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阅中轴景山:天地之间,合二为一

  《庄子·知北游》中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认为天地自身由“道”所派生出来的美不依靠语言而能表现,四季变化的规律不依靠议论而自然显现,万事万物的道理也不依靠人们的说明而成立。这段描述微妙地阐述了客观世界的美给予人一种无法言喻的感受,这其中的不言、不议、不说,让坐落于北京中轴线上的景山显得别有一番覆载之美。

  网易新闻特邀朱小地工作室创始人、主持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住建部科技委建筑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双聘教授朱小地做客本期内容,讲述景山及景山古建群的空间格局及其蕴含的东方文化理念。

  北京是一座文物古迹保存非常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集中国传统都城营建理念之大成。最能反映出北京独特城市格局特征的部分就是中轴线。这条中轴线撑起了北京的城市脊梁,展现了一个宏大、壮美的空间序列,形成了恢宏的城市景观和庄严的都城气象。

TA阅中轴景山:天地之间,合二为一

  紫禁城以北的制高点——景山,扮演着中轴线上瞭望者的角色,建在景山主峰之上的万春亭有着“京华揽胜第一处”的美誉。在亭凭眺,整个故宫尽收眼底,蔚为大观。

  登高望远自古以来被人们所喜爱和追求,景山在提供新视野看文脉的绝佳条件时,也承担着向世界展现这一风采的责任。朱小地介绍说:“景山并非是一个孤立的小山,我们应该将景山放到北京老城整体空间格局里去讨论。它是北京中轴线完整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又在这条线上的制高点。虽然只有(约)40米高,但相对于被北京老城中大面积平面展开的四合院而言,景山在高度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登顶可环顾整个北京老城,位置非常重要。”

TA阅中轴景山:天地之间,合二为一

  当然“景山”名字的由来也有它的发展过程,明代这个小山一直被称为:煤山,在整个明朝二百多年时间内,官方并没有给它进行明确的命名。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的造景或营造方式素有“山环水抱”一说,不可能只造一个单独的山。至于为什么在中轴线上会出现一个单看孤立几乎没有水系相伴的山呢?朱小地觉得这并不能以小范围的场域来判断。

TA阅中轴景山:天地之间,合二为一

  “要将其(景山)纳入北京老城大的空间格局氛围里来看。中轴线的西侧分布着前三海(南海、中海、北海)和后三海(前海、后海、西海)这样一个自由的水系,它们和这条严整的中轴线形成了相得益彰的空间格局。这样的规划是中国古人对皇权天授和山川意象有机结合的结果。景山在此所代表的并非仅仅是现实中山体的概念,更是中国风水理论中的‘靠’山。古人在堪舆场地时,讲究‘前有照后有靠’,景山位于紫禁城后方,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可以理解为它是山的一种抽象意象。”朱小地解释说。

TA阅中轴景山:天地之间,合二为一

  朱小地认为:“从中国古代都城营造理念及北京老城的发展历史上不难看出,景山最初是作为城市空间的构型而存在的,因此在当时地位比较一般。但随着历史不断变化和发展,它作为宫城空间依靠的作用在不断提升。清初在景山建造了五座亭子(富览亭、辑芳亭、万春亭、观妙亭、周赏亭),由此景山开始作为皇家游玩、观景的重要活动场所,制高点的观景地位也进一步加强。五座亭子的建制属中国古代造园的最高等级,符合北京中轴线的等级要求。至此,景山和它的五座亭子同北京中轴线形成了整体上的和谐统一。”

TA阅中轴景山:天地之间,合二为一

  保护完好的北京中轴线,宛如一幅实景版的传统建筑卷轴画,不仅具有极高的建筑艺术价值,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朱小地解释道:“对中轴线呈现的建筑之间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前后对仗,左右对称’。这样的中轴线可称为是一条实轴,它由若干个、各种类型的建筑群及桥梁、水系等组成,形成一个高低错落、变化有度的空间秩序关系。从景山的制高点万春亭上向南俯瞰可一览故宫的壮美场景。这个位置是整个北京中轴线空间起伏的一个高潮。”

TA阅中轴景山:天地之间,合二为一

  在面对“如何以中国思想支撑起中国建筑发展”这个问题时,朱小地说:“首先,北京中轴线的空间序列直接反映出古人深受儒学思想的影响,涉及到礼制与尊卑的概念。这种思想概念将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编辑成一个理性结构的‘理想’世界,北京老城就是在这样一种‘理想’的支配下逐步形成的城市,这也是一种完整文化体系和艺术表达方式的呈现。另一方面,我们从北京老城蜿蜒的水系中可以感受到古人不断在探索和尝试同自然对话,想要建立起平等共生的和谐关系。正是由于不断提倡和强调这种和谐统一的关系,进而也引申对出中华文化意境的一种追求,力求实现时空一体的艺术高度。充分认识和领悟到其中的真谛,才能去解决好‘如何让中国思想来支撑起中国建筑’这个问题。”

  传统文化已经将我们对自然、社会及本我的认识融为了一体,北京中轴线与我们的身体似乎也存在着一个对应的关系。朱小地这样比喻:“人体也有一条从五官到四肢都可以找对称关系存在的中轴线。当然,我们在平面维度上很难体悟到人体这种‘前后对仗、左右对称’的组织方式。就好比中轴线建筑群之间形成的这种高低错落的院落景观,它们的空间调性、空间体验自然也就不易在平面上感知到。要想切身体会,解决的有效方法就是亲自考察。”

TA阅中轴景山:天地之间,合二为一

TA阅中轴景山:天地之间,合二为一

  走进考察,会不由得伴随着一份对空间的心动和对城市的认同而升起一缕“似是故人来”的情感涟漪,朱小地认为这份情感基于人对建筑的理解。“北京老城是一个是集中华传统文化于大成的理论加实践的杰作。”朱小地说。

  登临景山万春亭,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若干组大型皇家建筑群组成的震撼画面。朱小地评价这幅卷轴:“颜色绚丽,光影分明,瓦垄之间营造出了气氛,代表着庄重、森严的气象。瞬间会有一个和传统文脉对话的共鸣,这样一个可以体验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绝佳之地,正是景山可以令人神往的秘诀。”

TA阅中轴景山:天地之间,合二为一

  登临景山,能够感受到人对自然环境和本我的认识与表达,还可以感受到外界认知与内心体悟的对照,这种体验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

TA阅中轴景山:天地之间,合二为一

  朱小地补充道:“中国人从来不会刻意地去追求建筑所谓的形式感,故宫三大殿坐落在三层高的汉白玉上,某种意义上讲,由汉白玉层层堆砌而成的感觉如同将建筑建在天上一般。充满智慧的古人用这样一种浪漫又极具气韵的方式把这庞然之物捧上云端,这才是我们中国人的智慧所在。”

TA阅中轴景山:天地之间,合二为一

  中华民族钟情于“优美”,而优美往往与曲线密不可分。古人设法为建筑创造出飞意流韵、跌宕起伏的曲线美,让建筑生出“灵魂”飞舞起来。《诗经》有曰:“如跂斯翼,如翚斯飞。殖殖其庭,有觉其楹。”,传神地表达出中国“飞檐式”建筑的韵味。

TA阅中轴景山:天地之间,合二为一

  朱小地说:“飞檐是中国建筑的伟大艺术成就,这种艺术让静态的建筑充满了生机。飞檐的浪漫情调与诗化智慧,让中国建筑不论是在晨曦朝晖之中、黄昏夕照之际,还是丽日中天、朗月东升之时,都透出人文意蕴的美,这种美的创造令人心驰神往。”

TA阅中轴景山:天地之间,合二为一

  六百年的历史,让北京中轴线气韵升腾。文明发展沉淀下来的文化力量,在登临俯瞰的那一刻,迎来了一场从古代照射进当下,从古建照耀进内心的文化洗礼。“建筑作为文化载体,实现了与人之间的全息感知,如此巧妙的关系进一步击穿了我们的内心,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同频,完成了一场超越时空的文化体验之旅。”朱小地说。

  优秀的建筑作品构成了中国极富魅力的“大地文化”和时空意象,历史与现实的交响化作东方地平线上的光辉侧影,照映出一股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

  在北京中轴线建筑艺术创作研究上,朱小地也在探索和思考如何才能借助新的科技手段实现既可以反映当代生活,又能够传达出文化内涵和价值的新作品。他认为中国人传统思想里就有在追求“神仙喜楼居”。从古至今人们都有登高赏月的习惯和爱好,景山作为北京老城的制高点,是俯瞰全城、登高赏月的佳地。利用科技手段将这“最佳月色”以全景记录的方式同步直播出去,可以让登高赏月这种仪式和意境在科技的助力下产生跨历史的文化共鸣。

TA阅中轴景山:天地之间,合二为一

  同时,朱小地也关注到传统文化正在逐步被国人所重视,对此他认为:“这是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的体现,也是我们民族自信心的觉醒,借此景山也必将引爆新的文化生命力。”

  网易传媒将文脉中轴IP以智慧文旅的方式进行新的深耕探索和创作,今年的“AI乐中轴”系列,利用现代智能AI科技精准融合节气、国风等传统文化元素,为中轴线上的古建群创作属于它们的音乐作品,在歌声中聆听六百年悠悠历史,《月满景山》也已于9月21日中秋佳节“月圆人团圆”的氛围中如约上线。

TA阅中轴景山:天地之间,合二为一

  朱小地说:“创新发展的过程中要面临取舍的问题,挖掘文化魅力是个好趋势,在智慧文旅蓬勃发展之时,需要我们守住初心,把握水准。”他也提醒道:“我们在对景山的文化进行挖掘和重新赋能时应该注意避免出现过于市场化的东西,避免消解掉它这几百年沉淀下的文脉魅力。不论古今,当文化的东西演变出它具象的产物之后,我们对它的理解绝不可能局限在已有形式上的继承。要知道,形式上的东西会随时代变化而发生巨大的差异,包括审美、技法以及材料应用等方面。切记不可简单地模仿、复制,这既是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不尊重,也只会凸显出当代创作者的无能。”

  他建议:“我们可以用文化精髓及内核力量去创造能够代表时空意象的优秀产物,从而实现古今交响的效果。要知悉文脉,更要爱惜文脉,借助人的主观能动性价值找到和文脉对话的新最佳方式。”

  如今的景山也承担着为北京市民提供晨练及休闲场地的功能属性,因此它的发展需要考虑这部分的因素。朱小地认为:“景山在发展中面临着城市规划建设中关于旅游线路规划、交通线路优化、软硬件更新换代等问题,这些都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加以细化研究和分析去解决的,未来更需要结合景山及景山的建筑群文化特点开发更多新的艺术玩儿法、创造新的可能性、产出新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