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逆势增长背后:供需两端进一步修复,GDP将超预期完成

  11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视频参加第九届中欧论坛汉堡峰会时表示,今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恢复,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情况总体正常,预计全年经济增长将超过预期目标。

  在中航基金首席投资官邓海清看来,2021年,尽管有着众多考验,但经济出清比较彻底,房地产、平台经济等领域的风险化解收效明显,经济发展的“健康度”好,中国经济转型的思路也已经明晰。

  “展望明年,我们将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在激发微观主体活力方面下更多功夫,为市场创造良好预期,为中小企业和外资企业创造更好环境。对于明年中国经济,我们抱有充足信心。”刘鹤表示。

  据测算,前三季度,我国已经提前完成全年GDP增长6%的目标。“年初定的6%留有很大余地,正常情况下今年经济增速处在8%-9%之间。”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表示。

  按照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预测,今年四季度,我国经济增长或为3.9%,全年经济同比增长8.1%,两年平均增速为5.1%。下一步,将继续推进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紧紧把握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大趋势,推动资源有效配置,做好跨周期调节,为中国经济稳定恢复提供坚实支撑。

  11月3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1年11月中国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数据显示,11月PMI为50.1%,比上月上升0.9个百分点,位于临界点以上。这表明制造业生产经营活动有所加快,景气水平改善。

  “这是由于近期国家采取了一系列能源保供稳价政策。10月PPI虽然达到了13.5%,但是从10月下旬开始,受益于‘保供稳价’等政策,市场上的各类大宗商品都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回调。”红塔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奇霖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2020年,中国GDP总量14.73万亿美元,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在邓海清看来,今年中国经济的典型特点是“疫情的延续年”“经济的复苏年”和“刺激政策的消化年”。

  一方面,出口表现亮眼;但另一方面,在疫情影响下,服务业和消费受到较大冲击,即使10月份社零有所好转也依然相对于疫情前水平“腰斩”,消费恢复较慢且一波三折。

  产业链景气度也呈现出分化的特征,在大宗商品暴涨的背景下,上游吃肉、中下游喝汤的情况较为严重,受此影响,PPI创出1996年10月有记录以来的历史新高。

  一方面,全球范围内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肆虐,世界经济下行趋势持续,贸易摩擦接连不断,中美关系紧张,大国博弈加剧,中国经济运行的外部环境不容乐观;另一方面,我国内需恢复仍不充分,供需结构仍不平衡,区域分化仍然明显。

  “产业链和供应链转变过程中的摩擦和瓶颈现象会频繁出现,并且会在意料不到的地方出现,虽然我们都有备胎计划,都想使产业链和供应链在发展中更加自主化,但一些瓶颈现象仍需注意。比如,美国港口和集装箱货柜短缺直接带来了全球价格水平的上扬;车载芯片问题直接导致全球汽车生产下降15%,因此,要重视未来重构的风险,世界重构的波动比以前想象中要大。”刘元春表示。

  在邓海清看来,随着中国发展模式和发展思路的转型,2022年决策层应该不会重走通过刺激房地产和基建来稳增长的老路,而是通过支持科技创新解决关键技术和产品“卡脖子”问题,增强科技实力,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维护经济安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按照预测,2022年供需两端或将进一步深度修复并趋于平衡。在供给端第三产业深度修复,短板行业加快补齐缺口,增加值将达到6.5%左右,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4.5%,消费预计分别是4.4%、6.8%。宏观经济在供需两端的作用下,以及在政策再定位和政策协调再调整、“十四五”规划全面落实这些因素下,经济进一步恢复,呈现出一个前低后高的运行态势。预计明年全年可能达到5.5左右的水平。

  刘鹤指出,我们既要畅通国内经济循环,也要形成高水平的国际循环。中国的地理条件和资源禀赋决定了中国经济的客观开放特征,过去40多年的经验让我们认识到,中国经济成功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明年,我们将以扩大市场准入和促进公平竞争为重点,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

  中欧作为两大主要经济体和世界经济复苏的两大动能,后疫情时代双方应继续加强经贸务实合作,共同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共同深化贸易投资合作,共同维护供应链安全畅通,共同推进亚欧互联互通建设。

  在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郑新立看来,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扩大内需,今年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总体上处于疫后恢复阶段,结构不断优化,但外需好于内需。接下来,要发挥内需经济增长的强大拉动力,下决心打通堵点。

  “我国正处在从传统要素驱动全面向创新驱动的大转型中,需要对问题进行分层分类,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比如,原来靠传统的基建、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驱动、粗放型的要素投资驱动,下一步要靠科技、靠研发拉动GDP的增长。”刘元春表示。

  在刘世锦看来,数字经济发展是大势所趋,但要考虑如何为实体经济服务,这关系到传统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的有效融合问题。

  “强调发展实体经济,并非简单的回到传统的实体经济,而是要数字化赋能,生产力大幅度提升的新实体经济。未来,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要由消费到生产,由流通到制造。下一步要转到产品生产过程的数字化,才能够实质性地提升实体经济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刘世锦表示。

  “数字经济时代的消费潜力空间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冲出口、房地产、基建增速下滑的最重要的变量,也是中国经济增速能否维持在5%—6%的区间的关键所在。”邓海清表示。

  同时,绿色低碳、共同富裕着眼长期,也有赖于政府去开辟和培育市场,并在市场运行过程中不断匡正。

  在刘世锦看来,绿色转型是双碳目标下的必然道路,要从中国现阶段国情出发,坚持降碳、减污、增绿、增长四位一体协同推进。

  “减碳不能运动式。要实现双碳目标,核心在于用绿色技术替代传统技术,要减少碳排放,而不是降低生产速度和减少生产能力,更不是在不具备绿色技术供给的情况下人为打乱正常供求秩序。 比如,在这次绿色转型中应该是新的不来,旧的不能去,对这种连续性有很高的要求,这也是中央强调的先立后破。同时,要慎用少用行政性办法,多用经济性市场性办法,比如放开煤炭价格的办法更有利于企业以内在的动力节能减排。”刘世锦表示。

  他建议,应该鼓励各地积极开展这方面的探索创新,通过绿色账户把国家的碳中和目标分解到底,使绿色转型能扎实有效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