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天堂没有饥饿,没有寒冷。”中国地质调查局4名野外地质调查人员失联遇难的消息传出,一名曾经的战友留言哀悼。
遇难者张瑜、刘宇、杨敏和张金榜,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都是有入伍经历的80后、90后男性。为了前往固定样地采集最新森林资源数据,11月13日,他们带着RTK定位仪、森林罗盘等装备和不多的食物,身影隐没于哀牢山的雾中。
此行原本预计用时不到两天。在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里,他们留下砍树的痕迹和油漆的标志,遗落食物袋,雨衣和烟头。任务却在某个时间点定格成悲剧。8000人次的地毯式搜索后,11月21至22日,4人被先后发现。搜救人员向南都记者透露,他们的遗体呈现出失温特征。
悲剧引发全国关注,失联人员的装备是否妥帖齐全,也受到热议。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相关负责人员对南都记者作出部分回应,表示善后与调查工作仍在进行。
11月13日9时许,张金榜、张瑜、刘宇和杨敏从镇沅县者东镇樟盆村进山。南都记者多方了解到,他们的年龄从25岁到32岁不等,有入伍经历。4人原定14日返程,仅携带了一天到一天半的干粮。
他们步入的是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保存面积最大的保护区。这片古代高原的残留面上,林海莽莽苍苍、繁茂连片,性质原始,结构复杂,远离居民点,很少受人为活动干扰。
哀牢山脉斜贯云南亚热带中部500余公里,是云贵高原、横断山地和青藏高原三大自然地理区域的接合部。
根据云南哀牢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数据,该地处于西南季风气候区,属亚热带山地气候,最热月(7月)气温为15.3℃,最冷月(1月)气温为5.0℃。11月至来年4月是每年的干季,一般占年降水1931.1mm的约15%。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教授李际平向南都记者介绍,这类全国性调查主要是为掌握森林资源的现状与变化动态,按照每个省份的具体情况划定长期、固定的样地布点,再委派地方人员实地调查,“每个点在哪个地方,你都必须爬到那个地方去。”
有关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样地森林资源调查任务的执行细节,今年4月,云南当地媒体曾有过报道:“(在德钦白马雪山腹地,队员)两两分组,前面两人手持砍刀,砍界标号、鉴别树种、测量胸径、油漆划线、丈量树高,后面两人用RTK定位仪采集地理坐标,定位起点、书写标桩、架罗盘仪、每木检尺、记录平板,每道程序一丝不苟。”
据媒体报道,4名队员与后方最后一次通话时间是11月13日12时59分,他们与司机约好的下山时间原是14日16时左右。
11月15日19时28分,镇沅县政府接到报告: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4名队员,于11月13日进入镇沅县者东镇樟盆村哀牢山后失联。
根据目前媒体披露的信息,4人的作业工具包括RTK定位仪、森林罗盘、2把工兵铲、3把砍刀、油漆、排笔、树牌、卷尺、皮尺、钉子、一次性雨衣,1个2万毫安充电宝。还有一矿泉水瓶汽油,是何姓驾驶员从备用油桶给他们倒的,供生火取暖、防野兽、稀释油漆时取用。
杨敏和张瑜身着迷彩服和保暖内衣,后者背了1个迷彩大包,里面是食物和作业工具;张金榜着黄色冲锋衣和保暖内衣,背了1个灰色蓝色双肩包,装着罗盘和平板;刘宇则穿了羽绒服和配发的冲锋衣。
食品清单里写着:2包蛋黄派、4个八宝粥、1包巧克力、1包瓜子、4包鸡翅、4瓶饮料,香烟若干。
在4名队员的出发点镇沅县樟盆村,有村民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地质调查队员失联的消息11月14日就在村里传开了,次日,几十名村民曾上山寻找无果。消息传到镇里和县里,镇沅县委、县政府成立“11·15”失联人员救援指挥部。
接下来的两三天时间里,搜救人员曾发现烧火的痕迹、做标记的红油漆、红袋子、砍刀、矿泉水瓶等,却始终未找到失联人员。
11月18日前后,4名地质调查队员失联的消息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南都记者从镇沅县委宣传部获悉,到了11月19日,搜救工作瞄准之前重点排查出的两个区域,组成8个搜救小组会同当地群众开展救援。当晚,临时指挥部召开会议研判,调整优化救援方案,明确搜救路线及重点区域,消防救援、森林消防、云南山地救援等新增队员陆续抵达。
11月20日7时,救援队伍分为13个小组,其中3支重装穿越组翻越哀牢山,向新平方向搜索前进,其他10个搜救组围绕失联人员13日晚生活过的窝棚周围的深沟、悬崖、深潭等重点区域进行拉网式、地毯式精准搜救。
有关在哀牢山中行进的难度,哀牢山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站副站长杨效东此前接受采访时描述,“进入山上的密林,和你在电影《侏罗纪公园》看到的一样”——明明外面的阳光很好,但密林深处光线并不好,尤其雨天,不容易看清路,人容易失去方向感;黑暗中还会有树枝、溪流、深沟的拦阻。
11月20日,在失联人员简易宿营窝棚的下游,镇沅县者东镇的白水河,搜救队伍发现了他们的雨衣,附近同时发现了排泄物。
照片显示,一片粉红色一次性塑料雨衣似被勾落在树木根系交错的草丛中,在另一处,他们的烟头被发现在水流边长了青苔的石头上。除此之外,八宝粥罐、食品袋、砍树痕迹和脚印等线索散落在不同地方。
从长沙驰援的岳麓蓝天救援队队长谭章在这天加入搜救行动,开始探索峡谷区域。他向南都记者介绍,哀牢山陡峭崎岖,没下雨时气温大概在六七度,一旦下雨体感温度骤降。他们携带的海事卫星电话根本找不到信号,为防救援人员失联,“我们出发的时候,指挥部给我们的一个指令:在危险的情况下可以生火烧林,让直升机或无人机看到信号后过来解救。”
截至21日12时,搜救行动累计出动搜救人员2000余人次、车辆139余辆(专业车辆29辆)、卫星电话24部、无人机9架、直升机5架次、警犬3条、空中通信基站“翼龙Ⅱ”无人机、通讯保障车2辆等相关物资。这天,救援一线的两个补给点完成首次空投,直升机携带水、食物、帐篷睡袋、药品应急包、发电机等救援必要物资器材共计3吨。
随着时间推移,救援行动由划片循迹搜索转为地毯式重点搜索,搜救方式由独立搜索转为3个区域相向合围。
据云南省消防救援总队副总队长王岗介绍,搜救区域确定为“三区一线”,累计投入专业救援人员和当地干部群众8000余人次,分别以山脊为线,沿哀牢山西南、东北、正北3个方向搜救。
据现场救援人员此前披露,每位失联人员都携带了RTK(实时差分定位)设备,如按计划在11月14日启用,救援人员就能根据卫星系统传回的数据定位他们。可是这并未实现。
他们失联的第八天,11月21日18时33分,搜救指挥部接到搜救人员报告,在哀牢山玉溪市新平县水塘镇,调查样地东南方向直线距离1.85公里处发现3名失联人员,已无生命体征。
当地介绍,指挥部接报后,安排在附近搜救的救援队伍6支56人进行接应,并在距发现失联人员地点直线距离3.58公里的老鹰塘设置接应点。
据新华社报道,该目标点属于哀牢山原始森林无人区,无道路、无通讯信号,突击队员夜间穿密林、爬陡坡,绕过断崖,蹚过激流,不到2公里的路程,行军足足5个半小时,于22日0时32分抵达。他们又以发现地点为中心向四周对第4名失联人员开展搜索,但因夜色浓重,未能成功。
11月22日8时32分,第4名失联人员终于在3名遇难人员附近被找到,已无生命体征。在现场的国家山岳救援昆明大队队员描述,根据目测,4名遇难者衣冠较为完整,也没有被野兽侵害的迹象。据媒体报道,在搬运遗体前,现场人员给每位遇难者点了三根烟,以慰亡灵。
谭章向南都记者表示,痕迹表明,失联人员曾经顺着河流、溪流往下游走,用油漆在石板上面留下标志,可能是希望沿着水道找到村庄。
由于山高坡陡雾大,担架移动缓慢,遗体转运工作长达40个小时。24日零时左右,4名失联人员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运送至镇沅县殡仪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官网变成了黑白,首页发布讣闻《中国地质调查局4名野外地质调查人员不幸因公殉职》,致以沉痛哀悼。
悲剧引发全国关注,失联人员的装备是否妥帖齐全,也受到热议。11月24日,南都记者联系到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党委书记范忠禹,他回应表示,“我们给野外所有人员配备探路者防水防雨保暖衣裤鞋。妄自揣测一次性雨衣就更荒唐了,那是工作人员在山上作业时视具体情况用来防护粘性草籽的。”
对于有遇难队员不久前刚从后勤部门抽组参加森调的传闻,范忠禹对南都记者表示,调查正在进行,对此不便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