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超量服药后驾驶!济南市四院药师李娜:这6类药物要注意

  “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已深入人心,但同样极具危害的“药驾”却常常被人们所忽略。3月20日,邯郸恶性驾车撞人事件造成四死多伤的严重后果,经查,肇事者长期服用某镇痛类处方药,因超量服药,酿成祸端。“药驾”所带来的严重恶果再次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此,记者就“药驾”相关情况对专业药师进行了采访。

  “多数人吃药前会查看说明书,但关注的信息主要是药物的适应症状、用法用量等内容,常常忽视药物的不良反应,当这些不良反应真正发生在驾车过程中时,其危害就被放大了几十倍甚至几百倍。”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副主任药师李娜从专业角度列出了感冒药等多类影响安全驾驶的药物。

  感冒药:常用感冒药中多含有抗组胺成分,它是人体内的一种活性物质,在过敏原的刺激下,机体释放出组(织)胺,造成过敏症状。抗组胺药,是用来抗过敏的。因为感冒初期的主要症状,就是变态反应(即过敏):感冒病毒刺激机体释放出组(织)胺,造成流涕、咳嗽、痰多等症状。第一代H1抗组胺药能够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常见药物有苯海拉明、氯苯那敏,其主要不良反应有嗜睡、困倦、镇静等,会影响驾驶。第二代H1抗组胺药中西替利嗪也可能有嗜睡等影响,应尽量选择氯雷他定和非索非那定,并注意不得超量。

  治疗胃肠疾病的药物:其中包括解痉药和止吐药,解痉药中的山莨菪碱、颠茄和溴等成分可阻断眼部M胆碱受体,使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松弛,形成扩瞳,从而使眼睛视物模糊;而止吐药中的甲氧氯普胺会有嗜睡及神经障碍等不良反应。以上对驾车的影响不大,但是对于长期服药的人群来说需要格外注意。

  降压药或血管扩张药物:该类药物主要为中枢性降压药或利尿剂,其中的成分如可乐定、甲基多巴、呋塞米、布美他尼会造成眩晕、疲乏无力等情况,从而影响驾驶。

  胰岛素及其类似物和口服降糖药:该类药物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用药过程中可能产生低血糖反应,成人一般常见症状为心悸、出汗(多为大汗)、震颤、饥饿,严重者可出现神志改变。建议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时,随身携带巧克力、糖块等高糖食品,预防低血糖。

  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如镇静催眠药、抗抑郁药、抗癫痫药、抗精神病药等,这类药物常见的药有:卡马西平、、苯妥英钠、丙戊酸钠等,会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抑制作用。其不良反应表现为嗜睡、眩晕、平衡失调、乏力、视力模糊和震颤等。因此,服用该类药物的患者,禁止驾车、高空作业和机械操作。

  部分保健品:保健品中的褪黑素,对神经中枢有抑制作用;中药天麻也常作为保健品使用,其含有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天麻素,该成分具有显著的镇静催眠作用;人参、西洋参制剂有明显的抗疲劳作用,但大剂量长期使用时,容易出现欣快、烦躁不安、头痛,甚至意识混乱等神经系统症状。因此,驾驶人员在行车疲劳时应注意中途停车休息,而不要过分相信提神醒脑药物的功效。

  李娜特别提醒,在医院就诊时,主动向医生表明驾驶员身份,请医生尽量避免开出对驾车安全有明显不良作用的药物。如果是处方药,一定要遵医嘱,如果是非处方药,一定要按照说明书的剂量来服用,切勿随意增减药量。服药前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如果说明书的“副作用与禁忌”中出现了“嗜睡、困倦”或“不得驾驶机、车、船、从事高空作业、机械作业及操作精密仪器”等字样,服药期间则不宜驾车。口服涉及“药驾”的药品后,在6至7小时内尽量不要开车,最好还是打车或者搭乘公共交通工具;若必须开车出行,等药效消除得差不多后,或药物已经过了血液浓度峰值的时间,再开车上路。服药期间如果出现异常,尽可能去医院请教医生,不要勉强开车,以免发生交通意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