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案住着业主夫妇+2个小孩+2个老人,原始房屋是复式砖混结构,格局以房间作为分隔依据:客厅、卧室、书房……而这种传统呆板的格局已远不能适应当下多元的生活需求,也阻碍了家人间的交流和互动。
结合挑高空间,设置环形动线,并植入一系列行为:阅读、音乐、攀爬、乐高、学习、绘画、瑜伽、收纳等。空间因行为的叠加而相互穿插、渗透,最终形成我们称之为“泛家庭活动厅”的模糊空间。
①考虑到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居住习惯,更多的时间会待在一楼。因此,一楼的设计重心更倾向于“大人们”。 ②两条含蓄的轴线(红)回应着传统的秩序感和仪式感,是长辈们的记忆。③两条视线通廊(蓝)将空间延伸至远处,视野更开阔;空间似断似连,更有层次,家人间的交流变得自然。
玄关地台的设计,能坐能躺能趴能爬,与客厅隔而不断,银镜巧妙地将空间放大。亮面石材模拟旱池,悬一幅《紫禁城》。
站在起居室看餐厅:①起居空间二层挑空,为避免形成纵向不稳定之感,周边尽量保持开阔,空间连贯,视线通达。 ②玄关柜的背面正是起居室的视线焦点,挂一副《同里》。 ③玄关柜延伸到二楼,又变成了书桌。一体化设计,空间显得更加简洁、大气。
电视背景墙下的地台统合整个空间体量。视线经过茶室,通向老人房侧边的窗洞。竹帘虚掩,是不经意的交流,也是未来的照顾。
茶室空间:围炉而坐,是待客之道,也是和自己的对话。同时,隐藏着两条“捷径”,一条通往厨房,一条通往二楼。
身在厨房,也可“眼观六路”,哪怕是南侧的阳光,也能拥抱。跨过储藏间直达茶室,递个果盘喝个茶,多了几分参与感。
餐厅:①加上楼梯后,空间尺寸并不富裕,因此楼梯采用半通透设计,轻盈透气,避免产生压迫感,也平添了一层朦胧美。②楼梯下方是大容量柜体,多余的杯杯盏盏、瓶瓶罐罐,可尽数收纳。③坐在地台上,也能享受美食,自由的状态,在用餐时也可以实现。
楼梯尽端设计了展示格,摆上喜爱之物,每次上下楼,都是跟自己的互动,上方的窗洞,是姐姐房的“反侦查”窗口。
在保持主卧室独立性的前提下,二楼空间更为开放:没有明确界线,更能适应多样的生活内容。 所有的这些并不是孩子们的专属,而是属于所有的家庭成员,更重要的是共同参与、探索。
2F 环形动线 :①“不走回头路”,环形空间无疑是纵情驰骋的游乐场,时常上演姐弟俩的追逐戏。
②左侧长达8米的顶天立地收纳柜,解决了孩子们成长过程中大量增加的物品;集中放置,便于日常整理。
“泛家庭活动厅”-攀爬区 :孩子总是闲不下来,不是拍球就是跑跳,爬吊杆一口气也能两个来回。即使站上平衡车,也是畅通无阻。
“泛家庭活动厅”-音乐区 :钢琴待就位,当手指在琴键上飞舞,这一刻,全世界都是我的。透过窗口,还能看到图书馆。
书桌待就位,学习、工作、手工…… 和小朋友一起,共同成长,对大人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很棒的探索。
“泛家庭活动厅”-休闲区:阳台一角,是妈妈和闺蜜安静的下午茶时光。顽皮的弟弟顺着爬梯,溜下楼找爷爷玩去了。
姐姐房&弟弟房&图书馆:①边界变得模糊,分不清内外,没有“房间”的束缚,要的就是自由自在。 ②待孩子们渐渐长大,中间补上一组柜子,便是两个独立的房间。 ③整体选择黑白基调,将色彩留给生活。
共同制作背景画,亲身参与远胜世俗的说教。家人的时间在这里相遇:共同探索、共同成长。设计后退,留白交给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