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国体制,就一定不好吗?

  东京奥运会在8月8日落下了帷幕,中国代表团尽管领跑了大部分时间的金牌榜,可美国毕竟有着深厚的体育强国底蕴,在最后5天美国抢下13块金牌,随着美国女排3-0战胜巴西女排,美国也拿到了东京奥运会的最后一块金牌,以39枚金牌的总成绩,最后时刻超越中国,连续三届奥运会成为夺金最多的国家。

举国体制,就一定不好吗?

  遗憾?我相信关注中国体育的国人是不会有什么遗憾的。在出征东京之前,谁能想到我们能拿到38枚金牌呢?五年之前在里约,中国只拿到26金,创下了21世纪以来的最差成绩。这次在东京,不止是金牌多了12枚,32枚银牌和88枚奖牌的总成绩也比里约18枚银牌和70枚奖牌的成绩好出太多了。

  正因为中国大部分时间领跑金牌榜,美国媒体一度在奥运期间开始频频迷惑操作了:《纽约时报》在奥运会期间抨击我国运动健儿是中国的运动机器,不惜任何代价只为拿下最多的金牌;yahoo体育的金牌榜上,美国25金比中国32金的显示条还长;《华盛顿邮报》7月30日发文称:奥运奖牌榜无法体现一国的文化实力。美国软实力不需要完全通过奖牌数来体现。

举国体制,就一定不好吗?

  如果说北京奥运会中国还有东道主之利,这次在东京,美国肯定切身体会到了中国体育崛起带来的巨大威胁,国内舆论才会频频转移话题。在奥运会过去120多年历史上仅仅出现过三次金牌榜首和第二名差距只有一枚金牌的情况,上两次还是100多年前的1896年的首届奥运会和1912年的斯德哥尔摩奥运会。前两届奥运会均拿到46金的美国这次成绩不佳,原因是多方面的。今天我们并不是来探讨美国金牌数不如之前的主要原因,而是聊一聊中国和美国,在这次奥运会上呈现出的深层次的国家对待体育运动认知理念,和选拔体制上的区别。

  作为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夺金大户,中美两国其实并没有多少在运动项目上的直接对话。过去5届奥运会,美国队在游泳和田径项目上拿到了115枚金牌,占比达到57%;中国则在跳水/举重/体操/乒乓球项目上拿到95枚金牌,占比55%。

  举重,乒乓球、跳水这三项美国几乎没什么实力强的选手,略过不谈。体操上这次中美同时登上领奖台是女子平衡木的比赛中,管晨辰和唐茜靖包揽冠亚军,美国名将拜尔斯获得第三名。

  游泳是美国的传统优势项目,而中国则在2012年之后开始发力,本届比赛,张雨霏在女子200米蝶泳中战胜了美国名将史密斯和弗林金格,并创造了2分03秒86的奥运纪录;随后进行的女子4x200米自由泳接力中,杨浚瑄,汤慕涵,张雨霏和李冰洁组成的中国队以7分40秒33的成绩力压7分40秒73的美国队获得冠军;在男子200米混合泳中,汪顺1分55秒夺冠,美国选手未进前三。

举国体制,就一定不好吗?

  田径项目上,中国或许无法在田径赛场拿到比美国更多的金牌。可是在关注度最高的男子100米赛场上,苏炳添创造了9秒83的黄种人百米新记录,随后的男子4x100米比赛中,中国队更是取得了比美国队更好的成绩。本届比赛,美国仅仅7枚田径金牌的表现(里约13枚)让曾经的短跑名将卡尔-刘易斯都坐不住了。

  美国这次在游泳项目拿到11金,田径7金,射击,摔跤,篮球都是3金,体操2金,水球,跆拳道,女排,独木舟,沙排等项目都是1金。总的来说,中美之间在细分小项上的竞争并不算太激烈,多少有点王不见王的意思。

  中国在一开始就特意要走差异化竞争的目标。针对奥运提出的战略就是:小巧难女少。小众项目,技巧项目,难度大项目,女子项目,人数少项目为主。而这些可能也避开了很多美国的优势项目,所以中美两国在很多项目上并不存在直接竞争的关系。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是赤裸裸的为了夺取更多金牌制定的战略。那我们不如追根溯源聊一聊,在我们国家,为什么要发展体育?体育的意义何在?

  最近大热的《觉醒时代》笔者相信大家可能都看了。剧中青年的第一段戏就是给陈独秀的《新青年》谏言。陈独秀当时提出了中国新青年的六大标准。对李立三说:“各位啊,这我国士人,文弱者多,武风不振,敢于努力救国之新青年,筋骨强,方能气力雄,才能真的把外国人叫我们东亚病夫的帽子彻底地踩在脚下。文明其思想,野蛮其体魄,心力体力合二为一,世上事未有不成。诸位这才是我们中国的新青年。所以应该把强筋骨加到六大标准之列。”不止平时天天强身健体,还在1917年4月1日在《新青年》上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发表了著名的文章《体育之研究》。

举国体制,就一定不好吗?

  我国所谓的“三好学生”中的第一好就是身体好。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育不止是强身健体,更有特殊的政治意义。我们难道还要像百年前一样当东亚病夫吗?奥运会的金牌就是有着振奋民心的效用,能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于情于理,我们就是想多拿金牌,有问题吗?

  走小巧难女少的路线也是思想的体现,当年正是靠着农村包围城市,从乡间地头发展起来的星星之火,燎原成了一片山河的红色。体育也是如此,只要能获取更多的金牌,发挥我们国家的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搞一些小巧难女少的项目,有何不可呢?接下来就避不开今天的核心话题:举国体制了。

  美国体育电影《麦克法兰》根据1987年的真实故事改编。男主人公怀特因为顶撞领导被解聘,中年危机急需养家糊口的他来到了加州的偏远贫困小镇担任体育老师。在这个全美最穷的地方,他发现了当地孩子们的特征:强壮,耐高温,善于奔跑。

  他反复向孩子和家长们诠释跑步对于他们的意义,让他们不要放弃自己的人生,在10岁的时候就辍学跟着父母去当棉花采摘工。电影中他对孩子们说:“我希望你们能够记住,当你们面对山峰感到十分难熬时,你的对手们一样觉得难以承受。每一个竞技者都需要面对这种煎熬,此时,你只需要问自己:鹿死谁手,就看谁更坚强!当我们奔跑的时候,世界属于我们。”

举国体制,就一定不好吗?

  这就是体育上标准的“美国梦”。很多孩子在混乱的,充斥着毒品和的恶劣环境中长大,随时可能因为结交坏朋友或者沾染毒品毁掉自己的人生。体育成了他们很多人的救命稻草,通过体育上的天赋他们获取了大学的奖学金,然后在残酷的大学中优胜劣汰,最终会有不到2%的人成为职业运动员。

  嗯,笔者为什么说职业运动员呢?因为在NCAA(美国大学体育联盟),很多体育项目是压根不赚钱的,作为一个美国孩子,你擅长橄榄球,篮球,棒球,冰球,都很好,你有机会去职业联盟赚大钱。可你擅长的如果是一些商业程度没那么高的项目呢?NCAA至今不给未来会赚大钱的篮球运动员一毛钱薪水,就是为了靠这些吸引人眼球的项目的转播费去平摊到其他项目,让其他冷门项目的运动员有发展自己特长的机会。

  资本主义社会,钱只会往有利可图的地方去流动。NBA,NFL,MLB赚的盆满钵满的同时,多少运动员又会在这残酷的竞争中掉下了独木桥呢?那些热爱其他冷门项目的运动员,真的享受白天去超市打工,晚上去刻苦训练的生活吗?如果国家给他们解决生活的后顾之忧,为他们准备最先进的训练设施,让他们能从事自己心爱的运动,他们会不愿意吗?

  举国体制当然不是十全十美的灵丹妙药。可就像我们的国家一样,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就注定了和其他国家是不同的,这是方方面面的,涉及到生活中几乎每一个细节的,体育自然也不例外。

  以全红蝉为例,14岁的她出生于广东省湛江市麻章镇迈合村,和电影《麦克法兰》中的孩子一样,这也是中国相对来说比较贫穷的地方了,而她所从事的跳水运动,恰好就是因为国家在举国体制下对她的挖掘,加上体制能给予运动员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让家境不太好的她可以安心让她训练,7岁的时候国家就发掘出了全红婵的跳水才华,让她接受了正式的跳水训练,7年后,全红蝉一鸣惊人,已经成了家喻户晓的国家英雄。

举国体制,就一定不好吗?

  全红蝉就是体育上的“中国梦”,在神州大地,我们不会漏过960万平方千米的每一个角落里的奇人异士,在我们的优势项目上,只要你有才华天赋,国家都会掘地三尺将你挖出,让你闪光。这也是只有举国体制才能办到的事情。

  女子铅球或许不是热门项目,可当巩立姣站在领奖台上后,每个国人都在短时间内听到了她历经四届奥运会,不屈奋斗终成冠军的励志故事。不管从事的是什么项目,体育所传达的精神难道不是一致的吗?难道只有NBA,NFL才能诠释更深层次的体育精神?在中国,每个项目我们都一视同仁,不用分高低贵贱。而且就算不能夺冠又如何呢?我们早也过了“唯金牌论”的时候了,每一个为国出战的奥运健儿,都是中国的英雄。

举国体制,就一定不好吗?

  美国的体育选拔机制是绕不开一个钱字的,他们体育人才的摇篮NCAA近年来都饱受冲击。比如NBA的下属联盟NBDL就开始直接和NCAA抢人,从高中挖苗子去打职业联赛,今年NBA的榜眼秀杰伦-格林就为了100万美元的年薪去了NBDL,如果杰伦-格林大获成功,未来肯定有更多的职业体育精英跳过NCAA,直接步入能赚大钱的体育联盟。到时候NCAA又该怎么平衡热门和冷门项目的均衡发展呢?

  举国体制可能有弊端,美国的体育人才选拨机制也一样,没那么完美无瑕。所谓的文化软实力,中国的奥运健儿退役后都可以保研,倒是美国NCAA名校出来的大球星凯里-欧文一直说地球是平的。

举国体制,就一定不好吗?

  奥运金牌榜是和国力息息相关的,中国让美国胆战心惊的,又何止是奥运会而已呢?两国未来在奥运会上的争斗,也将随着中国田径和其他项目实力上的逐步提升,出现更多的短兵相接,正面厮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