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3-6岁学龄前时期是情绪迅速发展的关键期,由于幼儿自身情绪的调节能力还很弱,易出现情绪不稳定,甚至情绪问题。故而,把握关键期培育幼儿的积极情绪,对幼儿的终身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幼儿的积极情绪培养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情绪教育应关注“每一位幼儿”,更应聚焦“每一种情绪”,探索多元方法,并通过家园合力,为每一位幼儿的个性化成长提供专业教育支持。
幼儿最常见的情绪难题就是分离焦虑,每年的九月都是小班幼儿的“情绪萌发季”。幼儿的分离焦虑各有不同,有些幼儿慢热,一开始情绪反应并不明显,但“后劲”十足;有的幼儿性格温和,难受的时候抱一抱、哄一哄就可以笑起来;有的幼儿情绪反应激烈,安抚情绪的同时更要关注他们的安全……不同的孩子都应有不同的应对方式。
分离焦虑不仅仅幼儿会有,家长有时也会有。当幼儿第一次进入幼儿园时,当母亲休假完开始回归职场时,幼儿和家长都容易产生分离焦虑,而家长的态度往往也会影响幼儿的情绪。
家长可以通过与幼儿共读绘本,尤其是聚焦“焦虑”情绪的绘本,如《爱哭的猫头鹰》《魔法亲亲》等,帮助幼儿理解自己在逐渐长大,入园或短时间分离是勇敢独立的第一步。
对于幼儿入园的分离焦虑,家长可以与幼儿聊聊幼儿园,说说有趣的事,激发幼儿的入园愿望;也可以和幼儿一起模拟情境,比如如何与老师打招呼、需要老师帮忙时怎么说、找不到东西的时候怎么办等,在自然的情境中观察幼儿的情绪表现和表达,告诉幼儿遇到这样的情境可以怎么做;对于幼儿面对家长离家回归职场时的焦虑,家长可以和孩子聊聊离家期间的趣事,问问孩子在家的情况。
如果幼儿有依恋物,或者有一些特别的生活小习惯,家长可以与老师详细沟通,加强了解,家园双方都应缓步衔接,让幼儿能够平稳地度过情绪焦虑时期,逐步适应幼儿园生活。
我们观察到,近年来,大班的孩子压力越来越大。虽然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提出减缓衔接坡度,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对学前儿童违规进行培训,幼儿园不得提前教授小学课程内容,不得布置读写算家庭作业等。可是,总有不少家长热衷学前教育培训,这些家长总认为: “零基础”入学会吃亏,不得不让孩子提前学。而他们的焦虑也影响孩子的情绪,对此,我们也想给这些焦虑的家长吃几颗“定心丸”:
大班幼儿的焦虑情绪很多时候受到家长的影响,家长如何看待幼小衔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零基础”不代表“零准备”,很多家长过于关注幼儿的学科知识积累,但对这个时期的幼儿来说,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才是能够受益终身的。家长应当摆正心态,幼儿园也可以依托家长学校,开设“幼小衔接”系列讲座,从意识上改变家长过度重视知识准备、超标教学、超前学习的状况,引导家长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不要盲目地报培训班,消耗幼儿的学习兴趣。
在大班阶段,如何培育幼儿对入小学积极情绪,激发幼儿对小学的向往很重要。我们可以鼓励大班的孩子主动提出自己的“小担心”,开展积极的家园协商,听听家长和幼儿提出的情绪问题,聚焦家园双方共同的需求制定幼小衔接计划,边实践、边调整,帮助幼儿从容、快乐地踏上人生新旅程。
情绪教育不是小事,是关乎幼儿健康成长的大事。情绪教育也不仅是幼儿园的事,还是每一个家庭都应该重视的事。家长如何更有效地解决幼儿的情绪问题?
很多家长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不知道如何应对,还与孩子论辩引发情绪问题,但这时去纠结问题本源是收效甚微的。家长可以先表达对孩子情绪的理解,如: “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难过……我也有这样的感受。”接受孩子短暂的情绪宣泄,等孩子平静下来,再细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以后遇到这样的情况可以怎么做。
此外,家长还可以与孩子们玩一些情绪小游戏,提升幼儿对自己、他人情绪的识别、理解、表达和调控能力,如设计“黑黑小迷宫”,让幼儿挑战害怕;设计“妙趣摸摸箱”,让孩子知道成人也会有害怕的情绪。经常做做笑脸,模仿各种有趣的表情;做做“你画我来猜”的游戏,挑战亲子默契,欣赏不同的音乐和绘画作品,感受用艺术表达情绪的不同方式等等。
幼儿的情绪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应该在浸润性、长期性、阶梯式的活动中将幼儿对于情绪的体验度逐步“升温”,对情绪的感知产生贯通、举一反三,从而创生他们对情绪的独特理解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