概念:相对中央政府已经制定的政策,省级政府的细化和再制定是一种执行行为;相对于县区级政府而言,省级政府的政策行为是一种政策制定。“执行包括上级对下级政府的资源配置、组织管理、政策制定、动员与督导等构建过程,也包括下级对上级的政策意图进行选择性采纳、修正,政策再制定与实施的策略性响应。”薛二勇说。

  记者梳理发现,许多高校近年都在增设、加强教育政策研究机构。如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与首都师范大学共建的中国教育政策评估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院……据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李孔珍统计,自2000年以来,教育政策执行研究论文数量开始持续上升,2012年以来一直维持在高位。

  教育政策研究成热点同步于教育领域规章制度的日益完善,也与政策执行中暴露的问题有关。“不是印发、转发了就是执行,不是上下一边粗就是执行。在执行中,还要对可能的非预料性结果、目标行为意料外的执行做出及时反应。”中国教科院教育理论研究所所长邓友超指出,任何政策都是对利益的规范,调整,政策效果与其问题导向、对诉求的回应,政策间的协同性、连贯性都需要评估考量,以确定什么样的政策具有更多、更强的执行力。

  “随着教育理念的多元,政策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政策具有即期性、阶段性、渐进性的特点。未来的科学发展,需要应急政策越来越少,制度性建设更加完善。”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马陆亭说。即期性的政策必须执行,进步一点,就予以制度化固定,最终确保不断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本报记者 刘博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