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首《删了吧》在短视频平台快速走红,在音乐平台的数据也是十分惹眼,可以说是近期名副其实的爆款歌曲了。
数据显示,截至11月29日19点,抖音上#要不你还说把我删了吧#播放量达13.2亿次、#删了吧#播放量达18.5亿次;快手上,这两个话题的播放量分别为1.9亿次和6亿次。
再来看音乐平台。自11月6日发行以来,这首《删了吧》横扫了网易云音乐的各大榜单,截至11月29日19点,仍霸占了网易云音乐的飙升榜(第2位)、新歌榜(第1位)、热歌榜(第1位);登上QQ音乐新歌榜第3位、热歌榜第7位;登上酷狗音乐热搜第3位,TOP500第8位;登上酷狗音乐热搜第2位。
在如此高的流量之下,除了网易云音乐云上工作室与深声文化合作推出的原版外,也出现了一大批同名但是不同词曲唱的不同版本,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各种DJ版本、剪辑版本。
B站UP主“路哥会写歌”称之为音乐圈的“内卷现象”,这其实都有些美化了,本质上就是一群为了流量收益而故意侵权的洗歌和蹭流量之徒,荼毒着整个音乐行业的正常生态。
前面提到,《删了吧》这首歌在短视频平台的播放量高达40亿次,在音乐平台的榜单成绩也很不错,在“按照播放量占比”的主流分配模式下,折算成版权费已经是千万级别的。
在这样的分配规则下,有些人为了尽可能从爆款歌曲的热度中分一杯羹,各种放弃底线的“洗歌”就诞生了。
根据音乐先声不完全整理,从11月6日许佳豪的原版《删了吧》发布后,剔除掉情有可原的合理翻唱版本,后面的各种“李鬼”版本可以分为侵权性质的“洗歌”版本和蹭流量的引流版本。
经过我们溯源发现,在原版歌曲发布的当天,短视频平台就有一些相关推广视频获得了不少点赞,完成了歌曲传播的初始起量。于是,11月7日,一家名为“圣元传媒”的公司就发布了一首名义上“词曲唱”完全不同但旋律、歌词极为相似的《删了吧》(男声版);11月8日,一位名叫“筱亦帆”的歌手如法炮制了一首《删了吧》(烟嗓版);11月9日,“利群男孩”、“王梦瑶”、“烟嗓”、“歌神”四位歌手同样也如法炮制了四首与原版极为相似的版本,分别是《删了吧》(正式版)、《删了吧》(新版)、《删了吧》(原唱)和《删了吧》(抖音热搜烟嗓版)。
有意思的是,其中利群男孩的《删了吧》(正式版)在QQ音乐收藏量达到100w+,登上新歌榜第3位;烟嗓的《删了吧》(新版)登上了酷狗音乐TOP500第9位。
接下来,一家名为“云夜唱片”的公司将洗歌更进一步,为了尽快薅到流量,在2天内发了三个不同版本,分别为《删了吧》(正式版)、《删了吧》(烟 许家豪)和《删了吧》(新版),甚至将演唱者都改成了与原版“许佳豪”跟相近的“许嘉豪”、“许家豪”。
这样的骚操作,让不明真相的听众直呼好家伙,发出了“到底有几个许嘉豪、许家豪、许佳豪,谁才是正版”的疑问,原唱似乎成了未解之谜。
当然,在这家公司的“不懈努力”下,“许嘉豪” 的《删了吧》(正式版)和《删了吧》(新版),分别进入QQ音乐新歌榜第29位和酷狗音乐TOP500第91位,可以说是把“洗歌”做到了极致。
而从11月24日开始,也就是在歌曲走红半个多月后,为了吃掉进入衰退期的歌曲热度,“Riley音乐”、“嗨曲玩家”、“环球梦想”等几家公司分别推出了几个《删了吧》不同版本,从歌名上看不出异样,但点开后会发现其实是与原曲旋律毫无关联的DJ舞曲,也是另辟蹊径了。
在原版初具热度直至爆红的短短20多天里,就出了16个版本的《删了吧》,效率极高。懂行的,知道这些人在“洗歌”、蹭流量;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参加了《删了吧》词曲改编大赛。
可以看到,在一首爆款歌曲走红后,时刻监测歌曲热度变化的“热歌”公司、个人就会一拥而上,一天时间就可以推出让人难以分辨的洗歌版本、导流版本,吃相属实难看。
2019年,我们在《“洗歌”正在摧毁中国音乐产业》一文中提到,由于维权成本过高,侵权成本过低,导致绝大多数音乐人在发现歌曲被抄袭后并不会采取法律措施,而歌曲抄袭者则更加放肆地“洗歌”,甚至以流水线的方式批量化生产。
而在“洗歌产业链”背后,还存在着平台与洗歌公司利益共谋、平台版权竞争等错综复杂的因素。维权难、侵权易,甚至还有平台的默许纵容,自然给各种洗歌公司提供了生存空间,进而导致“洗歌”现象屡禁不止,源源不断地生产着李宗盛口中的“猪食”。
此外,除了直接赤裸裸地侵权,“洗歌”在爆款歌曲动辄千万版税的诱惑下,国内还有几百家以制造几百家以打造爆款为目标的热歌公司。此前,“刺猬公社”曾在文章提到,抓取网易云热评来寻找用户同理心,是他们创造歌词的主要方式;而在歌曲唱腔上,情绪被夸张的放大,烟嗓、撒娇等唱法在抖音上大行其道。这几乎成了当下短视频爆款歌曲的流量密码。
与此同时,音乐人也很难安心创作了。一方面,在“二八”法则下,大多数音乐人都无法靠音乐本身生存;另一方面,洗歌、蹭流量的做法早已不新鲜,是坚持本心还是向流量低头,写歌竟变成了一场人性考验。
如今两年时间过去,“洗歌”现象并没有消失,反而愈加变本加厉、花样百出,这确实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
但我们仍然坚持认为,如果全行业继续对“洗歌”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是必然,以慢火煮青蛙的方式摧毁中国音乐产业的根基。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我们缺少有才华的音乐人吗?并不,中国目前至少有30万音乐人;缺少让人惊艳的好作品吗?并不,一年诞生的华语新歌超过80万首。
那么,为什么要将本该属于好音乐的流量和版税,眼睁睁地被这些行业害群之马薅掉?这或许是今后几年,中国音乐产业真正该下大力气去修补完善的环节,我们也期待华语音乐会有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