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时节,田间地头最忙碌的是农民。但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有一群“农博士”“农硕士”也在此时忙得不亦乐乎。他们,是科技小院的工作人员。
“张哥,你刚提到的玉米种子,更适合密植。”“这张卡片注明了当地玉米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方法……”连日来,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专业博士生徐俊平,正与玉米科技小院的其他工作人员,忙着入户走访、答疑释惑、发放“明白卡”。“眼看玉米就要播种了,我们得抓好这助农的‘黄金时间’。”他说。
巴彦淖尔市位于内蒙古河套地区,土地肥沃、日照充足,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2019年初,由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牵头,依托中国农业大学联合有关院校和部门,在当地建立6个科技小院,每个小院派驻多名工作人员,位于杭锦后旗蒙海镇的玉米科技小院就是其中之一。
“这些娃娃一来就露了一手,改了我们的老思想。”蒙海镇西渠口村村民张建兵说,玉米红蜘蛛在当地干旱年份时有发生,大规模暴发会导致植株叶片提早死亡,减产严重。玉米科技小院建立当年,当地就暴发了玉米红蜘蛛。徐俊平说,由于玉米科技小院的试验田,事前喷洒了一种廉价有效的药剂阿维螺螨酯,基本没受影响;而当地农民从不预防,传统的事后熏蒸灭虫,效果很不理想。
有对比才有说服力。徐俊平在田间地头组织观摩,耐心讲解、细心算账,把提前预防的综合效益说得清清楚楚。“他们道理讲得头头是道,账也算得明明白白。”蒙海镇一家农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宝乐说,现在大家都接受了这个理念,每年在玉米拔节期进行预防,效果很好。
随着科技小院一个个地解决当地农业的实际问题,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用‘覆膜穴播’技术播种的小麦,过一阵出苗时要勤看苗情,防止麦苗钻膜。”巴彦淖尔市是全国闻名的小麦产区,眼下这里的小麦已播种完毕,内蒙古农业大学作物学博士生赵志伟,几乎每天都要给种植户、合作社发信息、打电话。
“覆膜穴播”是小麦提质增效科技小院为解决有机小麦杂草问题量身定做的技术。“有机小麦田锄草只能靠人工,效率低、成本高,有的地块杂草比麦苗都高……”好联丰有机农牧业合作社在当地流转了1万多亩耕地,理事长高彪一想起前几年的“锄草记”就头疼。
拼版照片:左图为条播的有机小麦地块,杂草丛生;右图为覆膜穴播的有机小麦地块,几乎没有杂草。(受访单位供图)
科技小院建立后,工作人员发现了这个问题。“我们研究后,提出‘覆膜穴播’的解决方案。”赵志伟说,这个技术把条播改为覆膜间隔穴播,并在穴上给地膜打孔,“除了麦苗,杂草都被地膜盖住,很快就枯萎死亡。”
为了高效回收残膜,科技小院还与当地农技部门合作,对覆膜机进行了多次升级改造。“这个技术解决了大难题,产量微增,还能解决杂草问题,残膜回收率也高,在当地已经推广开,大家都对他们竖大拇指。”高彪说。
理论与实践结合,解决具体问题的经历,让科技小院的工作人员也收获满满。2021年,中国农业大学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硕士生伍林美,来到果蔬科技小院。在一个个蔬菜大棚,她用所学知识,指导农户在植株生长的不同时期施用不同肥料,还帮很多农户及时发现西红柿脐腐病,并给出解决方案……
“知识的力量,在实践中才能体会到。”伍林美说,她现在每天都穿梭在蔬菜大棚中,每遇到具体问题,她都仔细研究、多方请教,给农户提供出科学、精准的方案,“看到大家的问题迎刃而解,我比他们还高兴!”
目前,20多个科技小院遍布素有“塞外粮仓”之称的内蒙古河套地区,超过100名“农博士”“农硕士”和农业领域专家学者进驻其中,他们用科学知识,为广大农民提供零费用、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的农业服务,成为助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新力量”。(记者任军川、刘懿德)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