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魏永康病逝,留下什么教育思考

  近日,38岁的“东方神童”魏永康因病离世,引发舆论关注。他的故事,曾引发国人对于“神童”教育的思考。

  多年前,媒体报道了魏永康的事迹:2岁掌握1000多个汉字,4岁基本学完初中课程,8岁进入重点中学读书,13岁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但像古时“伤仲永”一样,魏永康并没有在长大后依旧延续神奇,读了3年研究生后,没有拿到硕士学位,被学校劝退了。

  魏永康从“神童”“天才”到“泯然众人”,原因一言以蔽之:成也母亲,败也母亲。母亲曾学梅对他从小全方位的“悉心”教育,代劳他生活上的一切,除了学习,家里任何事情都不让魏永康插手。她给儿子洗衣服、端饭、洗澡、洗脸,甚至连牙膏都要挤好。为了让魏永康在吃饭时不耽误看书,直至读高中时,曾学梅还给他喂饭。

  心无旁骛、智商极高的魏永康迅速在同龄孩子中脱颖而出。殊不知,正是这样的过度“关爱”,为“伤仲永”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英国米德尔塞克斯大学的教授琼·弗里曼曾追踪调查了210名天才儿童,发现这些孩子中仅有6名孩子取得“通常意义上的成功”。弗里曼分析,不少神童最终人生失意的原因在于父母对他们期望过高,给孩子压力过大。魏永康在未成年时与母亲的关系正是如此,甚至更为极端。

  考进中科院、脱离母亲的照顾后,极度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魏永康迅速“失控”了,他无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热了不知道脱衣服,大冬天不知道加衣服,穿着单衣、趿着拖鞋就往外跑;他经常一个人窝在寝室里看书,却忘了还要参加考试和撰写毕业论文,为此有一门功课记零分,没写毕业论文,最终失去了继续攻读博士的机会……面对儿子的“失利”,母亲曾学梅深深忏悔:“是我害了他”。

  值得欣慰的是,魏永康退学后虽然经历了求职的坎坷,但最终回归了幸福普通的生活。在妻子眼中,他“从神童变成了懂得生活的丈夫”。鉴于魏永康的教训,在面对曾学梅教育孙辈的想法面前,魏永康妻子强烈要求“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并不允许将两个孩子的童年与父亲作对比。这让人很多欣慰,在“成为天才”和“快乐童年”之间,魏永康的妻子清醒地作出了选择。

  外界已经无从知道,魏永康上学做“神童”时是否快乐,但我们看得出,他从“神童”做回普通人时是幸福的。魏永康的人生际遇,令人百感交集。

  而近年来涌现的一些“天才少年”,让公众看到了“神童”的另一种成长路径:13岁上浙大的“天才少女”陈舒音,“没上过补习班,父母也没有额外辅导”,从小就是遵从自己的兴趣学习;五年级拿美国奥数金牌、七年级拿澳大利亚数学奖的“数学神童”叶丰硕,坦言学习奥数是为了兴趣爱好,“玩不玩竞赛没关系,最重要的是学得尽兴,玩得尽兴”;26岁破世界难题的中科大数学家陈杲,其父发现儿子的数学天赋后,让儿子放弃一些学习项目,怕儿子受到标准化作业的影响……

  两相比较不难发现,自由发展或许才是“神童”的成长之道。换言之,人中龙凤首先应该是个正常的人,应当形成基本的个体自治,可以自我管理、自我安排,用自我意识对接现实、创造未来。“神童”不是刻意造出来的,顺其自然,孩子才能如有“神”助,最大程度发挥出潜能,做最好的自己。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孩子的教育不能简单复制,但基本的规律和原则具有借鉴意义。因材施教,尊重个性,呵护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这些适用于每一个孩子。昔日“神童”去世,惋惜之余,如何教育孩子、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是留给社会的一道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