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探月奋斗史:凡是别人做过,中国要做得更好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网易科技携手知名媒体人杨澜推出特别访谈节目——《致前行者》,对话十位科学家和企业家,探讨中国科学和技术的进步。

  9月30日,《致前行者》第五期《中国探月大时代》正式上线。杨澜对话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和蓝箭航天创始人张昌武先生,讨论中国探月的发展之路。三位不仅回顾了中国探月的历程,还就普通人何时能去太空旅游、中国探月工程下一步的规划以及中国深空探测的规划、商业航天企业的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中国探月奋斗史:凡是别人做过,中国要做得更好

  2007年11月5日,在“嫦娥一号”飞行十三天第一次成功近月制动的那一刻,在北京航天飞行指挥控制中心,每个人都从座位上站起来,欢呼和拥抱。而欧阳自远和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也紧紧的抱在一起,泪水湿润了两位古稀老人的眼眶。

  这一幕正好被在现场做报道的央视镜头记录下来。当央视记者采访欧阳自远时,他泪流满面的说了上面那个八个字。

  孙家栋则走到一个僻静的角落,悄悄地转过身,拿出手绢偷偷擦了擦眼泪。他说,当时感觉到航天这个集体没有辜负国家和人民的期望,加上压力突然一释放,感情就难以自抑……我们航天人眼泪多,发射失败了哭,成功了也哭……

  十二年过去了,欧阳自远在网易科技《致前行者》节目中回忆起那一刻时,依旧感慨万千。他对主持人杨澜说,“这十三天真难熬,每天都要问,它在天上怎么样,飞到哪儿了,每天都提心吊胆。所以当它顺利地被月球抓住后,我简直不敢相信,当时我的脑袋里一片空白。”

  “古人说‘十年磨一剑’,我们是35年准备和10年论证磨一剑。”欧阳自远曾经这样说起自己的探月之路。

  1957年,前苏联发射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触动了还在低头找矿的欧阳自远,于是他开始把精力放到了陨石、月球和行星地质研究上。

  据统计,1958年到1976年,美苏两国共发射了108枚探测器,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月球探测的高潮。在这场探月竞争中,美国实现了6次“阿波罗”载人登月,共12名宇航员登上了月球。1994年,美国的克莱门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首次获得了月球上可能存在水的证据,人类又一次将目光投向了月球,世界上兴起了第二轮探月高潮。欧洲空间局制定了登陆月球、建立月球基地的设想,并提出了分阶段的月球探测计划。日本、印度、乌克兰、德国和俄罗斯也都相继提出各自的月球探测计划。

  国际上的激浪奔腾,也影响着欧阳自远。从1958年到1993年 ,他个人用了35年的时间潜心研究,做前期准备。到了1993年,欧阳自远开始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中国已经具备条件开展月球探测,随后,从1993年到2004年,他又用了10年时间进行论证。

  欧阳自远在多次采访中提到,中国探月工程规划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探”——不载人月球探测阶段;“登”——载人登月阶段;“驻”——建设月球基地,进行“驻”月的科学活动。其中的第一阶段——不载人月球探测阶段,又划分为三期,即绕月探测、落月探测和月球取样返回。

  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升空,历时13天14小时19分,飞行206万公里到达月球。在完成了各项勘测任务后“义无反顾”地撞向月球。

  2010年“嫦娥二号”对月球地形地貌进行了精细探测,并传回一张分辨率七米的全月球地图,这张地图现在全世界都在用。

  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成功实现了月球软着陆,完成着陆器、巡视器分离,开展了“观天、看地、测月”等科学探测任务。

  “中国探月工程有一个原则,别人做过的,我们比它做的更好,没做过,中国要开头做。”欧阳自远在《致前行者》节目中表示。

  第一:“去搞月球,不能吃、不能穿、不能用,还是实际一点,现在中国并不富裕,还是个发展中国家,先把地球的事做好再说。”

  对于上述群众的意见,欧阳自远在网易科技《致前行者》节目中表示,“大家说的不是没道理的,这不能怪大家。”

  为了推动中国探月计划的实施,中国探月办公室刘建忠研究员曾表示,包括欧阳自远院士在内的很多专家,除了搞研究,做的最多的工作是四处游说和呼吁。

  “第一,到了93年,中国是有条件做月球探测的,因为1992年我们的载人航天就立项了,这证明国家的技术已经能够进入太空了。

  第三,因为广大公众不了解,所以我就要向大众说明我们并没有花很多钱,嫦娥一号我们花了14亿。当时恰好北京市新修地铁线路,每一公里的造价七个亿,而我们第一次去月球,不仅要把基础设施建好,还要培养出一支队伍,而且还要取得一些新的研究成果,这些所有的花费才相当于北京市修两公里地铁的钱。”

中国探月奋斗史:凡是别人做过,中国要做得更好

  而2019年“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着陆后,为什么要到月球背面去?成为公众关于嫦娥四号最大的疑问。甚至有科幻小说或新闻报道提出脑洞大开的假想--月球背面是外星人监视地球人类活动的基地。

  对此,欧阳自远对《致前行者》节目表示:“提出这些问题的人,其实都是不了解真相而关心我们的人,我就该去解释。”

  “第一,地球收不到宇宙太空当中来的一段电磁波,到月球的背面去,可以得到非常清晰的长波,这整个的波段会带来了很多新的科学信息。

  第二,月亮有45亿年历史,正面你最多找到最早的四十亿年,更老的历史全部被盖掉了,但是在月球的背面有一个巨大的坑,我们是落在这儿去了。这样我就能够找到月亮上最古老的那段历史的记载。

  据欧阳自远自己统计,2008年到2018年十一年间,各种类型公众的科普报告他做了617场,现场听众约35万人次,平均每年举行科普报告56场,撰写编写科普书籍12部科普文章300多篇。

  去年,欧阳自远在一次采访中说:“我已经83了,要完成的事情太多了,我觉得可能做不完,所以希望能够多一点时间,能够把它做好。”

  2004年1月23日,也就是大年初二,国务院批准绕月探测一期工程立项的消息终于传来,该工程正式命名为“嫦娥”。

  继“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之后,“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工程被誉为中国航天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三驾马车的班底也随之确立——国家任命栾恩杰为中国月球探测工程总指挥、孙家栋为总设计师和欧阳自远为科学系统应用首席科学家。

  探月工程被批复这天,栾恩杰写下了一首诗,“地球耕耘六万载,嫦娥思乡五千年。残壁遗训催思奋,虚度花甲无滋味。”

  此后,三个人和各个领域资深的老科学家们组建了一个近万人的庞大工作团队,在3年的时间里,实现了“嫦娥工程”的三个大步走。“2004年是开局年,2005年是攻坚年,2006年是建造年,在航天史上,仅用三年,就拿出卫星而且是新星,确确实实不容易,其中的酸甜苦辣,一言难尽。”栾恩杰说。①

  在这一年里,已经是78岁的孙家栋,10次进入发射场,在发射场指导了5次卫星发射任务,参加主持了近百个会议,从卫星进入发射准备状态开始,老人天天坐镇在航天指挥中心。有一次,为了看清楚发动机,年近80的孙家栋,不顾腰疼,直接趴在了地上,钻下去看。老伴魏素萍心疼地说:“总是天天跑,穿皮鞋太累,我每年光布鞋就要给他买好几双。”②

  “我们三个老头中,孙家栋最大,是我们的兄长辈,也是总设计师,火箭、飞船、卫星要怎么去制造?制造到什么样的水平?它又具备哪些功能?这是孙负责的。栾恩杰是总指挥,管计划、管人员、管经费、调动各个方面。(探测器)到了月亮干什么?看什么,拿什么?那是我的事。所以我们三个人就是这么各自有分工,但是又是一盘棋。”

  欧阳自远说,他现在感到最大的欣慰是,航天界基本上是40多岁,50多岁正当年华的航天人。“他们本事也大,组织能力也强,学问也很好,技术也比较好。”他说。

  2023年,日本的百亿富豪前泽友作将和自己邀请的6位艺术家,乘坐马斯克旗下SpaceX的大猎鹰火箭(Big Falcon Rocket,BFR),在太空进行一次说走就走的绕月旅行。

  对此欧阳自远表示,美国已经进行了六次载人登月,有12名宇航员登上了月球,但是从来也没有一位旅游者到过月球。“我相信以后随着技术的发展,不少人是有机会去一趟月球的。”

  50年前,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第一个脚印,“个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的说法传遍全世界。

  50年后,美国航天局启动新登月计划——“阿耳忒弥斯”,准备重返月球,并在2028年之前建立月球基地。欧洲计划将于2020年把人送上月球,并以一名航天员踏上月球作为标志,同样,日本也计划于2020年把人送上月球,2025年在月球建立研究基地。人类对月球的热情有复苏和回潮之势。

  欧阳自远对《致前行者》节目主持人杨澜说,中国必须做完三步无人的探测后,才可以把中国的航天员送到月球。“所以我们实际上也是为载人登月做系统的准备。”

  据悉,中国正在策划下一步的载人登月的计划。在他看来,虽然美国将重返月球的计划提前到了2024年,但我们还是按照原来的载人登月计划踏踏实实的干。

  从1960年苏联发射第一颗火星探测器至今,人类进行过和正在进行的火星探测任务多达43次,而成功率仅有40%。

中国探月奋斗史:凡是别人做过,中国要做得更好

  对于公众关心的人类是否会移民火星一事,欧阳自远解释,“科学家期望能在太阳系里面找到另外一个天体,让它变成我们第二个地球。所有的科学家的目标都注意到,只能改造火星。我也写了一本科普图书叫《再造一个地球》,里面提了很多方案,如何去改造火星,让其以后适宜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当然要经过一二百年也许更长的时间,才能改造成功,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还是先尽我们的所能把地球家园保护好。”

  登陆月球和火星只是人类探索太空的一小步,1977年美国航空航天局发射的“旅行者一号”现已飞出太阳系,它将带着人类的信物——一张带有人类和地球信息的“金色唱片”继续前行,另一航天大国前苏联(现俄罗斯)也早已对金星进行了三十多次的探测,欧洲也不甘落后,相继对金星、彗星、太阳进行了探测,而中国对于太空的探索虽然起步晚但起点高,也早已有了计划。

  “我们要探测整个的太阳系,下一步要探测小行星,火星取样返回,探测木星和木星的卫星以及行星际的穿越探测。这是我们第二步要做的未来的十年要完成的任务。”欧阳自远说。

中国探月奋斗史:凡是别人做过,中国要做得更好

  近些年来,《流浪地球》等科幻电影的热映也让公众开始越来越关注太空。而在前几天,马斯克发布了人类迄今最强大的星际火箭Starship(星际飞船),可进行多达100人的长期星际旅行。这种科幻电影中的场景或许将成为现实。

中国探月奋斗史:凡是别人做过,中国要做得更好

  但欧阳自远认为,星际航行并不像科幻电影里演的那样容易实现,因为人不能用光速去飞行。光速飞行的东西要求其质量趋近于零,这样才能达到光速。还有穿越虫洞、休眠舱等场景都是人类的猜想,但并不等于人要去实现。

  “我们现在用最快的火箭飞出我们的太阳系,要2万年到3万年,到隔壁的太阳,要4万多年,我们的银河系有2000亿个太阳,所以星际航行现在是做不到的。”他解释。

  在过去,中国对太空的探索主要是国家行为,离不开以欧阳自远院士为代表的“国家队”几十年的奋斗与努力。

  近几年,得益于国家对民营商业航天领域的开放,市场上也涌现了不少商业航天企业,为中国航天事业添砖加瓦。根据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国内注册的商业航天公司接近200家,并且近三年成立的公司占比接近50%,涌现出了一批以蓝箭、星际荣耀、零壹空间、天仪研究院等为代表的公司。

  世界范围内,过去二十年,以马斯克、贝索斯等人为代表的亿万富翁们,也已经在大力投资太空。2018年,SpaceX进行超过20次发射任务,占美国市场的三分之二,全球发射市场总量的五分之一,年营收估计约20亿美元。在私募市场的估值已经达到333亿美元。

  “中国民营火箭公司的目标是SpaceX。”在《致前行者》节目拍摄现场,蓝箭航天创始人张昌武表示,他们要正视差距,找准方向,快速去前进、发展。

中国探月奋斗史:凡是别人做过,中国要做得更好

  根据张昌武的介绍,蓝箭聚焦于中小型的商业航天应用市场,是国内第一个拿到中国民营运载火箭发射许可证的公司,也是最早取得行业全部准入资质的民营火箭企业,并且是将能力链条、供应链条、体系链条以及发射链条四个链条全部打通的企业。

  “从技术上我们已经攻克了百吨级液氧甲烷发动机这样一个未来走向太空的核心的保障。”张昌武对《致前行者》表示,基于明年年底朱雀2号的飞行,蓝箭在2021年就会进入到世界航天发射的舞台里面,同这些巨头同台去竞技。

  但探索的道路不是那么容易。在这条从未有人走过的路上,以蓝箭为代表的第一批民营火箭公司正在扮演行业探路者的角色,他们需要不断地打破成见和试错。

  “我们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其实还是怎么样去说服更多的人来支持我们做这件事情。最开始我们简直是个笑话,大部分人不相信我们是造火箭的,很多人听说你造火箭的,还以为你是做火箭模型的。”张昌武心酸的说。

  2018年10月27日,朱雀一号进入到发射倒计时的时候,张昌武跟团队紧紧地把手握在一起,后来他坦言,当时心里是捏着一把汗的。

  在发射之前,当着一众媒体和观众,张昌武做了个简短的演讲。他说,当看到“朱雀一号”伫立在发射塔时充满了激动,甚至想掉下眼泪。③ 当火箭发射后一二级工作正常,整流罩分离正常时,发射指控大厅里面包括指挥长,身边的同事、领导都准备开始祝贺时,火箭卫星在入轨的时候发生了一些偏差,入轨失利。

  当一年后回顾当时的场景,张昌武对杨澜说,“以前我们自己开玩笑说,我们团队选择了可能在全世界创业领域里面困难值排前两名的一个赛道里面。 我们从创立至今,每天都碰到很多困难,也在解决困难。 ”

  虽然业内共识是国内民营商业火箭行业仍然处在发展初期阶段,但他表示,“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其实同样具有老一辈航天人吃苦耐劳,能攻关的精神。 我们不仅仅是坐在写字楼里面去敲电脑写代码,我们在工地上同样可以伏下身去,把手伸到泥巴里面来去建设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 ”

中国探月奋斗史:凡是别人做过,中国要做得更好

  据美媒报道,美国将建造一个名为“月球门户”的太阳能迷你空间站,包括波音公司在内,未来将有11家公司参与这一计划。可以看到,美国的一些太空探索的计划是由美国的NASA和一些民营公司共同来完成的,那中国将来会开创一些类似的合作模式吗?

  在欧阳自远看来,这是一个正常的必要的发展趋势。“吸纳民营企业增强整个航天的技术能力,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举措,而且国家又大力支持这方面的发展。 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 ”

  “我们非常有信心,民营企业没有理由在未来不能去承担一些包括国家任务在内的一些重大的使命。”在听到欧阳自远的回答后张昌武也呼应到。

  他认为,民营航天企业可以为国家队做一个补充,“我们坚信只要民营企业在这个领域里面能够创新,能够有自己差异化竞争的一些产品,才能通过我们的性价比、可靠性来证明我们也有这个能力参与国家项目。”

  据悉,像蓝箭这类民营商业企业是围绕着深空探测低轨商业化进程出现的,“我们要向商业市场去输出更多的发射机会,能让更多的小型的卫星可以具备进入到太空的机会。小型的卫星出现是因为大火箭大卫星太昂贵,我们现在的手机技术日新月异,但太空领域的这些大型的设备像卫星并没有随之去迭代,我们也是看准了这样一个机遇。”张昌武解释。

  “我们是站在中国航天巨人的肩膀上再往前成长的,我们不是平地起高楼,不管是我们的人才、配套,还有在这领域做的一系列的研制的路径,我觉得都国家队都已经给民营企业把路都铺好了。”张昌武说,对于中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来说,真正的困难是怎么样才能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