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诗人

  盛唐时的田园诗人有王维、孟浩然,还有没他们出名的裴迪、常建、储光羲,中唐时的有柳宗元、韦应物、刘长卿等。
一、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襄阳人。据《旧唐书》载:“隐鹿门山,以诗自适,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求仕失败,在江淮吴越漫游了几年后,重还襄阳。张九龄做荆州长史时,辟为从事,但时间不长,又回乡隐居。

  孟浩然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一位高人,隐士。李白《赠孟浩然》赞美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其实,孟浩然并非是天生的隐士,他的内心也曾交织着仕与隐的矛盾,他在《书怀赠京邑同好》诗中曾这样表白过:“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可见他出仕的心情是很迫切的。他早年的隐逸是受了时代风气的影响,闭门读书,作出仕的准备。但四十岁入长安后,功名不遂,理想受到严重挫折,深刻体会到了“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归故园作》)的悲凉,终于对仕进之路失望,于是毅然归去,开始真隐士的生活。他的《留别王维》很能说明这种不得已而退隐的心理状态: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

  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索寞,还掩故园扉。

  这首诗,满含辛酸怨怼,真实地写出了一个落第举子的心境,这种不平之气只有到了晚年才渐渐消散在湖光山色中,诗人的心境也逐渐归于冲淡。

  孟浩然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山水田园,它又是和隐逸生活结合在一起描写的。例如: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

  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

  江畔舟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秋登兰山寄张五》

  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

  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夜归鹿门歌》

  作者笔下的景色恬静而清幽,与自我形象融为一体。平林远村,江畔舟月,黄昏山寺,岩扉松径,在这如画的烟村松里,走动着一位怡然超脱的隐者,全诗传达出一种“气象清远,心悰孤寂”(《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的趣味。

  孟浩然有过较长时间的隐居生活,对乡村与农民比较熟悉,因而,他的田园诗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与乡土风味: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

  开头道出农家的纯朴,三四句写环境的清幽,五六句写交谈的融洽,结尾写心情的愉快。用的是口头语,写的是眼前景,却将田园之美、友谊之纯表现得十分深厚。

  孟浩然名为田园诗人,其实田园诗并不多,他大部分诗是写山水行旅的。例如:

  木落雁南度,并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江上思归》)

  落木萧萧,北雁南飞,旅途孤寂,世路漫漫,山水之凄寒与旅程之迷茫融成一片。

  孟浩然诗的风格可以用“冲淡”二字来概括。他喜欢用平淡自然的语言,写怡淡幽美的风光,表现淡泊安逸的心境。沈德潜评论他的诗是“语淡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闻一多说:“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

  孟浩然还有许多传世名句,如:“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等。他的小诗《春晓》也很有名:“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二、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他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十六、七岁即写出《洛阳女儿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名作。他又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能诗会画,精通音乐。开元九年(721)中进士后,任过太乐丞,并曾一度漫游南北,为日后创作大量的山水诗积累了素材。开元二十二年(734),宰相张九龄提拔他为右拾遗;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后,唐代政治逐步走向黑暗,王维也开始萌发了退隐之意。他曾奉使出塞,在凉州河西节度副大使幕中做过判官。边塞之行拓宽了他的胸襟,他写了许多边塞诗。 共3页,当前第1页123 田园诗人

相关推荐

  •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