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生态的大一统计划,在今年WWDC苹果公布自研Mac芯片之后崭露头角。时隔半年,搭载苹果首款自研Mac芯片M1的Mac三款产品正式发布并开卖。
发布会上各式惊爆眼球的CPU、GPU数据,以及极其夸张的续航表现,如今终于落到实处——易评机栏目组拿到了搭载M1芯片8+256GB基础版本的MacBook Pro,一番测试下来,年仅“半岁”的M1,实在让前辈intel门面扫地。
想必各位也对这款搭载了苹果自研芯片的MacBook Pro充满好奇,那么问题一个一个来,让大家感受一下,这颗M1芯+MBP,会有怎样的“化学反应”。
由于模具未改,其实搭载M1芯片的MacBook Pro刚一上手没什么新鲜感。不过当你将电脑激活,正式启用之后,你会发现,在发布会上特别演示的瞬间唤醒功能,实在是太好用了。
虽然它可能只比最新的intel芯mac快那么几秒钟时间,但这种盖子开一半屏幕就亮起,如果你使用apple watch解锁的话,几乎就是屏幕开到合适位置就能完成解锁,这种流畅的使用体验,听起来是一码事,用起来是意料之外的好。
跑分依然是最直观能够体现芯片性能的方式,那么最新版的Geekbench和Cinebench都已经支持了M1芯片,分数跑下来可以说是相当可观了。
单核非常明确了,稳压九代i9一头,即便是跑在兼容模式下,也只是不到10%的差异。多核心的跑分在Geekbench和Cinebench下有差异,单纯运算i9依然更强,但涉及到语义识别等会用到神经网络引擎的项目里,M1明显更强,这也是它在GeekBench中跑分更高的重要原因。
那么在通过原生模式和兼容模式的不同分数,与i9互相印证下,大致能够推测出应用跑在Rosseta下的性能损失,在30%附近。
不过更令我惊讶的,是M1的发热控制。这几天用下来,我唯一一次明显感受到D面发热的情况,就是连续20多次cinebench压力测试后半程,即便是这样的压力测试中,mbp的风扇噪声得凑近才能听到。其他诸如fcp渲染,导出视频等操作下,d面温热,完全听不到风扇声。而同样情况下,16英寸的pro风扇声几乎已经要上天了。
得益于极强的热控制,这款13英寸MBP的性能释放也是非常之稳定,刚刚说过的连续20多次Cinebench,电量从45%跑到6%,分数都在同一水平线上。
使用FCP这一已经属于Universal通用的App进行测试,分别对8K和4K的ProRes以及1080p的HEVC文件进行各个项目的导出与渲染测试。
导出速度如图所示,除了8K压4K的H264表现远不及16英寸Pro,其他表现都是持平或优胜,尤其是在对HEVC格式的压缩上,ARM的先天优势实在过于明显。
新款13英寸Pro在fcp中的视频预览表现也是非常优秀,轻松驾驭8K回放。而最奇妙的是,插件的兼容性目前看来也不错,常用的字幕跟踪,磨皮,专场等等都可以继续使用,只有一个降噪插件无法安装。
可以说对于普通用户来说,13英寸搭载M1芯片的MBP的FCP剪辑性能要全面优于16英寸版本,再一次,这是我无法理解的黑科技。
倒不是说新的Pro全面吊打老款16,运行在兼容模式下的edge和lr,16英寸版本的表现明显更好。同样10张照片从lr全像素导出,新款用时30秒,16英寸用时10秒。
芯片架构的过渡对用户印象最大的地方是应用的兼容性,毕竟开发者没有足够时间将应用程序从英特尔平台移植到新的CPU架构上,那如果我在之前mac上习惯使用的软件在m1上无法使用,那体验肯定好不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苹果开发了Rosetta 2,用来自动“翻译”x86_64指令的应用程序,让它们能够在新的Mac上运行。
对用户来说,Rosetta 2的存在感,仅会在你第一次安装X86应用时出现:它会在屏幕上弹出一个窗口,询问是否通过Rosetta来转译应用。允许之后,你就再也无从得见Rosetta 2,一切都是后台运行。
时间所限,我们无法测试过多的软件兼容性,这里从相对基础的工作角度测试了一些应用,沟通类如微信 钉钉 飞书,生产力类如lr ps pr,笔记类如有道云笔记,石墨文档,浏览器则是Chrome和edge,游戏的话,我甚至还装了steam下好了文明6。
最终结果是最新版的飞书和ps 2020无法打开。其他,甚至是文明6都能够顺利运行,着实给我整蒙了。回头看看arm版win那软件兼容性,是吧。
不过倒也不是没有问题,能运行是一方面,好用是另一方面。轻量级的软件还好,用着一样流畅。但像edge,lr这类需要较多性能支撑的软件,会出现运行较慢的情况。edge网页启动比自带的safari慢了不是一星半点,lr修图和响应速度和导出图片的效率,也会明显放慢。
最后,在存储空间管理处能够明确各个应用的版本究竟是intel,也就是x86,还是通用,或者iOS版。
能原生运行iOS或iPadOS的应用,这是搭载M1芯片Mac的一大特色。在正式拿到这台Mac之前,我本以为能运行移动端App是对架构转移期间,应用数量不足导致可用性下降的一种补足。但在感受过Rosetta 2的转译效果之后,iOS和iPadOS端的应用根本不是Mac实用性的补足,而是拓展。
尤其是游戏。我这里测试了《梦幻模拟战》、《剑与远征》、《恋与制作人》和《影之刃2》这几款游戏,都没有兼容性上的问题,运行流畅且稳定。唯一的问题在于,只能通过触控板单点点击,无法正常游玩需要触碰搓招的《影之刃2》。至于其他三款只需要点点点的游戏,则可以完美运行。尤其《剑与远征》这种带有放置类属性的游戏,在Mac上挂机,可真是再好不过了。
需要提到的是,目前移动端应用的窗口大小根据分辨率完全固定,无法调整。不过只要你有心,街上外接屏幕后甚至可以这样。嗯,性能够,不会卡,只是看起来有些浮夸。
那么问题来了,Mac上就没法好好玩动作类或射击类等需要多点触控的游戏么?我相信,只要接上手柄,这些都不是问题。一旦厂商将手柄映射放开,一切皆有可能。
其他一些能够安装的应用方面,我们选择了几款资讯和拍照类软件进行测试。资讯类用起来和移动端没什么差别,要说哪里体验不好的话,某些应用对触控板双指滑动滚屏的支持不太好,需要用到按压滑动或者三指拖拽,另外ios版的窗口有点小。拍照类软件都能直接调用摄像头,或者是照片里的图片,各式功能都和原版一样。
那原则上只要开发者将App提交上架,流程审批后你就能在搭载M1芯片的Mac App Store里找到这些移动端应用。所以找不到并因为苹果有什么限制,只是这一应用并没有向Mac端提交申请而已。
就这一步操作,直接让Mac的应用数量拓展了几个量级。我很期待M1 Mac到用户手中之后,大家能依靠移动端应用玩出什么新花样。
最后,聊聊续航。屏幕一半亮度,使用safari正常浏览网页,一小时掉电只有5%。测试中的一天早九晚六,下载了30G的文件,安装了十数个应用,期间码字查资料测试移动端游戏,甚至还跑了几轮CPU测试又剪了一小时视频,9个小时中高强度使用,中间还穿插了许多x86兼容应用,最终居然还剩下20%的电量。
这完全可以称作是颠覆使用习惯的续航实力,以往不管是13还是16英寸的Pro,只要是要外出,我是一定会带电源,现在的MBP,根本不需要。
那么综合性能表现和兼容性表现,至截稿日,这款搭载自研芯片M1的MacBook Pro能够非常好地满足适中强度,基础操作的视频剪辑,常用图片编辑的情况不太乐观。至于轻度办公所需的沟通,文字,讲演稿和表格等需求则表现完美,有想法的各位按需选择即可。不过按照苹果的消息,lr和ps也会在大约半年内完成通用版的部署,直接补齐短板。
新款Mbp已经是一款非常合格且靠谱的工具。再加上夸张到能改变充电习惯的续航和极其优秀的发热控制,M1作为首个苹果自研的Mac芯片,表现完全超出意料。
要数落毛病的话,只有两个Type-C接口可能会影响拓展性;另外,最高16GB可选的内存对于部分有高内存需求的用户来说是个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