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专业的研究生统招考试都是一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残酷竞争,只是有的专业卷得明明白白,而有的专业多少让人意想不到 ——“钱途”一般,却也能卷上天,比如新传。
新传,指的是新闻传播类学科,除了主要的新闻学、传播学外,还包含广告学、广播电视学等专业 [1]。
如果不是立志投身学术,“实践性强的新传也要读研吗?”不少人这样问。但现实是,有一大批考生为一个新传研究生名额争得头破血流。
考研这条赛道,是越来越挤了。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数据, 2022年考研人数又创新高,达到457万,比2021年多了80万 [2]。
2020年,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硕士点增加了49个,累计达到212个,全国新闻传播学科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也增加到121个 [3]。但硕士点变多,并不意味着考取新传硕士生变得简单。
恰恰相反,备考新传的学生都在哭天抢地:“新传考研,实在太卷了!”这些哀嚎并非空穴来风,新传考研的竞争确实比许多专业要激烈。
我们统计了近三年来41所不同层次高校的10620条报录比数据,发现这些高校所有专业的平均报录比是6.84:1,也就是说大概7个考研人中能有1个成功上岸。
而如果单把这41所高校的新传专业拎出来,平均报录比就会直接翻倍,变为大概14个人中才能“卷”出一个上岸新传的幸运儿。
这还只是“普通模式”,我们进一步统计了样本中上榜“全国新闻传播学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的高校情况,发现它们的新传平均报录比拉升到16.32:1。
在这些统计样本中,2021年考研,有8所上榜高校的报录比都超过17:1,最难考的上海大学有1445位考生报考,但最终只录取42位统考生,报录比高达34.4:1。
而且,在一些高校中,新传考研报录比甚至力压本校的王牌专业。比如上海交通大学,A+ 专业工商管理(1202)的报录比为15.4:1,而学科评级为 A- 的新传报录比为31.7:1 [4]。
新传所在的文学大类国家线常年划在345 - 355分,在所有学科大类中已属最高,但院校复试线更加疯狂,就连普通一本院校的新传也能划到390+,还有些985、211院校复试线突破400分大关,分数线飙升速度比通胀还快 [5][6][7]。
不少考生参考往年分数线,考出一个“以为稳上岸的高分”,最后发现连复试都进不了,还有人吐槽,“没个380+ 都不配调剂”。
不少人都是抱着提升就业竞争力、提升学校层次的目的来考研 [8], 但想通过统考方式踏入老牌新传强校,越来越难了。
名校研究生的门票,在统考之前已通过推免的方式发到一大部分人手中,而这些“优速通”还越派越多,统考生可圈占的名额大幅缩水。
去年,中国人民大学与南京大学都在考前4个月取消了统考招收全日制专硕的计划 [9] [10],让不少考生措手不及。
取消全日制专硕的统考通道后,南京大学最终仅招收了9名学硕统考生,推免招生比例最终高达近81%,统考的报录比也达到了26.1:1。
南大高企的推免招生比例绝非个例。在有公布推免情况的学科评估上榜高校中,14所的新传专业通过推免方式招生的比例超过50%,当中基本都是学科评估 B+ 级以上的高校。
新传统考生在越来越逼仄的空间里卷,不仅如此,这方竞技场还像一锅大杂烩,里面挤满了各种各样专业背景的考生。
从社交媒体上的跨考交流贴看,新传确实受跨考生青睐,被提名的专业有几十个,热度高的专业是教育学、心理学和金融,往后便轮到新传。
想跨考到新传的,学外语的学生最多,毕竟外国语言文学类就业不算景气 [11],交叉学新传,就业的路子也能拓宽很多。
根据麦可思研究院,40% 的跨考生是因为对新专业的热爱,15% 因为新专业就业前景好, 还有14% 因为容易考上选择跨考 [11]。选择跨考新传的原因也不外如是,跨考新传交流帖中,“喜欢”“就业”“数学”是高频词。
经济金融要学高数、计算机要会编程,而医学很多根本就不接收跨考生……不少专业都有较高的知识壁垒,但在新传,看个综艺、打个游戏、刷个社交媒体看起来都是在“学习”。有哪个5G 冲浪的年轻人不喜欢、不擅长这些呢?
更何况,新传不用考数学,对无数文科生和学废了的理科生来说,无比友好。一个在跨考金融学和跨考社会学中摇摆,但最后考虑跨考新传的考生在帖子中这么写道:
“想跨金融是因为就业薪资高,但备考五个月后对数学很没信心;社会学是我一直以来的业余爱好,但对这个专业就业前景感到迷茫;我想跨考对数学要求不高的专业,未来还想在上海发展,新传适合吗?”
虽然不考数学确实很爽,但新传专业也不是那么好上岸的,繁杂而无所不包的备考范围让很多考生头疼。
想考新传,既要懂中国古代的传播机制,又要懂算法如何影响社会,既要能采写编评,还要能跨学科进行理论对话。
许多人都不够心力自行备考这么多内容,于是选择花高价报班。从备考的第一天到最后一天,从理论到实务,甚至连怎么背诵,考生的每一痛点都能被考研辅导机构掰成商机。
考研辅导班类目繁多,基本都需要上千元,最贵的保姆级全程班,平均价格达到7000元,上限可以直冲12100元。对于学生而言,并非小数目,而且这些还未算英语、政治等公共课。
毕业的时候,起初就奔着为考公积累学历优势而来的人,离宇宙尽头或许真的近了一步;怀着学术理想的,读上博士,即便之后想谋心仪教职也不简单,但好歹还能续费几年象牙塔生活。
为了成为新时代“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的记者,你曾苦练笔头功夫,学会财经、健康等其他专业知识、苦学视频创作、甚至还学会分析数据……
但许多人工作后的日常,不仅完全没有《新闻编辑室》中那样专业、犀利,甚至每天都在生产一些自己都不愿意看的垃圾内容。
最重要的是,赚不到什么钱。根据智联招聘2021年第三季度发布的《中国企业招聘薪酬报告》,最赚钱的 IT 管理/项目协调岗平均月薪能到25666元,而新传对口岗位的平均月薪仅有8186元,排名41位,仅比中位数高出六百元。
还有更扎心的一点是,读完研再找工作,未必能和本科毕业就工作的同学拉开差距。工作三年,积攒了不少实践经验,薪水多少也涨了一些。而刚毕业的研究生进来,通常还是拿应届生固定的档位工资。
好不容易如愿以偿进入媒体,想要实践自己新闻理想,却发觉原有人才已结队离开,大批记者、融媒体人才、编辑,乃至中高层都因为“发展空间有限”“收入低”等原因撤退 [12]。
只不过,还在读研的新传学子,目前并不能体会这层痛苦。他们现在最大的难题是,虽然明白自己不是做学术的料,但在这个期末,也必须肝完大大小小的课程论文,对着知网默默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