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11月24日电 (付健青)24日开盘,千亿大白马晶澳科技再度闪崩,盘中股价跌超6%。截至午盘,晶澳科技股价跌4.55%,报89.73元/股。
23日晚间,有基金公司经理在社交媒体上“炮轰”,称晶澳科技大跌是典型的高频量化资金“割韭菜”。高频量化交易再次站上“风口”,发生了什么?
23日午后,晶澳科技股价突现闪崩,几近跌停。截至收盘,公司股价跌7.56%,报94.01元/股,总市值超1400亿元。
公开资料显示,晶澳科技主营业务为太阳能硅片、电池及组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及太阳能光伏电站的开发、建设、运营等业务。公司的主要产品有硅棒硅片、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组件、光伏电站。
据中国基金报报道,当日晚间,公募南华基金的副总经理王明德在微博发文“炮轰”,称公司基本面并无任何利空,这是典型的高频量化资金割韭菜的案例,几个高频量化盘踞的营业部外加套着深股通马甲的高频量化资金凌厉收割,里面的长期资金只能跺脚骂娘了,如此走势已不是第一次上演。高频量化不除,市场再无宁日。
所谓量化交易,是指以数学模型替代人为的主观判断,利用计算机技术从历史数据中海选能带来超额收益的多种“大概率”事件以制定策略,减少了投资者情绪波动的影响,避免在市场极度狂热或悲观的情况下做出非理性的投资决策。
不过,今年A股两市成交额连续44个交易日破万亿期间,关于高频量化交易的问题就已经引发了监管的关注。
9月6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出席2021年第60届世界交易所联合会(WFE)会员大会暨年会时,谈到了针对量化交易等新型交易方式的监管问题。易会满表示,在成熟市场,量化交易、高频交易比较普遍,在增强市场流动性、提升定价效率的同时,也容易引发交易趋同、波动加剧、有违市场公平等问题。
据第一财经报道,11月1日,中基协下发《关于上线“量化私募基金运行报表”的通知》。要求量化私募在11月15日前完成首期信息报送,以后每月结束日起5个工作日内,都要进行定期报送,内容涉及管理人基本信息、境外关联方和子公司信息,还有量化基金的策略、日均股票投资情况、期货及衍生品交易,以及账户最高申报速率等,主要针对一些大型的量化私募机构。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11月4日,中证协向各大证券公司下发《关于开展证券公司量化交易数据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通知称,为进一步掌握证券行业自营、资管量化策略和规模情况,防范风险,中证协将开展证券公司量化交易数据信息报送工作。通知要求,券商在次月前3个交易日内,按月度报送量化交易数据信息,包括自营和资产管理业务。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向“V观财报”(微信号ID:VG-View)指出,高频量化主要是根据模型因子条件设定立做的买卖,因为是一种智能化的交易行为,非常容易产生助涨或者助跌效应,在决策速度和执行层面也快于人工操作。
甬兴证券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许维鸿表示,高频交易策略本身没有问题,提高了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对蓝筹股的估值有利,正常的高频交易策略不存在割韭菜的效果。
陈雳同样认为,量化交易需要客观的认知对待,有赚钱的也有亏损的,所以不存在割韭菜这种问题,还是要看量化交易模型本身设置的质量。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则认为,高频量化交易在成熟市场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也充满着争议。高频量化交易使用计算机的手段,通过高频交易来获取优势,相对于人工来说,具有不可匹敌的优势,所以也确实存在“割韭菜”的嫌疑。因此,对量化交易产品,进行一定的监管很有必要,防止利用资金优势、信息优势或者技术优势“割韭菜”,对普通投资者造成非常不公平的局面。(中新经纬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