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德国《慕尼黑水星报》17日报道称,立陶宛高官周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要求欧盟在中国针对俄乌冲突未表明明确立场之前,应该取消原定于4月初举行的欧中峰会。
欧盟委员会副主席东布罗夫斯基斯2月底确定,欧盟计划在4月1日与中国举行中欧峰会,以缓和双方日益加剧的紧张关系。不过,立陶宛副外长阿多梅纳斯却把中欧峰会与俄乌冲突“挂钩”。阿多梅纳斯向欧盟施压称,现在“不是(关系)正常化的合适时机”。他说:“鉴于近期(事态)的发展,峰会应该取消,或至少延迟一段时间,直到我们知道中国站在哪一边为止。”他还威胁称,“现在是让中国知道我们是认真的时候了,他们的角色不能暧昧不明,不可以一边支持俄罗斯,一边利用与西方国家也就是和欧盟的贸易机会,而不必担心任何后果。”
有德国学者17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把中欧峰会与逼迫中方“选边站”联系起来是一种幼稚的想法。中欧峰会对目前处于各种危机中的欧盟企业更为重要。双方合作有利于该地区的和平。
据立陶宛国家广播电视台(LRT)报道,当地时间3月8日,立陶宛外长加布里埃尔·兰茨贝吉斯表示,在俄罗斯对乌克兰开展军事行动后,立陶宛在制裁俄罗斯方面没有“红线”。
兰茨贝吉斯8日在维尔纽斯会见荷兰外长胡克斯特拉时说:“立陶宛在制裁(俄罗斯)方面没有红线,这意味着我们已准备好讨论目前摆在桌面上的任何事情,包括对俄罗斯能源出口实施制裁。”他还说,制裁最好从禁运俄罗斯石油开始,因为石油出口为俄罗斯提供了主要的预算收入。
对此,胡克斯特拉回复称,欧盟必须就放弃使用俄罗斯能源资源作出一致的决定,“一些(欧盟国家)比荷兰更依赖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所以无论我们做什么,我们都应该能够以一致的方式去做。”
据报道,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早些时候呼吁西方禁止进口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但西方国家尚未就此达成一致。这个话题对德国来说尤其敏感,因为该国严重依赖俄罗斯的天然气。与此同时,克里姆林宫表示,禁止进口俄罗斯石油将对西方产生“灾难性后果”。
“在和中国的不对称斗争中,立陶宛已成为有毒的标签”,《纽约时报》21日以此为题发文称,立陶宛去年底因允许设立所谓“台湾代表处”惹怒中国,对华出口和进口都遭遇停滞,虽然欧盟和美国口头声称支持立陶宛,但没有提供任何实质性帮助。报道还引述欧洲专家的话称,中国这是在杀鸡儆猴,“许多欧洲领导人看着立陶宛说,‘天哪,我们不要做任何让中国不高兴的事情’。”
报道称,当立中关系刚开始恶化时,立陶宛成功的芯片制造商Brolis集团并没有太担心,因为它没有向中国销售产品。“但这只是个开始。”该集团创始人维兹巴拉斯说,任何带有“立陶宛痕迹”的东西,无论多么轻微——如使用了立陶宛制造的小型部件的德国汽车——如今都有被中国禁止进口的风险。他说:“很不幸,立陶宛已成为一个有毒的标签。”他感叹中国的经济实力赋予了其对全球供应链不可抗拒的影响力,因此能够打击任何供应链上与冒犯北京的国家有交集的地方。报道称,“考虑到使用其激光传感器芯片的外国客户想要避免被列入中国的黑名单,Brolis集团最近放弃了在立陶宛建造一座5000万美元的工厂的计划,转而希望在比利时建厂。”
《纽约时报》称,中国禁止立陶宛产品进口并不令人意外,“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中国也停止了对立陶宛的出口,从而剥夺制造商所需的零部件和材料”。报道举例称,立陶宛一家小型滑翔机制造商的大部分材料来自德国,但也需要一些小而重要的中国零件。“被中国供应商拒绝出售零件后,该制造商转向爱沙尼亚的一家公司代购。但供应商发现终端买家在立陶宛后,也停止了(向爱沙尼亚公司的)销售。”
今年1月,欧盟在世贸组织对中国提出申诉,称中方针对立陶宛的行动“非法且具有歧视性”。《纽约时报》称,但除此之外,欧盟在很大程度上让其最小和最弱的成员国之一自生自灭。欧盟外交政策负责人博雷利在公开承诺声援立陶宛的同时,私下敦促立陶宛将代表处改为“台北”而不是台湾。“美国也承诺与立陶宛站在一起对抗北京,但几乎没有提供具体的支持。”报道称,令中国更加警觉的是斯洛文尼亚总理近期称将设立台湾代表机构。不过斯洛文尼亚外交部很快澄清,该代表处的名字将使用“台北”,而不是“台湾”。
“许多普通立陶宛人虽然为自己的国家在苏联解体过程中的核心作用感到无比自豪,但认为与中国对抗是愚蠢的。”报道称,立陶宛外交部委托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发现,只有13%的受访者支持政府的台湾政策。上述滑翔机制造商的老板嘲笑立陶宛政府与台湾的接触“虽然善意但却注定失败”,“我们是一个小国,改变中国对我们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