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私募晒成绩单 冠军产品前11月暴赚12倍

  2021年国内股票私募的年度投资成绩单已显露端倪。来自多家第三方机构的最新监测数据显示,截至12月1日,按照最新净值统计,国内股票策略私募产品(仅统计主观多头策略,下同)有约六成取得了正收益,占比超过一半。在今年以来错综复杂的市况中,仍有多只股票私募产品全年暴赚。其中,截至目前的冠军产品,今年的收益率达1231.33%。

  从今年以来业绩表现最强的股票多头策略私募产品业绩来看,某第三方机构的监测显示,截至目前,国内股票多头策略私募产品的前十强榜单的门槛为盈利335.85%;冠军产品今年以来更豪赚了1231.33%。资料显示,该产品所属私募为上海一家管理资产规模“5亿-10亿元”的私募机构,公司创始人“曾为多年美股职业交易员,并在美股、港股、A股三地市场有超过10年以上投资经验”。

  该私募总经理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透露,该产品今年主要采取了“高持仓集中度”的方式进行滚动操作,在较多时间只集中持有一到两只个股,此外还适当采用了一定的融资杠杆。在选股方面,主要以“逆向精选”的方式,选择“表观业绩不错、大概率即将迎来上涨催化剂,同时所属行业有较高景气度”的个股标的。此外,该人士还以公司今年重点买入的“某检测行业个股”举例称,在今年2月份大市值白马股急跌之后,A股市场就变得“价值更加多元”,这为该机构精选个股、深挖细分行业龙头的这套“投资打法”奠定了基础。

  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分析人士向中国证券报记者分析称,过往多年,国内常有少数私募机构采用集中持仓赌单票、融资加杠杆、波段操作赌赛道等激进策略,取得超高的短期收益。从业绩归因和风控两方面来看,激进的产品一方面可能很难具备业绩的可复制性,另一方面更容易出现长期净值表现的超预期波动。对于此类产品投资者,应当客观分析、理性评价。

  此外,曾获私募金牛奖的上海某大型私募机构,旗下也有两只产品(该机构不同产品的业绩因策略、风格不同,收益率差异较大,其业绩表现不佳的多只产品今年以来的收益率低于10%)的业绩进入了前十位。两只产品今年以来大幅盈利331.82%、331.65%,位列前十强产品榜单的第八、第九位。不过截至发稿时,该私募未能回应中国证券报记者的采访。

  来自朝阳永续的最新私募业绩监测数据显示,截至12月1日,按照最新净值统计(仅统计11月20日之后有最新净值公布的产品,下同),该机构监测到的7888只国内股票策略私募产品(仅统计主观多头策略,下同),2021年以来的平均收益率为12.42%。其中,有4879只产品今年以来的收益率为正,占比61.85%;3002只产品今年以来业绩出现亏损,占比为38.06%。

  与此同时,国内百亿级股票多头私募今年以来的业绩表现总体平淡,朝阳永续监测到的835只百亿级私募主观多头股票策略私募产品,今年以来平均收益率为4.03%。今年以来“大出风头”的指数增强等量化多头股票私募产品,延续了较为突出的业绩表现。某第三方机构监测到的1030只量化多头(含指数增强)策略私募产品,今年以来平均盈利17.43%,正收益产品占比则高达80.29%。

  在第四季度的业绩表现方面,10月以来,受各种因素影响,A股市场呈现出起伏不定、持续震荡的运行特征。在此市况下,国内股票策略私募产品的业绩表现整体较为稳健,多数产品均出现小幅盈利。

  朝阳永续统计显示,截至12月1日,该机构监测到的逾9000只主观多头股票策略产品中,共有占比65.64%的产品在第四季度以来实现正收益,盈利产品比例明显高于前11个月的占比(61.85%)。前述某第三方机构的数据则显示,截至12月1日,第四季度以来纳入该机构监测的10511只主观股票多头私募产品,10月以来的平均收益率为4.64%;取得盈利的产品比例高达74.11%。业内人士表示,尽管10月以来主要股指涨幅有限,但A股小盘成长、题材概念大行其道,相对也更适合广大中小型私募机构的投资风格。

  随着A股市场运行进入2021年最后一个交易月,私募机构需要就“全年收益果实”落袋为安,还是积极扩大战果做出选择。从目前来看,一线私募的最新策略应对偏于积极。

  名禹资产表示,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相关数据还有待进一步观察,考虑到国内相对成熟的防疫政策和防控体系等因素,短期全球市场波动率虽然可能上升,但A股市场受到的影响有限。后期指数即使出现调整,也将带来更好的布局机会。目前,该机构在跨年行情上,重点关注四大方向。一是大消费板块,如白酒和小家电等;二是科技板块中的消费电子,受益于光伏和新能源车的IGBT,以及数字货币、电网建设信息化和智能化;三是光伏、储能、风电、新能源车等;四是周期类的锂、稀土、风电材料等。

  泰旸资产称,虽然新一轮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仍需要进一步评估,但该机构对A股跨年行情充满信心。中国出口和制造业的红利延续,以及海外货币政策收紧预期减弱,都有望提振市场情绪。以新能源、半导体为代表的科技制造业将维持高景气;医药板块估值已处于较低分位,有望迎来估值修复机会。当前,该机构将继续审慎寻找相关领域中具有“认知预期差”和“业绩超预期可能性”的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