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据普洱市失联人员搜救联合指挥部通报,此前失联的4名地质调查人员,于11月21日被搜救队伍发现时已不幸遇难。11月23日21时50分,4名失联人员遗体已移交失联人员单位。
11月20日,云南省登山户外运动协会曾派遣24名搜救人员组成3支重装穿越小组,计划在无补给的情况下,连续5天长途跋涉进行搜救。他们选择的道路与遇难者被发现的地方仅相隔一条山脊。
云南省登山户外运动协会会长胡文琨带领了重装突击队参加救援,他向红星新闻记者详细讲述了救援过程。
“我们指挥部在测量该地的磁场时发现,救援地的磁场是四川黑竹沟磁力强度的两倍。”胡文琨认为,失联疑主要是受当地的磁场干扰造成迷路,在遇难者自身没有认知到危险的状况下,发生了失温意外。“在事故发生前,四名调查员可能还在寻找工作点样地,他们个人认为还没有产生危险,所以没有打开装备发出求救信号。”
胡文琨:我们带领了三支重装队重装突击队去哀牢山救援,因为这次搜救的道路非常艰难,在执行任务过程中,队员也会发生摔倒、罗盘方向受到干扰等情况,所以队员都是从云南省登山户外运动协会中,挑选出搜索技能和自我保护能力强的成员,组成8人一队展开搜救任务。
重装的意思是吃穿住行的装备全套。因为重装穿越基本上没有后援,所以吃穿住行的装备全要背在身上保障自己。这次重装突击队按照五天的给养定位,配备有帐篷、睡袋、GPS卫星电话、做饭的反应堆、燃料气罐、五天的食物、防寒保暖的衣物等。
胡文琨:在昨晚(23日)九点五十分,遇难者的遗体被护送下山送至镇沅县。这次搜救任务中,重装队扮演的角色是远距离搜索队,搜救选择的道路与遇难者被发现的地方相隔一条山脊。因为当时通过总部对现场的分析判断,认为这个方向比较重要,考虑到各种机会都不要放弃,所以重装队就沿着这条山路往下搜索,大方向没有错,只隔了一个山沟。
胡文琨:通过对他们遗物的判断,当时食物和汽油都还有剩余,所以根据我个人的分析,我认为主要是受当地的磁场干扰造成迷路,在遇难者自身没有认知到危险的状况下,发生了失温意外。在外面的搜救过程中,电子罗盘和机械罗盘都有受到磁场干扰而紊乱。我们都是通过画图重新确定位置。
而14-16号三天大雨,山上一下雨就起雾,容易迷失方向。所以当时四名调查员受大雾和罗盘指向的影响,没有寻找到工作点的正确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他们还在工作的状态,没有意识到发生危险,而失温的发展又很快,所以在很短时间里,发生失温意外。
因为意外发生得比较突然,遇难者没有表现得不好的状况,而是呈现失温者微笑的面部表情。四名遇难者相隔不远,有两个人并排躺在一起,一个人顺着一个方向,另外一个人跟他们间隔10米左右。只有户外失温这种情况才会很快地把人的生命带走。
红星新闻:遇难者都配备了RTK装备(实时差分定位)帮助定位,但他们并没有按下该装备,您认为是什么原因呢?
胡文琨:没有按下定位装置可能正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危险和问题。我们指挥部在测量该地的磁场时发现,救援地的磁场是四川黑竹沟磁力强度的两倍。所以在事故发生前,四名调查员可能还在寻找工作点样地,他们个人认为还没有产生危险,所以没有打开装备发出求救信号。
胡文琨:四位遇难者一位是干部,三位是战士。他们以前都是中国人民武警黄金部队的战士,最大的32岁,最小的是25岁。我们在这次任务中和他们的战友一起搜救,战友告诉我们,他们的能力非常强。他们主要负责林地调查、地质调查、冶金矿产等工作,至少有三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在野外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野外生存经验。
他们作为户外调查的地质队员,户外生存能力比我们普通户外爱好者强大得多,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比我们有些户外专家都要强大。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没有带那么多装备的原因,因为他们野外生存经验很丰富,就像猎人一样。
他们能认识云南山地95%以上的可以吃的东西,可以就地取材寻找食物和水源。说个小技巧,他们可以用冷水把袋装的方便面煮熟,所以他们不会带很多东西上山。刚好哀牢山在14-16号连下三天的大雨,大雨就会有雾,有雾就会容易产生意外,而这次失温就是个意外。
胡文琨:哀牢山的地质地形格外复杂一些,这一次测了他们的磁场,发现是四川黑竹沟磁力强度的两倍。我们户外运动协会成立有六七年了,组织了包括山地、洞穴等多次救援行动。今年哈巴雪山就有三次,苍山有两次,洞穴有一次,但从来没有遇见过比这次大的任务。
这次救援行动在中国来说都是最大的了,它的救援难度应该是排在第一。它和其它的救援不一样,比如梅里雪山救援、泰国的洞穴救援和珠峰的雪崩,因为他们的位置比较明确,上山的道路比较简单,指向性非常明确,所以救援很容易开展。
但这一次是在几十平方公里进行大范围搜救,再加上遇难者没有信号、没有报警、没有定位,没有各种信息资源,救援全靠大海捞针。所以这次救援在世界山地救援史上,其难度都算大的。
11月21日,搜救人员曾报告,在哀牢山玉溪市新平县水塘镇,调查样地东南方向直线距离1.85公里处发现3名失联人员,已无生命体征。同时,以发现地点为中心向四周对第4名失联人员开展地毯式搜索,随后发现第4名失联人员,也无生命体征。
哀牢山到底是个什么地方?哀牢山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站副站长杨效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进入山上的密林,和你在电影《侏罗纪公园》看到的一样。“进到林子,明明外面的阳光很好,但密林深处光线不好,尤其雨天不容易看清路。一旦进到林子里,看不到周围的环境,人容易失去方向感,就会迷失。”
哀牢山位于中国云南中部,为云岭向南的延伸,是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的分界线,也是元江和阿墨江的分水岭。经历多次构造运动后,哀牢山形迹复杂,随着近年来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地质环境的扰动不断加大,哀牢山地区地质灾害发生较为频繁,灾情也较为严重。
公开材料显示,2002年8月14日,哀牢山新平县发生特大滑坡泥石流灾害,造成30人死亡、22人失踪;之后又相继发生2005年“8·7”滑坡灾害、2007年“8·4”泥石流灾害及“8·27”滑坡等典型地质灾害。因为哀牢山走滑断层带由砂页岩、石灰岩及各类变质岩组成,所以除了地质灾害外,此地也有着金、银、铜等丰富的矿产资源。
为什么专业地质勘查机构的人员也会失联?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镇沅管护局局长王鸿东此前接受采访时介绍,初步判断造成4人失联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受恶劣气候影响,可能导致失联人员方位判断失误;另一方面,该片区属于哀牢山地形地貌最为复杂的区域,失联人员在迷失方向的情况下很难走出去,并且复杂的地形可能也会导致失联人员有不同程度的受伤情况。
早期,机械罗盘作为野外调查工作和生存的必需品,是调查员随身携带的重要工具。但缺憾是,机械罗盘的功能太过于单一。
“手机的功能比罗盘强大很多倍,罗盘主要是给你指引东南西北的方向。”参与此次哀牢山失联人员救援活动的岳麓蓝天救援队队长谭章告诉新京报记者,在网络中断没有信号时,才会用上罗盘。
谭章说,4人使用的是机械罗盘,因哀牢山上有磁力紊乱现象,罗盘产生错误的方向指引,导致他们一直在围着临时营地转圈。“哀牢山属于横断山脉,横断山脉是我们国家地震的高发区,地震前后会让罗盘受磁力干扰。”
“自然力量探索”的创始人惠营,曾做过大量野生动物调查项目,他认为,罗盘实际上已经被归为上一代淘汰的产品。现在的手机一般都会内嵌罗盘定位和指示方向的设备。“虽然在特殊时期手机没有信号,但很多户外导航软件是可以根据你手机中内置的罗盘,来协助定位的。”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4名失联人员进山,并没有当地向导陪同。有护林员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哀牢山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随着管理逐渐规范、完善,进入保护区需获得准许,游客是不允许进入的,专业人员也需要护林员陪护。
2017年6月1日,《玉溪新平哀牢山县级自然保护区条例》正式实施,在保护管理中,该条例明确,核心区除经依法批准可以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调查活动外,禁止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因科学研究需要,必须进入核心区从事科学研究观测、调查活动的,应当向保护区管护机构提交申请和活动计划,并经林业主管部门批准。
RTK是一种新的常用的GPS测量方法,以前的静态、快速静态、动态测量都需要事后进行解算才能获得厘米级的精度,而RTK是能够在野外实时得到厘米级定位精度的测量方法。
按计划,4名失联人员应该在11月14日打开RTK设备。只要按下设备按钮,救援人员就能根据卫星系统传回的数据找到4人所在的位置。但从14日至21日11时,失联4人从未打开过RTK设备,因此救援人员在救援过程中无法据其定位。
“我个人估计,4名调查员是没有找到既定的样点,所以一直也没把RTK打开。”谭章告诉记者,“在极度慌张的情形下,或许4名调查员忘记了怎么使用RTK。”
惠营也表示,RTK设备是到了一个点把它打开后,与另外一个基地的设备进行交互,实现两地GPS的定位,来交换数据。“他们离需要打开RTK设备的目的地可能还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没有打开。但他们可能也没有意识到,打开RTK设备后,搜救队员是可以找到他们的。”
据央视新闻报道,失联位置属于哀牢山原始森林无人区,是哀牢山地貌最为复杂的区域,山壁坡度较大、多悬崖峭壁,无可供正常通行的道路,地面湿滑易摔倒,搜救人员需要用砍刀一路“披荆斩棘”,即使轻装前进也是“寸步难行”,负重前行更是异常艰难。
此外,手机、卫星电话信号不好甚至长时间无信号,给搜救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失联人员遇难的位置,就曾出现指挥部与搜救队伍长时间通讯中断的情况,即使翼龙-Ⅱ大型无人机携带应急通信系统飞临救援上空,有时也无法稳定通联。
据媒体报道,失联4人遗体找到后,救援人员发现了他们随身携带的物品,具体包括:2包蛋黄派、4罐八宝粥、1包巧克力、1包瓜子、4包鸡翅、4瓶饮料;香烟若干。衣服包括:张金榜(黄色冲锋衣+保暖内衣),杨敏、张瑜(迷彩服+保暖内衣),刘宇(羽绒服+配发的冲锋衣)。作业工具包括:每人一台RTK、森林罗盘、2把工兵铲、3把砍刀、油漆、排笔、树牌、卷尺、皮尺、钉子、一次性雨衣、1个2万毫安充电宝、1矿泉水瓶汽油。
此外,救援队员还称,最初发现的三位失联人员遗体,一位队员的衣服已经掀开,露出了腹部,脸上还有笑容,是典型的失温后出现的症状。
“这个可能就是由于失联人员体内能量不够了,然后人的意识逐渐丧失了。在这种情况下,肌肉出现松弛,造成了这种笑容。” 惠营解释,这些在发现遗体时还存留的食物和其他物品,是可以帮助失联人员缓解饥饿和失温的情况的。
他认为,一般情况下,在野外调查的迷失人员,可以利用刀具和附近的树木,通过搭窝棚来避寒,并且用汽油把火种保存下来。在有窝棚,能保证体温、保证有火种的基础上,生存的概率会大大提高。
而据谭章介绍,在搜救的过程中,他们在样点处确实发现了失联人员搭建的窝棚,以及他们生火用的木头。在窝棚方圆三四百米,还发现了他们的遗留物,有抽的烟、上厕所的遗留物,还有他们吃的食物。后来又发现了他们在小溪流旁用油漆喷的标志。
谭章坦言,野外调查的经验和常识也极其重要。“在出任务时,不能盲目,要有估计。遇到危险时,在做好了相关保障措施后,尽量在原地等待救援,不要乱跑,消耗体能。”