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半夜11点多还有人跑到天台打卡。”住在河滨大楼的林复生告诉我们,楼里的居民已经对打卡现象不胜其扰。
河滨大楼坐落于苏州河畔,如今已经拥有80多年历史,曾被誉为“远东第一公寓”。绝佳的地理位置,使其拥有独一无二的视野,在河滨大楼的天台上,既可以欣赏到上海邮政博物馆等同样具有老上海风情的建筑,又能远眺代表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浦东三件套。
它本身的故事也颇具传奇色彩,曾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容纳过不少来沪避难的犹太难民,是英美一些电影公司的办事处,也曾吸引了不少社会名流和艺术家在此久居,如今这里仍然住了670多户居民。
据林复生回忆,那天半夜来打卡的人不仅在楼顶拍照,还公放音乐,在寂静的夜晚显得十分刺耳,“年轻一点的居民那个时候还没有休息,12点左右他们一起上楼去把那些拍照的围了起来。”
拍照打卡者与居民的正面冲突,几乎每个月都会在河滨大楼里上演一次。“有些人上了天台不愿意离开,我们只好报警了。”
虽然河滨大楼原本就是一座优秀历史建筑,但它近年来受到巨大的关注,有很大一部分还是因为影视剧的影响。《三十而已》《我的前半生》《蜗居》《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等热播剧都曾在河滨大楼取景,进一步打响了河滨大楼的名号。
另一方面,河滨大楼自身的硬件条件也是吸引人们前往打卡的重要原因:老公寓的旧时风情,浦东和苏州河的拍照背景板,以及公寓里呈几何状盘旋而上的楼梯。
林复生三年多前来到上海工作,河滨大楼是他第一个正式租住的地方。在他的印象中,早年大家对这些上海的老公寓并没有那么多关注,他有一位朋友曾推过以欣赏上海邬达克建筑为主题的city walk——但这也仅限于邬达克建筑启蒙的目的,并非为了拍照打卡。相较于老公寓,彼时单体的洋房吸引了更多目光。
当第一批打卡人群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老公寓的图片后,越来越多不同身份的人向老公寓涌来,他们之中可能有拍段视频的,有拍淘宝卖家秀的,有普通游客,也有摄影爱好者。
这些成为新晋网红的老公寓们,也面临着与河滨大楼相同的苦恼,除了日常起居的住户,每天还要迎接一拨又一拨前来打卡的人。
与此同时,这些原本历史各异的老建筑们,在社交网络上却被贴上了相似的标签:网红楼梯、烟火气息、复古风格……
在小红书和大众点评上略加搜索,你就可以得到一份打卡上海“网红楼梯”的全攻略,这些拥有迷人几何形状的楼梯散布于不同老建筑内,既有良友公寓这样的居民楼,也有公惠医院、老西门社区活动中心这类公共空间。
如果建筑本身是公共区域,影响可能相对没有那么大;但不少近年走红的老建筑本身还是居民楼,当它们成为人来人往的“热门景区”,势必会影响到住户的生活。
“他们直接拖着一个大行李箱来,不知道是拍写真还是拍淘宝,我都想不到他们是怎么换的衣服。”住在淮海大楼里的美林回忆道,她曾在楼道里碰上一队“看上去很专业”的拍摄人马,有模特也有摄影师,还有一两个人看上去像是助理,“大闪光灯就在那里咔咔地闪,我们这些年轻人路过都觉得头晕了,更不要说住在这栋楼里的老年居民。”
八十多岁“高龄”的淮海大楼位于淮海中路与常熟路路口,因其建筑构造而被称为“黄金钝角”,虽然相比武康大楼、良友公寓等没有那么热门,但其具有年代感的走廊与红漆铁窗的内饰,仍然吸引了一部分前来打卡的人。
美林当时试图出面阻止摄影团队,询问他们是否得到了拍摄许可,“他们一开始态度还好,说自己拍完就走,当我说这里是居民楼不能随便拍照后,他们态度就变了,很凶地指责我多管闲事。”最后,一个助理出面和美林交涉,摄影师和模特仍在变化着姿势不停拍摄。
“河滨大楼的电梯本身就不是很宽敞,住户又多,那些带着大件器材来拍摄的人还挤进电梯里,让我们感觉公共资源被侵占了。”林复生说,更让居民苦恼的是,一旦有人在楼道里拍摄,居民在走廊的正常走动也会受到影响,“毕竟大家都不希望入镜”。
美林和我们介绍说,淮海大楼的楼道里摆着许多居民自种的绿植,“但有些拍照的人会直接把手,甚至身体整个儿搭在绿植上”。
而对于河滨大楼居民来说,比起打卡者乱丢垃圾,更让他们苦恼的是,河滨大楼楼板很薄,本身就有漏水问题,打卡者擅闯天台,会破坏才修缮不久的防水隔热设施——这样的担心确实发生了。根据新闻报道,11月初,三名游客为了拍摄苏州河夜景,在深夜潜入河滨大楼天台,结果破坏了楼顶刚铺好的防水材料。
《新民晚报》也曾报道过良友公寓的内部情况,良友公寓因其“钻石楼梯”而成为热门打卡地,蜂拥而至的打卡人群为了伸手拍摄环形天井的图片,打破了窗子的玻璃,虽然居民们会进行修缮,但仍旧会被再度打破。
我们也联系到了一位良友公寓的住户,她婉拒了我们的采访。此前也有媒体对良友公寓发生的事情进行过报道,反而招致一些人带着专业器材硬闯进来,给居民们带来了更大的困扰。她说,居民们的诉求,仅仅是过平静的生活。
因为河滨大楼修缮一年的原因,居民们拉了一个微信群,便于沟通协调,后来这个微信群也成了居民们互通外来打卡者有无的一个渠道。
林复生告诉我们,“如果有人看到有打卡者扛着比较大的设备,到楼顶天台或者楼道等公共空间,就会在群里招呼一声,居民代表或者比较活跃的居民就会出来阻止。”
如果对方态度比较好,主动认错,那么基本上不会发生大的矛盾,但如果对方理直气壮,不讲礼貌,往往就会引起争吵,“我们住户觉得,你进了河滨大楼,作为客人要尊重我们,好好讲话。”林复生说。
有时纷争会导致报警的结果,但令居民们失望的是,“警察一般只能批评教育,因为如果没有造成财产损失的话,理论上打卡者只是违反了大楼使用的条例规章,那么只能批评教育。”
今年良友公寓内新装了8部监控摄像头,居民们从摄像头中截取擅闯打卡者的照片公示于大楼入口处,并在门上张贴了告示,“禁止入内拍摄!”一位居民注册了小红书账号,曝光那些从监控中拍摄到的打卡者。
这样的做法起到了一定震慑效果,小红书官方提醒用户“理性打卡”,同时,不少博主在发布良友公寓图片时,将文字改成“liang you公寓”,以免被小红书官方屏蔽,或招致网友攻击。
尾随已经是技术含量最低的了,不少网友还贡献了不少“偏方”,比如说,进门时把相机藏包里,进去后直奔顶楼,这样即便被居民赶出来,也可以在下楼过程中抓拍一些。还有人教大家怎么伪装成外卖小哥,潜入老公寓。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者告诉我们,一些房产中介手握许多网红老公寓的门禁密码,有时候会分享给身边想要去拍照的朋友。
如何平衡打卡者的拍摄愿望与原住户的正常生活?对上海老建筑有一番研究的媒体人老张给出了他的一些建议。
“可以通过朋友带入,一是等于有保人,能知道谁的朋友;二是带人的人也会区别要不要带你进去。”他住在瑞华公寓,也会带朋友去顶楼看西面风景,他的一位住在华业大楼的朋友,有时也带朋友到顶楼拍照,“有人带是最合适的一种方式。目前疫情期间不建议自己进入。”
他曾经在朋友的带领下进入过武康大楼内部,武康大楼的物业以严格闻名,不太容易进入,他去之前想带上太太,也先征询了朋友的意见,得到同意后才一同前往。
在此类事件发生时,擅闯老公寓的打卡者往往会成为矛盾焦点,然而在采访中我们发现,打卡乱象也暴露了老公寓本身存在的一些管理问题。
河滨大楼至今没有安装门禁,物业曾在媒体采访中表示,物业管理费目前入不敷出,仅能维持保洁、保安、维修等日常服务。但林复生在采访中告诉我们,目前物业因为不愿履行一定的责任,所以没有和居民签订协议,一些居民便不愿再交物业费,“物业反过来指责我们,说他们什么钱都没有收到,所以没有资金去管理和安装门禁。”
虽然目前河滨大楼设有保安室,但据居民反映,保安并未尽到应尽的职责,并不会认真去排查外来人员,常常就是坐着刷手机喝茶。
相对于河滨大楼,更加网红的武康大楼和常德公寓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完善,以严格的门禁系统阻止了许多想要擅闯的打卡者。
“我一直是赞成收取高物业费的,这样物业公司才会听话。”媒体人老张说,在他看来,老公寓的管理是很复杂的,“在老公寓里还有私房和公租房并存的历史遗留问题,河滨大楼、华业大楼、良友公寓、瑞华公寓、武康大楼都是,管理上有难度。”
目前还有一些老公寓的买家把房子改造成民宿,吸引那些想要来打卡的游客,贩卖住在上海复古房屋里的体验,让问题变得更为复杂起来。
对于这股老公寓打卡热,居民们的心情也一言难尽。“尤其是对于业主来说,希望大楼提高知名度,这样房屋也能增值溢价。但是如果他自己本身在楼里住,又会遇到很现实的(打卡乱象),因此会有怨言。”
目前河滨大楼也提供拍摄租赁,只需要提前和物业备案,并支付费用,就可以得到在楼里拍摄的许可,据林复生介绍,这部分资金将被转入“业主基金”,用于电梯修缮等公共事项。
这一类型的拍摄,会由物业提前张贴告示,通知居民具体时间段,“大家相对能够接受这种方式一点,”林复生说,“但我们也不是完全没有怨言,因为大多数人其实看不到这个费用收了多少,又去了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