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多不如精,让你久等的小裙分享来了,保证每一套穿出去都会被问链接……”视频里,90后高校毕业生Yuki画着精致的妆容,自信地向粉丝们展示了5套春季服装搭配。从整体设计、搭配到服饰面料、细节,再到穿搭场合,她在78秒内一一讲解。
“时尚达人”“穿搭博主”,这是Yuki的自我定位。“我以前就喜欢时尚的玩意儿,社交平台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她告诉记者,目前自己在抖音和小红书上有近30万粉丝。
数字经济浪潮下,就业创业模式日趋多样化,新职业不断涌现,灵活就业、自由职业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就业新选择。他们的职业发展现状如何?灵活就业的原因和挑战是什么?如何引导该群体实现高质量就业?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写脚本、准备器材、出镜拍摄、剪辑制作、上载平台……这是主播马丁筹备每条视频的基本流程。马丁毕业于国内一所985高校,毕业后走上了跟摄影相关的灵活就业之路。在哔哩哔哩网站上,他是专业测评摄影器材的博主,面对镜头侃侃而谈。在线下,他是一名独立摄影师,为客户拍摄视频。
与马丁不同,高校毕业生菲菲在北京一家广告公司工作了几年。由于喜爱旅游,2016年,她毅然辞掉工作,成为一名“旅游达人”。常年在国内外旅行,试睡体验民宿、酒店,试吃美食,依托社群输出旅行内容,为景点、餐饮做营销方案,既是她的工作,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去年年底,因公司调整岗位,29岁的赵阳思虑再三后决定“自立门户”。她和朋友买下公司运营的微信公众号,正式转型为自由撰稿人,深耕自媒体领域。关注商业科技类社会热点,研究新消费现象,找客户谈合作项目,赵阳开启另一种“强驱动力”的工作模式。
身处开放的数字经济环境下,年轻的“网络原住民”、具备一定知识和技能的高校毕业生们,不再一昧追求单位就业,立足互联网,他们紧跟时代步伐,或凭借一技之长,或凭借积累的经验资源,逐渐站上灵活就业的新风口。
国家统计局对外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中国灵活就业人员已经达到2亿人,其中主播及相关行业从业人员160多万人,较2020年增加近3倍。
今年3月,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大中专院校学生和职场新人发起的问卷调查显示,有29.09%的受访者在就业倾向中偏好灵活就业。
“灵活就业既包括大量通过互联网、数字平台从事自由职业的人员,如网络主播、自由撰稿人、视频博主等新经济新业态从业人员,可以称之为‘双新’灵活就业,也包括建筑、仓储、运输、家政以及生活服务业等传统行业就业人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苏丽锋指出,灵活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其增量主要来自“双新”领域,而这正是年轻人尤其是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的集中地带。
马丁在学生时代就担任过学校摄影协会主席,常年与相机为伍。学过地球科学、也学过广播电视,但他觉得做博主分享专业知识的满足感最强,还能拓展人脉、相互学习。
“成为自由职业者之后,不再局限于固定的工作场所和时间,不用花太多时间社交。每一份努力都有价值,活得更轻松自在。”菲菲说,年收入也并不比以前低。
旅行纪录片博主向玲,拍摄的视频集游山玩水、记录生活、体验风土人情于一体,随着粉丝量增加、影响力扩大,她收到了企业和政府的拍摄商单,一条视频5分钟左右,均价在5万元。此外,她还积极参加各类短视频大赛,获得奖金和荣誉。
“更多高校毕业生选择灵活就业,根本上还是择业观的转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吴帅表示,年轻人崇尚自由和个性,希望我的工作我做主,依托互联网的“灵工”往往兼具灵活性、创造性、挑战性等特征,对毕业生有吸引力,也能及时反馈,满足他们的新鲜感、获得感。
苏丽锋认为,高校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能够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数字平台技能需求。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但受疫情影响部分行业吸纳就业能力有所下降,找到所学专业与岗位需求匹配度较高工作的难度有所增加,在此背景下,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他们灵活就业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把兴趣做成事业,工作灵活自由,展现靓丽形象、输出个性,是灵活就业者的一个面向。与此同时,一些不为人知的挑战和压力也长期存在。
“购买器材成本较高,但不能说违心的话透支信用,流量变现模式很有限。”马丁目前主要靠做摄影师获得收入,他透露,“如果只做数码科技博主,很难养活自己。”
赵阳最担心的是,做自媒体的不确定性。“投入了时间、精力、大部分积蓄,如果没能创收,就是最坏的结果。”
“给自己打工,十八般武艺都得精通!”菲菲告诉记者,能拍能写能运营是基本,还要实时关注受众偏好、市场动向。受疫情影响,旅游、餐饮行业经历寒冬,效益不如以前。
对Yuki来说,每条视频发出后,观看量和点赞量反馈是第一重压力。依托互联网平台,平台政策变化、限流、商家规划都可能影响流量。另外,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内容创新、吸引和留住粉丝的难度越来越大。
记者调查发现,当更多毕业生挤向少数依托互联网实现灵活就业的领域和行业时,激烈的竞争压力不仅降低了他们的收益,还增加了他们被淘汰的风险。
随着灵活就业成为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蓄水池,帮助该群体实现更高质量的灵活就业,为他们提供更大的成长空间,成为稳就业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首先,要让年轻人更多了解新经济新领域。通过完善对劳动力市场调查工作,统计并及时发布新经济新领域的职业特征、发展趋势和岗位技能需求数据,构建数字经济职业交流平台,为年轻人实现灵活就业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支撑。高校也应及时开展灵活就业指导工作。”苏丽锋说。
“灵活不是随意,尤其对毕业生而言,没有职业规划,所学专业与灵活就业不相关,容易造成宏观层面的人力资本浪费,这需要政府引导。”吴帅认为,当前毕业生以兴趣为导向实现灵活就业的趋势越来越突出,选择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更应得到重视。
在加大灵活就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方面,苏丽锋建议充分利用中小微企业巨大的就业吸纳效应,更大力度支持平台企业、数字经济和创业活动,提高新增岗位的创造能力。同时,要给年轻人实现灵活就业提供更多政策激励,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补贴资金,鼓励灵活就业和工作转换。
“许多具有创造性劳动特点的灵活就业岗位依托于互联网行业、跟数字化紧密相关,技术和商业模式迭代较快、生命周期较短、阶段波动较大,从业者面临转型、转职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吴帅表示,在灵活就业的大趋势下,发展职业教育,强化终身职业培训也将成为必然,以前由政府主导推动,以后可能成为一种自发学习的趋势。这也需要跟已有的政策做好衔接,实现人力资本投入的效益最大化。
针对部分灵活就业权益保障缺位的问题,当下多地出台政策保障外卖骑手和网约车司机的劳动权益,部分地区开展了职业伤害保障试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社会法室副主任王天玉指出,接下来要进一步把权益保障的底线建立并且补短板,逐步推进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水平提升。
技术和经济不断发展,未来的工作形态还将进一步多元化和灵活化。不少受访者表示,趁年轻要积极接纳和拥抱灵活就业,多尝试不同的工作形态,找到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职业。也希望社会各界理解和支持年轻人的选择,让灵活就业群体获得更强的社会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