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很多朋友都喜欢对比军队的战力,网上此类文章也比较多,比如拿三野与四野做战力对比,在各野战军内部对各军进行战力排名等等。笔者也凑个热闹,谈谈四野各军谁的战力更强,和喜欢军史的朋友们聊聊天。一家之言,欢迎讨论交流。
四野曾先后组建和指挥过19个军,包括1948年11月由12个主力纵队改编的38-49军。后来的有:长春起义部队改编的50军,张轸起义部队被改编的51军,长沙起义部队改编为21兵团下辖的52、53军,以及由桐柏军区部队整编的58军,由44、45军合编的54军,由48军和21兵团合编的55军。
东野1-12纵队是分三次整编而成的:1946年8-10月,东野部队第一次大规模整编,以关内进军东北的部队为基础,在北满编成1、2、6等三个纵队,加上当年1-2月在南满编成的第3、4两个纵队,共5个主力纵队;1947年8-9月,以12个独立师编成7、8、9、10四个纵队;1948年2-3月,又以9个独立师编成5、11、12三个纵队。至辽沈战役前,野战部队共有12个步兵纵队、15个独立师、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兵纵队及3个骑兵师、1个坦克团等共70多万人,加上地方部队,此时总兵力为103万人。
到1948年11月全军统一编制序列时,东野当时如果按三三制编制,可以编成17个军,即15个独立师可以另外编成5个军。但考虑解放战争很快就会结束,军队编制太多对将来裁军会造成困难,便向总部建议不增加军的数量,只将1-12个纵队改称38-49军,但每个军增编1个师。所以,在五大野战军中,其他各野战军都辖3个师,唯独四野各军下辖4个师。四野进关时,各军人数大多在6万上下,快赶上其他野战军的兵团了。应当说,在这个问题上,是有远见的。
笔者逐步缩小范围:四野先后指挥的19个军,战力最强的肯定在最早的12个军中,且肯定在最早编成的5个纵队中,即38、39、40、41、43军中。为什么这么说?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曾说过,一支部队的战斗力,由作风、战术、指挥三大要素所构成。这5个军在这三个方面,是具有很大优势的。
在部队战斗力三要素中,作风是第一位的。但部队作风的养成,是需要时间积累和战火锤炼的,即优良的传统。最初的5个纵队,都是关内老八路中的精华,作风自然好于其他部队。当然这也不绝对,历史长,作风不一定天然就好,最典型的就是359旅,进军东北后在打仗上要弱。《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中说“该师为东北各部队中历史基础最老的部队之一,其中有不少为土地革命及抗日战争之骨干成分,连以上干部绝大多数为关内参军之老干部,但部队作风甚疲沓,缺乏朝气,保守性大,进步慢,战斗作风被动,战斗力未能充分发挥,其部队历史应列入东北各部队中之主力师,但战斗力还不如一般老部队及赶不上进步较快之新部队”。
359旅进军东北的部队是在717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红6军团的老底子。这支部队1939年调回陕甘宁边区驻防,1940年底开赴南泥湾开荒,长期远离前线,搞生产、做经营有一套,打仗弱化,原因就是“作风甚疲沓”。但359旅只是个别现象,并且部队的老底子在,遇到历史契机或者猛人猛将,其潜能就会被激发,状态立马改变。359旅1947年整编为10纵28师后,被“打铁的”梁兴初给“狠上了”,作风立马改变,在黑山阻击战中一战而正名。
这些最早编入野战部队的5个纵队,也都最早系统地开展战术训练。东野部队在的六大战术原则下,实际上是开展标准化的战术训练。部队越老,训练时间就越长,战术水平自然越高。事实也是如此。
这5个军是手中的“五虎”,每战都会使用在重要或关键位置,自然格外受重视。所以,这5个纵队的司令员自然是精挑细选,经历战争实践的检验,优胜劣汰,强手中的强手。一支部队,作风和战术是战斗力的基础,一个能力强的指挥员往往会让一支部队的战斗力升华。
前面说的10纵28师就是例证,在梁兴初指挥前后,判若两个部队。还有,同一个指挥员,在发挥不好时,部队的战力也会大打折扣。还是以梁兴初为例:在抗美援朝的第一次战役中,因为一个“黑人团”的错误信息,犹豫了一下,结果被彭总骂得灰头土脸。笔者一直认为,彭总大骂梁兴初,可能还有一个隐含的原因:38军是在红3军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己的老部队,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吧。
东总最早编成的1、2、3、4、6这五个纵队中,在战斗力上,最初北满的1、2、6纵远强于南满的3、4纵。这一点,可别不服气,说两个事例:一是1946年2月,民主联军打出2个典型战例:一个是秀水河子战斗,打出了进军东北后的第一个歼灭战;一个是沙岭战斗,打了一个出名的败仗。秀水河子是1纵、6纵前身部队打的(当时还没有整编),而沙岭战斗是3纵和4纵联手打的。在四平保卫战期间,敌新6军仅4个小时就突破3纵阵地,导致四平整个防线崩溃,而1、2、6纵的前身部队就打的更为出色、更为英勇顽强。
都是关内的老八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距?笔者认为,主要问题是在作风上。1、2、6纵部队的前身,是115师主力,红1、红15军团的老底子。而3纵、4纵部队的前身,是抗战期间组建的山东和冀东部队,虽然主要干部大多也是老红军,但毕竟人数少,没有成建制红军部队的传承。有没有红军时期及长征的锤炼,在作风上还是有较大区别的。
前面说了,任何事都不能绝对化。3纵后来在韩先楚的调教下,战力迅速上升,到辽沈战役时与1、2、6纵已不相上下。所以,四野战力最强的部队,应该是1、2、3、6纵,即后来的38、39、40、43军。这一点,四野在1949年3月编组4个兵团时,就给出了定论:当时每个兵团下辖3个军,按强、中、弱搭配,其中40、38、39、43军作为最强的军分别编入12-15兵团。
上述4个军中,如果非得就战斗力区分,笔者认为38军和43军相对更强一些。理由是:《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对东野12个纵队36个师都有评价,其中被称为“头等主力师”的共有7个,即1纵1师和2师、2纵5师、3纵7师、4纵10师、6纵16师和17师。也就是说,7个头等主力师,38军和43军各有2个,其他3个军均只有1个。“头等主力师”就是战力的体现。
38军和43军谁的战斗力更强一些?确实很难区分了。非得区分一下,笔者认为43军略强一些,理由是:2个军在野战和防御能力上难分伯仲,但因为有攻坚老虎128师,43军整体攻坚能力要强于38军。这一点,38军军长李天佑也是认可的。
此外,43军历史更悠久,基础和作风更好,虽然有些骄傲自满,但无论放到哪里都顶得住,辽沈战役中的厉家窝棚堵截战就是最好的例证:6纵2个师强行军30多小时,面对急欲夺路逃生的12个师约10万精锐敌军,遇上就开打,没有时间构筑工事,没有丝毫畏惧和犹豫,不顾疲劳和重大伤亡,硬是顶了1天1夜。这样的仗,有几支部队能顶得住?辽西会战中被俘的廖耀湘兵团参谋长杨焜就说过“北满6纵、南满3纵”的战斗力最强。
对此,可能一些朋友不服气。主要是因为43军的战绩可能不如39军等部队。但战力与战绩不完全是一码事。战绩大小,要看上级或战场给不给机会或给什么样的机会。在一场大战中,各部队所处的位置对战绩影响很大。一些主力经常被当作预备队或放在机动位置,可能就没有多少战绩。
例如辽沈战役后,1纵司令员李天佑就发牢骚说:“我们总是被当作预备队,结果这么大的战役仅仅放了几枪。”38军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绩不如39军,也不如43军,其出名主要是因为抗美援朝战争。在抗美援朝期间,东南沿海的形势也非常紧张,总部一直把43军作为机动力量留在华南地区。错过了抗美援朝,这也是43军的重大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